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
摘 要 本文從新常態環境視角出發,探求國家級貧困縣的發展,尋求城鎮化的道路。首先,介紹宿松縣的基本情況并簡要解釋本文提到的主要內容的基礎知識;然后層層剖析宿松縣的城鎮化必要性;最后,闡明城鎮化的主要思想和步驟。
關鍵詞 城鎮化 貧困縣 新常態
一、何為城鎮化和新常態
(一)城鎮化
新常態下,經濟體制改革既帶來發展的挑戰,也帶來騰飛的機遇。廣義的城鎮化包括兩個方面:人口轉移城鎮化和地域城市化。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城市要素和城市生活方式向農村拓展而不是過去所謂的“農民進城”。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農民工市場化”,“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為此,要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這意味著,在經過過去十多年鋼筋水泥的城鎮化之后,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階段。對于房地產業來說,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也開始成為這一階段房地產業的主要發展機遇。更多農民工的市場化,有利于消費和供給的對接和釋放。
(二)新常態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委員會議首次提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確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三期疊加”的戰略轉型期。“三期疊加”結合新常態便可概括為“習近平常態”,內容有三:一是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即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三是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
(三)抓住機遇,謀求發展
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緩解城鄉二元差距、提高縣域居民生活質量和帶動縣域產業高級化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縣域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也有帶動作用,且不嚴格受城市經濟發展的制約,協調發展好縣域經濟,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也有重大意義。新常態的政策環境下,城鎮化的發展得到的機會很多。因此,抓住機會、謀求發展是非常必要也有可行性的。
二、宿松縣介紹
宿松縣資源豐富,是國家優質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之一,是安徽省水產重點縣。另外,宿松縣的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也比較豐富。但是宿松縣交通閉塞,與周邊城市的聯系不緊密,落后的管理經驗和資源匱乏也是宿松縣無法發展起來的原因。除了欠發達地區的共性之外,宿松縣還面臨官員之間私相授受和關系論的問題,導致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尸位素餐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不良風氣,發展要素跟不上。據調查顯示,宿松縣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政策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質問題上去;其次,建設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大,但是見效慢,即收到成果的周期大,政府投入不足。要使得宿松縣得到發展,以下幾個要素需要得到滿足:
(一)人口
在實踐中,我們采取典型調查的方法,走訪了宿松縣具有代表性的城鎮。統計結果顯示,人口的大量外流是主要城鎮發展落后的原因。由于勞動力的大量流失,本地服務業消費不足,資源利用不足,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地區經濟發展落后。
(二)資金
調查顯示,宿松縣的經濟發展之所以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就是因為資金嚴重不足。當然,這也是所有欠發達地區的通病。并且資金的流向是不明確和盲目的,政府沒有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新的農村農民收入提高模式是最直接的后果。這進一步導致宿松縣故步自封,沒有吸收其他市縣的發展經驗,一直處于落后的狀態。
(三)教育
教育帶來的是人才。雖然宿松縣有多所省示范高中,但是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而且人才一直在對外輸出,這也是作為教育大省的安徽省力所不及之處。資金的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沒有專業性的人才帶領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沒有生命力的。留住人才,提高教育質量是創新驅動的重點。
三、建議
(一)特色化產業推動
宿松縣具有豐富的土地、水產資源,建立鄉村游、養殖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產業鏈,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動宿松縣農村的經濟發展,打好城鎮化的物質基礎。要提高農村的經濟建設效率,就要推進土地流轉和機械化務農。首先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農民工作的效率,把農民作為工人,使其集中化生產,提高單位產量、效益。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可以采取土地、資金入股的形式,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的就業率,一方面降低了資金壓力。帶動消費,留住外來人口。引進投資對宿松縣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縣城的經濟建設在原地踏步。要提高服務業和建筑業的利潤,在資金充裕和政策扶持的前提下,使縣城周邊的村鎮都各自有發展潛力和優勢。
(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經濟基礎打好之后,留住本地人口并吸引外地人口是重點。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相對于城市來說大大落后,這也導致一部分外來人口的流失。農村社會保障建設是擴大公共財政覆蓋面的重要方面,也是城鎮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性政策。農村社會保障主要包括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還有最低收入保障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應該構建包括這四項保險在內的全面、系統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養老保險方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方案為:一是“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基金籌集方法;二是個人繳費和集體補助分別記在建立的個人賬戶名下;三是建立農村各類人員養老保險一體化的管理機制;四是政府組織引導,群眾自愿參加。
(三)建立其他社會服務體系
要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就要保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合理建設,如供水供電供氣等日常生活所需,學校、醫院等基礎保障。然后娛樂場所的公有化也是讓農村趨于城市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建設公園和維修整改天然的農民休息娛樂場所,使其特色化、實用化。另外,交通鐵路、公路以及城市公交的建設是決定縣域經濟發展空間的因素。農村居住條件的改善,不僅有利于城鎮化進程,并且可以吸引流出的農村人口回鄉,減小城市壓力,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在短時間內,我們沒法讓農村和城市的收入趨于一致,但讓城鄉生活條件、居住環境趨于一致是城鎮化的起步。
(四)戶籍城鎮化
我國目前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6%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80%左右,與我國人均收入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也遠高于我們。周邊韓國和日本的城鎮化是人類城鎮化歷史上比較成功的案例,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以法律保障農民享受和市民一樣的待遇,以避免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戶籍制度將居民分割為城鎮戶口和農業戶口,帶來歧視現象。應該取消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使城鄉居民的流動不會被戶籍約束。但是,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需要很長的進程,涉及資金不足、地域經濟、教育公平、政治政策等方面,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60%、45%左右。因此,戶籍城鎮化必須是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否則可能出現大的社會動蕩,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僅意味著我國宏觀經濟進入一個新階段,城鎮化發展模式也要發生重大變化。首先,城鎮化不僅是農村人口遷居城市,更重要的是農村收入趨于城市收入,建設新型城鄉一體的城鎮化,大力發展為工業強國、農業實國;其次,城鎮化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緊跟新常態的方針政策,放緩速度,追求質量;最后,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區域環境、經濟現狀制定發展戰略,落實到每一步,堅決不能流于形式。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