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軍 王珍麗 趙華勝 陳向明


摘要論述安徽省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現狀及缺陷,分析比較了浙江省寧波市和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特點,并借鑒成功經驗,結合安徽省自身實際,提出生態建設投融資創新機制:采用BOT模式以及建立專項基金來擴大融資渠道,并配合企業,建立“企業+農民”的生態建設投資體系,以期系統全面地推動生態建設工程,促進社會經濟全面轉型。
關鍵詞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創新;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4-275-03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s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LI Wen, SONG Hua(Economics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ect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was elabo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Ningbo City and grassland of western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y referring 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combing with reality of Anhui Province, an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using BOT mod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funds to 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system of “enterprise+ farmers” was built,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conomy.
Key words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Anhui Province
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把打造生態強省確立為美好安徽建設的三大戰略目標之一。打造生態強省是推動安徽省科學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加速安徽崛起的戰略部署,更是改善民生的戰略舉措[1]。生態建設的正常運行不能脫離成熟有效的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目前,安徽省生態建設進程緩慢,投融資機制落后。因此,如何發展新型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成為安徽省生態建設的首要問題。筆者在分析、比較寧波市和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現階段安徽省生態建設實際,建立了以融資多元化為方向,政府引導為原則,當地農民、企業為核心的新型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以期為有效推進該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1安徽省生態建設政府投融資機制
1.1安徽省生態建設政府投融資現狀
1.1.1政府投入增加。2013年以來,安徽省不斷加大對生態建設的財政投入,致力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2014年省級投入11.5億元獎勵補貼資金用于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改善空氣質量。同年9月,安徽省下達節能與生態建設專項計劃資金4 950萬元,用于開展2014年省級生態文明試點示范創建地區創建工作。同年,省政府正式啟動省內跨市界大別山區等重點生態建設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穩步推進新安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工作。2014年安徽省級項目支出安排情況見圖1。
1.2政府稅收優惠。為加快生態建設,安徽省政府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也實施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進入生態建設行列。2014年,安徽省政府通過優化生態建設稅收結構,實施生態建設相關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保障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項目的建設;通過實施鼓勵綠色消費的財政稅收政策,監督企業減排治污,并運用財政補貼等方式,建立健全生態建設的鼓勵機制[2]。同時,省政府繼續完善部分生態建設區生態補償機制,予以資金支持,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如大別山區、巢湖等)轉移支付力度,并加快推進生態建設進程,對生態建設區進行全面支持和全方位保護。
1.2安徽省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缺陷
1.2.1投融資渠道單一。安徽省生態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困境是融資困難,沒有資金一切生態建設工作都無法開展。生態建設面對的是處于生態脆弱環節的地區,僅靠政府的投入遠遠不夠。作為一項公共建設項目,生態建設具有公共財政的公共性和非盈利性。安徽省生態建設資金供給僅靠政府支撐,由財政出資進行生態建設,不僅加重了稅收負擔,而且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得資金投入運作效率低下。同時,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原則,使得企業的介入較困難,政府不能提供有效的融資平臺和融資途徑,企業等外界資金注入較少,政府資金融入就會變得困難。
1.2.2 監管不力,投資重點不明確。安徽省雖然對生態建設制訂并實施了相關的財政優惠政策,但是財政政策和資金依然不能充分發揮杠桿作用和推動撬動機制作用,監管不力和投資重點不明的現象在一些市縣仍然存在。由于與生態建設相配套的財政政策尚不完善,導致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縣(市、區)無法保障生態建設繼續正常進行,政府不能準確定位區域功能和規劃省主體功能生態區建設。安徽省生態建設由政府單一機構負責,整個生態建設處于被動狀態,易出現監管不力、責任主體不明確的問題,從而使得監管漏洞現象更加突出。
2外省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借鑒
2013年以來浙江省寧波市一直致力于生態建設,通過對生態建設投融資的有效探索實踐,創新出多元化融資渠道和投融資機制,形成了成熟的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是我國典型的生態建設區域,該地政府金融支持生態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與企業相互合作,根據西部草原特殊的生態環境,建立了特色的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安徽省可以從寧波市與西部草原的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中汲取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推動投融資機制創新。
2.1寧波市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寧波市致力于生態建設,努力形成多元化、市場化、規范化的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其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較為完善。
為有效加快寧波市生態文明建設,寧波市設立專項基金,對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的投融資發揮了有效的引導作用和保障作用。該做法效仿了發達國家和部分一線城市為生態建設籌集資金的做法,保障了生態建設的正常運行。同時,寧波市政府鼓勵生態建設,加大生態建設方面的財政投入,對生態建設的相關企業實行優惠稅收政策,如實行減免生態建設相關企業的稅收,加快財政稅制的“綠色化”改革步伐,制定和實施企業補貼政策[3],以促進和扶持生態建設的順利進行。
2013年寧波市為減少污染排放,加強企業節能減排意識,實施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意味著排污權開始步入“有價”時代。全市范圍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項目需通過交易有償取得新增的排污權,排污權有償使用有效減少了企業的污染排放,保護了生態環境。
2.2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是中國生態建設的典型。西部草原的生態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注重融資多元化,鼓勵社會投資和銀行信貸的參與,雙管齊下,分別從融資和投資方面,有效地解決生態建設投融資難題。
為實現多元化融資,拓寬生態建設融資渠道,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實施“1+3”的融資模式,“1”是政府融資,“3”是商業金融融資、資本市場融資、非正規金融融資[4]?!?+3”模式加大了外界資金的比重,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同時,政府為拓寬融資渠道還采用了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模式、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設—轉讓—經營)模式。西部草原生態建設政府機構利用 BOT 模式鼓勵投資方承建某一草原生態項目,著眼于未來有穩定收益來源的準公共產品項目,項目建成之后企業家可在確定期限內獨立經營并享受利潤,待期滿之后將所建項目交還給政府。
在西部生態建設過程中,政府不斷探索新型的產業模式,進行產業政策協調,逐步完成產業轉型,建立草原生態建設產業化的立體化大牧業。西部草原主要實施庭院經濟、“公司+牧戶”和聯產經營3種開發模式。“公司+牧戶”開發模式作為3種模式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一種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生態治理模式,該模式將公司與牧戶聯系起來,讓牧戶退還牧場交由公司來經營并獲取收益權。公司在經營退還的牧場時,還帶動了下游產業(羊絨產業、肉類加工業等)的發展。
2.3兩種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比較分析寧波市和西部草原的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均強調了政府在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中的引導、配合作用,通過政府優化稅收政策,建立法律條文扶持生態建設。區別在于:寧波市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的創新是為生態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有針對性地發展生態建設,同時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污染排放;而西部草原生態建設的投融資機制則是從融資多元化出發,以草原生態建設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為投資方向,利用草原資源的優勢,在實踐中探索西部草原開發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下游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加快經濟效益,發展生態建設。
3安徽省生態建設投融資機制創新
3.1融資多元化建立新型政府融資模式,形成多元化融資,避免生態建設的融資形式單一化,進一步實現立體式融資體制,較好發揮政府債務融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5]。在融資方面可借鑒西部草原生態建設融資模式即“1+3”融資模式,以財政投入為主要資金力量,以商業金融融資、資本市場融資、非正規金融融資為輔助力量,形成多元化融資,由市場和政府共同參與生態建設,促進外界投資的比重。政府可采用建立專項基金和BOT模式的融資方式。
3.1.1建立專項基金。政府應設立專項引導資金,逐步擴大資金規模,強化生態建設項目資金整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6]。生態建設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資金投入、專項借款。生態建設基金主要由地方政府與專業股權投資基金合作,由政府發起專項基金,吸引外界資金的投資,使企業資金和民間私人資本等資金參與其中[7]。設立專項基金,可充分發揮基金的優勢,不僅能夠獲得資金來源,還能夠分散風險。結合2014年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要點,可運用專項基金實施建立生態特色村、綠色示范區、生態鄉鎮等生態建設項目。
3.1.2推廣BOT模式。為拓寬安徽省生態建設融資渠道,政府可采用BOT模式。BOT模式可以為生態建設注入企業的血液:政府可與企業簽訂合同,明確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對生態建設部分項目擁有融資、投資、建設、經營獲利等權利并承擔相應的風險[8]。待經營期滿后,按合同約定過將經營權轉交政府,由政府部門經營后續的生態建設項目。
實行BOT模式需注意兩大問題:①對投資者虧損補償的問題。大部分生態建設項目屬于長期項目,若約定到期之后,企業沒有實現最低的效益,政府則需對虧損投資者建立補償機制。政府可建立財政補貼機制,對企業實行補貼制度,即“使用者付費+政府適度補貼”[9],確保企業投資者進行生態建設投資的積極性。②應打破只有外商參與投資采取BOT方式的限制。傳統BOT模式旨在吸引外資和先進的技術,將國際資本引入我國基礎產業。安徽省生態建設實行的BOT模式應使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其中,既有助于降低生態建設項目開發的成本,又有助于為基礎產業市場化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