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
摘 要 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是改善經營、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多數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其管理體制和職能定位已制約了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迎來了新一輪的改革。在新形勢下,內部審計工作的職能亟待重新定位,由傳統的財務監督向為管理者提供服務并創造價值轉變。
關鍵詞 內部審計 職能
一、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職能難以發揮
(一)內部審計管理方式不科學
雖然大多數國有企業已設置的內部審計機構,但很少有內部審計機構直接隸屬于董事會,并直接向董事會報告。大部分內部審計機構仍隸屬于高級管理層,有的甚至仍采用隸屬于財務部門或紀檢監察部門合署辦公的傳統模式。此外,國有企業建立的內部審計規章制度,仍存在分工不明確、程序不規范等問題,與監事會、紀檢監察部門等監督機構職能重疊,不利于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與服務作用。
(二)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強
獨立性是審計的核心和靈魂。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主要來自于企業內部,其在職務升遷、工作、經濟等方面缺乏獨立性,而作為企業組織機構一部分,內部審計部門在實際工作中也很難保持獨立性。內部審計機構工作的開展受到企業高管主觀意識影響,同時又被企業其他部門牽制或干預,這使得內審部門逐步失去了權威性。即使發現了違規或違法行為,也不能進行相應地處理,導致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內部審計職能難以在企業得到發揮。
(三)內部審計職能定位不準確
一方面,多數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還是傳統的審計模式,重視對已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審計,主要職能仍然是“財務監督”,以財務審計為主,內部審計的質量和水平不高。內部審計容易引發被審單位的抵觸和不滿,在實際工作中阻力重重,內部審計工作難以打開局面,在監督管理方面往往不能發揮出令人滿意的作用。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忽略對企業經營風險事前的預測和事中的分析與防范,難以發揮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不能實施全過程的監控,無法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如果不能及時轉變自身職能定位,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二、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職能的新定位
(一)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是全面監督
在新形勢下,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是全面監督,這里的監督已不是單純的財務監督,而是對經營管理進行的全面監督,進而促進價值增值。201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中,對內部審計的職能闡述不僅拓展了內部審計的職能范圍,更為內部審計監督職能轉變指明了方向。價值增值成為了內部審計監督的最終目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內部審計就需要全面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而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
(二)內部審計的重要職能是鑒證與評價
內部審計熟悉企業的管理和運營,并能深入各個經營管理環節。同時,又獨立于企業經營、財務和人事等職能管理活動之外,具備客觀了解和評價企業經營運轉及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能力。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鑒證與評價,主要表現在內部審計對于內部控制環境、控制活動等內部控制五要素的分別確認。在風險導向審計觀念下,內部審計成為全面風險管理中的協調者。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協調各部門規避風險、轉移風險和控制風險,以確保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關鍵流程順利執行,并對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情況作出客觀、公證、不偏不倚的反映和評價,為決策提供依據,最終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內部審計的核心職能是為企業管理服務
將為企業管理服務作為內部審計的核心職能,是內部審計部門的新定位、新要求。這種服務意識已逐步體現在國有企業內審部門制定的審計計劃、提出的審計意見等各方面。審計部門認識到不但需要為企業管理者的決策和管理服務,同時也需要為被審單位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服務職能的具體體現是內部審計咨詢職能的拓展,服務形式由從被動式轉變為主動式。過去是發現問題之后,才提供咨詢服務,而現在是從價值增值的角度,內部審計部門主動評估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和風險,再向管理層提供咨詢服務。某種意義上,通過優化咨詢服務,內部審計已經具有了風險管理的職能。內部審計提供咨詢服務的目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通過提供建議解決問題,不斷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系統,從而實現價值增值。因此,為企業管理服務將成為內部審計的核心職能,咨詢服務將逐漸成為內部審計新的核心業務。
三、提升國有企業內部審計職能的建議與思考
(一)轉變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
國家審計署曾明確提出,內部審計工作的目標是促進企業加強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但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如果僅僅履行監督職能,而不能促進企業加強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為企業創造價值,那么必將損害內部審計存在的根基。一些國有企業沒有認識到內部審計的重要性,主要原因還是不知道運營內部審計職能。因此,國有企業要從思想上轉變對內部審計的認識,理解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發展和風險防范所發揮的作用,進而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工作程序,明確內部審計機構責任,完善內部審計工作細則和標準。以此,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二)保證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作為國有企業經營管理和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內部審計的關鍵在于提高其獨立性與權威性,這就要求提升內部審計部門的領導層級別。董事會領導的內部審計模式地位較高,獨立性與權威性相對來說最強,如董事會下設一個審計委員會,由審計委員會直接管理內部審計部門。因此,一是要求在制度上實現內部審計部門由公司董事會直接領導;二是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內部審計部門的人事任免、經費等事項應當獨立于其他部門單位,不必受制于企業管理者,而由董事會直接決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與權威性,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效率與效果。
(三)明確企業內部審計的目標和職能
在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應實現由傳統審計向管理審計的轉變。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目標應當從之前的差錯防弊變為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和改善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不應束縛在傳統的財務領域,而應當擴大工作范圍,把財務報表審計作為基礎,把經濟效益審計作為中心,以實現增加企業的價值作為終極目標,逐步引領內部審計職能向管理領域和經營領域發展。為了更好地與國有企業發展現狀相適應,內部審計部門應該重點關注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內部控制,以“服務導向型”為目標進行職能定位,將咨詢和評價等服務職能作為重點?!胺諏蛐汀眱炔繉徲嬕髮徲嬋藛T從事后審計向事前和事中審計擴展,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為國有企業的領導層提供準確、及時的決策信息。
總之,內部審計作為國有企業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職能定位已轉向為管理者提供服務,為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提供價值服務。內部審計部門需要充分發揮服務職能,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核心,立足于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針對內部控制的缺陷,經營管理的漏洞,提出切實可行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措施,加強企業風險管理,完善企業治理,實現內部審計價值。
(作者單位為安徽省國有資產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