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征梅

【摘要】目的:分析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胃結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觀察與對照兩個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方法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多28%,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26%,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顯著,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胃腸鏡;電凝切除;胃結腸息肉;臨床療效
在臨床上,胃結腸息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該病的發病部位可為患者結腸的任何一個部位[1]。組織學將胃結腸息肉分為腫瘤性胃結腸息肉和非腫瘤性胃結腸息肉[2]。胃結腸息肉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采用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是十分必要的[3]。本研究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胃結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兩組,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100例胃結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目標,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結腸息肉的診斷標準,均經過胃鏡、CT以及B超確診。將所有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其中觀察組有29例為男性患者,有21例為女性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5.5±18.7)歲;對照組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23例,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5.7±17.8)歲。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相關意義,可以用作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常規檢查,手術前四小時給予患者服用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水溶液。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首先采用腹腔鏡對患者進行檢查,發現息肉之后,固定息肉,然后再采用縱行切開的方式將腸壁切開,對息肉進行擠壓,以此來增大手術切口,并將息肉擠出,然后再采用結扎的方式將息肉基底縫合起來,將息肉切除之后采用四號線將切口縫合。觀察組患者采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方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把胃腸鏡插入到患者息肉的位置,然后再對其進行充氣,將其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以息肉直徑的大小為依據,采用不同的工具來切除息肉,如果息肉的直徑小于零點五厘米,則可以采用熱活檢鉗將其摘除,其它直徑大小的均采用電凝套扎的方法切除息肉,如果一次性不能夠完全將息肉切除干凈,則可以采用分片的方式來將其切除。
1.3 觀察指標
根據相關標準,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貧血、嘔吐、惡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適感等臨床癥狀均消失,并且傷口愈合為優;顯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貧血、嘔吐、惡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適感等癥狀明顯改善,并且傷口愈合為良好;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貧血、嘔吐、惡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適感等癥狀有所改善,并且傷口愈合出現延遲的現象;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貧血、嘔吐、惡心以及胃部疼痛不適感等癥狀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甚至惡化,并且傷口愈合情況十分差。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其次,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方法
對研究數據進行相關統計和分析,統計學軟件選擇SPSS 19.0,用百分比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檢驗通過x2完成。用(x±s)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檢驗通過t來完成。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相關意義。
2 結果
將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治療后,根據我院制定的療效評價標準進行療效評價(詳見表1)。通過比較,觀察組治愈比對照組多18例,無效比對照組少14例。兩組的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觀察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多28%。兩組療效對比,差異顯著(x2=18.68,P<0.05),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50例患者中,1例出血,沒有任何患者出現穿孔現象,并發癥發生率為2%;對照組50例患者中,9例出血,5例患者出現穿孔現象,并發癥發生率為28%。通過對比分析可知,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胃結腸息肉屬于消化道上一種常見的疾病,在沒有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我們將其稱之為結腸息肉[4]。該疾病具有病情反復、治療時間長以及病情嚴重等特點,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研究顯示,常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胃結腸息肉,手術方法具有手術時間長、手術切口大以及切除次數多等缺點,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一定的傷害。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胃腸鏡下電凝切除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方式的手術時間短、切除的次數相對于開腹手術來說要少,能夠降低對患者的傷害,是一種高效的手術方法。
本研究通過對我院100例胃結腸息肉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董梅.胃結腸息肉應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3):162163.
[2]彭霞.胃腸鏡下電治療胃結腸息肉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5,31(22):167,169.
[3]武崇曾.胃腸鏡下電治療胃結腸息肉臨床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4,(09):185186.
[4]邢朝富.高頻電切除聯合APC術治療胃結腸息肉240例體會[J].醫學信息,2015,25(07):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