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發

摘 要 本文在“文化強省”視閾下,以農村文化產業的人才、資本、資源、技術和市場等五要素為主線,深入剖析了湖南省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指明了湖南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持方式和財政投入模式,強化政策績效管理機制等系列政策建議,以助推湖南基層農村文化逐步發展壯大,為實現湖南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
關鍵詞 文化強省 農村 文化產業 政策
在農村,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農村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市場化方式把本地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產業優勢的系列經濟活動。
一、湖南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農村文化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湖南省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在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和特色化發展等方面有了可喜的進展。但從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市場存在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不高、政府扶持不夠以及產業人才缺乏等問題。
(一)農村文化資源豐富,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力度不夠
1.發展優勢初步形成。湖南歷史源遠流長,多年來湖湘勞動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湖湘文化,沉淀、積聚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據文化部公布的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納入名錄的湖南省民間音樂有三項、民間舞蹈有七項、傳統戲劇有十項,另外還有三項曲藝、八項民間美術、五項傳統手工藝和技藝、三項民俗以及兩項傳統體育。這些頗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為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提供了極具潛力的市場空間和前景。特別是一些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農村民間文藝和手工藝品,如長沙湘繡、益陽竹編、花瑤挑花、土家族織錦、雅石、根雕等,有的已經進入市場、形成產業,有的具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
2.大多數特色資源缺乏應有的挖掘和保護。湖南省農村地區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積淀,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地方政府重視不足,文化資源助推本地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化資源挖掘不夠充分、文化市場發展不夠成熟,尤其是一些偏遠、欠發達的農村地區。
(二)農村文化產業人才非常缺乏
從農村文化產業化階段觀察,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與傳承,文化藝術內容、形式的創新,文化產品的市場開發與營銷、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都離不開人才這個核心要素。由于湖南省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以及本土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局限等原因,農村文化產業人才比較缺乏,具體原因是:第一,目前湖南省農村學歷構成的主體結構為小學、初中、高中及中專,其中初中學歷占最高比例,其次是小學程度,中專及高中學歷僅占20%左右,基本上沒有高學歷從業者,本土人才十分缺乏;第二,農村文化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與湖南省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收入偏低,難以吸引外來人才,尤其是懂文化、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第三,湖南省對農村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培訓的扶持缺乏長效機制。
(三)資金投入不足
近幾年,湖南省各級政府圍繞三館一站建設,進行了大量的財政投入,現已建成鄉村文化站2246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硬件有了較大的改變。但由于湖南省地處中部,經濟欠發達,文化體育和傳媒投入與公共財政投入占比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1),對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的投入更少,而且在投向上,一是傾向于農村文化事業投入,致使農村文化產業投入不足;二是重面子、輕里子,很多文化設施使用率不高、實用性差,效果不好。文化場館、設施由于人員供養問題、資金問題,導致場館建成后缺乏后續管理,既缺乏觀眾,也缺少人力物力進行維護,造成公共文化實施利用率低。
二、湖南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一)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
一是因地制宜,各地要選擇結合本地實際選擇具有本土優勢、適合產業化的特色資源加以重點扶持,盡可能地將特色資源與觀光農業、生態旅游進行融合;二是注重文化資源的保護,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
(二)延伸文化產業鏈,打造文化品牌
對于一些有市場的特色優勢文化產品,應將地方特色、民族元素與現代數字技術、傳播技術以及自媒體相結合,豐富文化產品品類及表現形式,做大做強文化品牌。
三、促進湖南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選準政策支持對象
政策支持要精準發力,財政支出政策必須針對農村文化產業鏈中發展滯后的重要環節、助推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引領本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企業等著力支持;稅收政策短期內側重于促進農村傳統文化產業轉企改制、轉型升級,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文化產業,鼓勵社會資金對農村文化領域的捐贈等,中長期應在促進骨干文化企業發展方面有所作為。
1.加大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與引進的支持力度,切實提升農村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方面,加大對有利于文化資源的挖掘、傳承的民間傳人和能人的補貼力度,不僅有利于本地特色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而且可以通過鼓勵民間傳人傳、幫、帶,培養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與文化藝術培訓機構、文化藝術類高校的合作提升本地文化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吸引優秀的外來文化產業人才。
2.加大文化產業各類平臺建設,夯實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公共載體。各級政府應正視制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資金、技術問題,重視農村文化產業通用技術平臺、傳播平臺、招商平臺、人才培養與引進平臺,逐步消除發展瓶頸。
(二)創新支持方式
從支持手段看,一方面要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運用某類政策時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適用性和實施效果。對文化人才可以采取財政補貼鼓勵其創作和創新,對文化項目則可以運用“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加以支持,對于某些重點平臺建設就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從支持方式看,需要加大創新力度,根據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和文化企業運作的實際情況創新財政和金融支持方式,如根據農村文化企業規模小、資產少的特點,創新融資方式,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三)充分發揮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特別是稅收政策
在初期可以以稅收優惠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在文化企業發展壯大后則可以以此促進其企業做大做強。
(作者單位為長沙民政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周玉波.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歐陽堅.文化產業政策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3] 周建軍.論特色文化產業的內涵和發展途徑[J].社會科學研究,2010(6).
[4] 周云逸.中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學刊,2010(11).
[5] 柳光強.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12(2).
[6] 趙穎.政府文化財政投入問題思考[J].財政監督,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