向中華 張 覓 張曉露 袁茂琳 高 峰
民營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路徑研究
向中華 張 覓 張曉露 袁茂琳 高 峰
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渝中區作為重慶的“母城”,主動思考民營經濟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實現跨越式發展。渝中區民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路徑需要在學習中努力創新,要正視風險不能盲目樂觀,積極從三個方面把握,即提升“走出去”的動態能力、創新“走出去”的路徑模式、積極應對“走出去”風險。
“一帶一路” 民企參與 戰略路徑
“一帶一路”戰略,加快長江經濟帶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基于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重慶作為年輕的直轄市,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上,重慶市出臺的《市委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將重慶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腹地。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民營企業(以下簡稱民企)如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積極適應新常態,在這難得一遇的歷史潮流中,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時代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為此,課題組對民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路徑梳理了一下思路。
構建與國際環境變化相適應的動態能力,是民企能否成功“走出去”的關鍵。在“走出去”過程中,民企首先要培養動態能力,針對新的環境進行持續快速適時的感知,并及時作出決策與響應。
(一)提升學習能力
國外跨國企業的成功大多取決于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在“走出去”過程中,民營企業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獲得“走出去”的知識,如通過參加行業協會論壇討論,掌握行業發展狀態與趨勢;通過與行業內的競爭者、供應商、顧客以及與政府部門等交流學習,掌握市場信息,及時搜尋市場機會;通過學習型企業文化的塑造,營造學習型企業文化氛圍,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營企不僅要在“走出去”前對當地國家的法律、人文等進行研究,拿到項目后也要持續研究,要重視各方利益,做到協同發展。企業應充分把握當前機遇,充分借鑒相關先進經驗,通過企業管理的經細化、專業化、標準化,調整自身,盡快與國際接軌。
與此同時,民企還必須做好安全評估,要把安保投入計算成本之中。在商談項目合同時,一定要和合作方商議安全事宜,最好把安全責任委托給當地政府與合作者,同時要求其負責解決工作簽證和勞動合同等問題。同時還要完善企業自身的安保制度,理清國內總部和國外分部之間的安全職責關系,境外項目要及早制訂規章制度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預案,發生事件的時候明確管轄職責。
(二)提升整合能力
“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是深化與沿線國家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因此加強與當地社會的溝通與合作十分重要,特色有效的公共外交會事半功倍。海外的華人華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的實力非常強,與當地的政商界關系也非常好。華人華僑在東南亞國家占到上市公司70%的份額,自身實力很強,非常具有影響力。因此,民企要注重加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華僑、華商企業合作力度、整合資源,雙方都可以從“一帶一路”有關項目建設中受益,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雙方產業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有助于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技與智力支持。必須要牢記一條經驗:利潤不再成為唯一目的,要與當地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盡管過往成功走出去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側重點、模式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最終都實現了企業與當地社會、環境雙贏,甚至多贏的效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三)提升創新能力
提升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民營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民營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是當前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當務之急。
民企提升創新能力可以通過內外兩種方式:一是依靠內部組織變革,如培育人才、完善知識學習等來實現;二是通過外部資源整合,加強與外部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國際層面的交流,聯合外部力量來實現。“一帶一路”途經各國的國情和自然稟賦不同,對華合作態度各異。而且由于復雜的歷史和地緣政治原因,加上缺乏海外經營經驗和認識不足,民企在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問題上,特別是環境保護、勞資關系、本土化等方面,在沿線國家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走出去”后,如何“融進去”,得到沿線國家的認同和歡迎,這才是民企需要努力創新的難點。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無疑使民企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各自為政的傳統發展思維在中國民企尤其是位于西南內陸的民企中尤為突出。如何摒棄傳統思維,創新“走出去”路徑模式,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執行和落地至關重要。
(一)調整進入模式與融資思路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企具有“走出去”的強烈愿望,但就客觀現實而言,多數民企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驗積累,都無法與大型跨國公司相提并論,所以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進入模式和融資思路尤為重要。一要發揮比較優勢,采取多層次抱團進入模式。針對民企普遍規模小、“走出去”經驗不足的現實,成功“走出去”需要企業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抱團出海,靈活采取“民企抱團出海”或“國企+民企聯合出海”的進入方式,規避“走出去”風險。二要拓寬融資視野,打好對外投資“組合拳”。金融資源是企業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要素,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務及其杠桿優勢對于實力弱、體量小的民企而言至關重要。同時,民企也應積極作為,與國內外商業銀行、金融組織、基金公司、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合作,通過項目融資、股票融資、發債等方式貼近沿線市場的融資需求。
(二)提升經濟轉型升級能力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企的潛在競爭對手不僅包括市內其他企業,還包括戰略節點城市的企業和擁有較強實力的跨國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找準定位、凸顯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是制勝法寶。一是產業內轉型升級。民企多為傳統產業,規模小、層次低、品牌效應弱,產業集群度不高,因此產業內轉型升級十分緊迫。民企要根據自身條件和“一帶一路”要求,進行過剩產能的淘汰和遷移,全部或部分轉向新型產業。二是管理模式轉型升級。針對民企多以家族式粗放管理為主的現狀,采取科學管理的方式提升民企內生價值。主要包括用信息化管理替代經驗管理、用專家團隊型管理替代家族式管理以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三是科技創新轉型升級。有條件的民企要勇于創新,如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和新技術等。同時,民企還要善于借助政策優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對民企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如何跨過政治、法律、經濟、金融、文化等“走出去”風險藩籬,是民企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一步。
(一)正視核心風險
“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堪稱全球“高腐敗帶”“高風險路”,同時制度質量也低,但這些并不構成民企“走出去”的核心風險,其真正面對的核心風險是“企業內風險”。為此,民企既要“膽大心大”,不能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度質量”低,風險偏高就退縮不前,在對外投資、輸出資本時要善于向發達國家學習,做到評估風險的同時,審視自我需求。也要“膽大心細”,民企在“一帶一路”中扮演主角,但其對風險的認知和準備不足,再加上長期以來對中國式政商關系形成了路徑依賴,這些都導致了民企對自身風險抵御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民企要正視核心風險、自我完善,以“自身的成熟”抵消“環境的不成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去。
(二)打造“CSR標配”
企業社會責任(簡稱“CSR”)是民企融入“一帶一路”的標配。與創業初期民企需要單打獨斗不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民企更應該具備全球戰略意識和遠大目光,要積極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利益相關方形成共同發展、合作雙贏的伙伴關系,成為責任共同體。經驗顯示: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是否到位是影響企業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一要做好利益協調工作。民企不僅要在“走出去”前做好風險評估,還要重視各方利益,爭取相關方的理解和支持,做到協同發展,特別是在用人方面。二要打造精品工程。民企要加強與當地社會的溝通與合作,樹立“屬地化經營”理念,打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精品工程”,提升當地就業率和經濟發展,以此實現企業與當地社會、環境雙贏,乃至多贏的局面。三要強化CSR內涵。目前,較多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還停留在建醫院、學校,進行慈善捐贈等公益活動上,融入當地社會的積極性不高,力度也還不夠。民企可以在環境保護、勞資關系、本土化等方面下功夫,解決“走出去”后“融進去”的問題,以好的口碑贏得沿線國家的認同與支持。
(作者單位為中共重慶市渝中區委黨校課題組)
[1] 李佳霖.鼓勵民企用好“一帶一路”機遇[N].經濟日報,2015-06-04(9). [2] 王沖.重慶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新機遇[J].對外傳播,2015(4):75.
[3] 王呈.搭車“一帶一路”民企機遇風險并存[N].中華工商時報,2015-03-24(2).
[4] 張洪.重慶市長黃奇帆:“一帶一路”提升重慶開放空間[N/OL].今日中國,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ese/ sz/dskzg/201506/t20150615_800034155. html,2015-06-15.
[5] 朱晞顏.重慶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踐構想[J].新重慶,2015(6):34-35.
[6] 王瑩.王呈倉“一帶一路”戰略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思路[J].北方經貿,2015 (6):25-26.
[7] 劉華芹.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助推“一帶一路”建設[J].國際商務財會,2015(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