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虎

1均陶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意義
宜興均陶始于北宋時期,在明代晚期進入成熟期,“歐窯妍且姱,絢麗同晨葩”,其時以歐子明所制最為成功,時稱“歐窯”,幾乎成了宜均的代名詞。釉層較厚,有天青、天藍、蕓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兩種,代表作“宜均天藍釉鳩首壺”器型優雅、形制端重、釉色勻凈,堪為珍品。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宜均陶器開始進入皇宮,成為御用器物。乾隆、嘉慶時期(1736~1820年),均陶除突出釉彩美外,還采用刻花裝飾。宜興丁山的葛明祥(1736~1811年)葛源祥(1742~1820年)兩兄弟燒造的宜均陶器蜚聲中外,世稱“葛窯”。產品有火缽、花盆、花瓶、水盂等器,不僅造型別致,款式古樸,而且釉色艷麗,豐富多彩,色澤藍暈比歐窯也大有進步。民國時期宜均名工戈根大創制的四方與抽角六方金魚缸采用多種色泥堆貼不同層次畫面,并鑲嵌扇擋形線飾,裝飾手法得以新的提升,其金魚缸獲上海首屆國貨展覽會特別獎。此后鮑六芝、楊耀生等的堆花壽缸,堆貼表現的題材更為豐富,琪樹瑤草、飛禽走獸、人物金剛無所不包,畫面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形態各異、形象生動。
建國后堆花成了均陶的重要裝飾工藝,并創造了半浮雕和浮雕堆貼法。釉色也擴展到數十種,產品以大中件園林陳設器為主,有各式陶臺涼凳、龍缸、金魚缸、花瓶、水盆、千筒等。近年來,均陶作品更是進入收藏領域,制作向小眾化、珍品化發展。
縱觀宜興均陶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宜興均陶的歷史傳統中具有二大特征性的基本要素。
(1)均釉裝飾
均釉有別于一般的傳統釉,其渾厚古樸的質感與獨特的窯變效果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均陶美在釉色,有藍均、銅均、白均等數十種,其中的藍均釉最為名貴,贏得“灰中見藍暈,艷若蝴蝶花”美稱。由于其中的主要原料窯汗、泥漿等為宜興附近所特有,因此均釉在歷史上也是宜興特有的,而均釉裝飾是宜興均陶的一個基本要素,這也決定了均陶在技術層面是宜興獨有的。
(2)堆花裝飾
早在西晉時期,宜興已有堆花陶器,可見堆花先于均陶出現。明永樂年間,宜興窯場出現“大拇指堆花”,即在陶器的坯體上,運用右手大拇指堆貼各式花卉、人物、飛禽、走獸圖案,主要技法有手抹、累疊,另用竹片、木片、牛角等小工具進行裝飾性加工。把異于坯體的其他泥料,粘貼在陶器表面形成紋飾或圖案,所有的功力都在大拇指上。攤、搓、撕、抹、堆、撳六種手法相互交替,互為關聯,還要考慮到坯體的本身顏色和形狀,因此堆花被稱為“大拇指藝術”, 民間藝術特色濃郁,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大拇指堆花”正式用于均陶,也意味著宜興均陶進入了成熟期。“大拇指堆花”是宜興均陶藝術層面的一個要素。
宜興均陶是宜興釉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所具有的“均釉”與“堆花”二大特征決定了不同時期的均陶產品上無不烙下相應時期技術與文化發展的印記,并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征,看似簡樸實則細節飽滿、耐人尋味,這種特質幾乎已融入了它的材料、工藝和氣質中,成為一種地域的文化價值與審美意識取向,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宜興文明發展的主要過程,這就是其文化意義所在。
2均陶的繼承與創新
歷史地看,均陶的繼承和創新是貫穿于整個均陶發展過程的。正是一代代均陶人的在前人基礎上不斷的繼承并創新,才使其生生不息地走到今天。社會的持續需求使均陶有著良好的發展動力。近年來宜興涌現出許多藝人均陶作坊,他們尊重傳統,又注重創新,在技術與藝術層面在不斷地把均陶向前推進。但作為均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近年來我從宏觀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認為要想真正使均陶復興,必須在如下二個方面花精力:
(1)技術創新
均陶產品的制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泥料調配、釉料調制、成型、干燥、上釉及燒成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技術創新包括二個方面:其一,是泥料、釉料、色泥配方的改進完善。坯料的成型性能有待于優化,提高成坯率;均釉釉色有待豐富,一些傳統名貴釉色有待挖掘恢復;堆花色泥也可進一步引入合成色劑拓展色系,增加堆花藝術的表現力。目前來講一些傳統原料像甲泥、白泥、泥漿及窯汗日益枯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的手段,尋找其它原料試驗取代來解決這一問題。均釉的窯汗取代問題更是當務之急,可喜的是省陶研所徐建華等已在合成窯汗及基釉的研制方面獲得了成功。其二,成型、干燥、燒成也可引入一些現代的工具與技術來提升效率與成品率,一些干燥設備及自動控制窯爐的應用,這方面的效果就很明顯,仍有不斷進步的空間。當然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創新需在新技術的應用與繼承傳統審美品位之間尋找妥貼的平衡點。
(2)藝術創新
對于一件均陶作品來說,堆花裝飾、均釉釉色與造型無疑是主要的表現手段,而堆花裝飾與釉色又依附于造型之上。從目前來看,均陶創作似乎更加注重堆花裝飾,器型基本上還是延續傳統,缺少創新,因此,要注重引進高校等外界高水平設計力量,尋求突破。均釉裝飾方面也需加大創新力度,拓展均釉的色澤應用范圍。在堆花裝飾上也可借鑒書畫等藝術門類的風格,發展刻、畫、浮雕、堆塑與釉色結合等多種裝飾工藝豐富裝飾效果。要沉下心來研究當今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審美需求,開發新品、引導市場。
3均陶作品“四世如意”畫缸的設計創作
作品“四世如意”畫缸(見圖1)在造型及裝飾手段的創新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1)工藝構思與設計
首先在滿足實用要求的前提下刻意設計了一款大肚收口的壇型器型作為主體造型,旨在盡可能擴大主視裝飾面的范圍。鼓腹收口,淺腳小口呼應,顯得形制端重,也為作品寓意作鋪墊。造型對傳統經典有所突破,渾樸中見妍正。
缸體用夾砂缸泥手工精制而成,坯身干燥后采用表面水洗的特殊處理,使顆粒外露,成胎紫褐色中點點肌理,平添了粗狂古樸的表面質感。
作品主體裝飾采用平貼法通體堆貼四只獅子戲球的畫面,黑、棕、灰、白四色泥的恰當應用加上特制的透明無光釉的質感映襯,使畫面表現得既古樸厚重、層次分明,又生動逼真。
口沿垂掛的均釉是點睛之作,均釉在高溫熔融后像瀑布順勢而下,一氣哈成,自然而又貼切地與畫面主題融為一體,提升了整個作品的意境。
(2)裝飾風格與文化寓意
作品“四世如意”畫缸采用工筆與大寫意相結合的藝術處理手法,巧妙地把“均釉”與“堆花”二大裝飾元素融入同一主題表達中,最大限度地彰顯了均陶的傳統特色,整個畫面自然大氣、氣勢磅礴。同時又創造性地引入坯面磨砂及無光透明釉等表現手法,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感與表現力,使作品粗狂中不失細節上的精致、典雅。畫面布局別致、古風繚繞,頗有幾分中國畫的線韻之感,獲得了難得的視覺美感。
作品采用平貼手法,在恒固端重的缸體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四獅戲球”經典形象,由諧音意寓“四世如意”,“世世平安”,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飛流而下的均釉行云流水間,平添一種流變的靈動,更蘊示著這種美好的愿景是奔流不止、生生不息的,文化寓意極為深刻。
“四世如意”畫缸通過獨特的造型與裝飾升華了其人文意境,從而在更高層次上詮釋了宜興均陶的特有魅力與神韻。
參 考 文 獻
[1]徐建華等編著.陶瓷花釉與裝飾技術[M].中國輕工出版社.2011.
[2]史俊堂.宜興均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