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輝 郭印山
摘要為了適應園藝產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近些年各農業院校均開展了《果樹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筆者總結了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主要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匱乏,實踐深度不夠,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并且目前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針對以上問題,各院校主要從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教學方法和手段及課程考核等方面探討了課程改革的措施,有效推動了教學改革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果樹栽培學;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教學方法;課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4-342-03
Teaching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ZHAO Yuhui, GUO Yinshan*(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horti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of Fruit Tree Cultiv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many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gen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teaching form and content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course design was not reasonable with the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Countermeasures for course reform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l, course provisio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and course assessment. All thes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form and level.
Key wordsFruit tree cultivation; Teaching model; Course provision;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Course assessment
《果樹栽培學》是農業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園藝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主要涉及果樹的種類、品種,果樹各器官的生長發育規律及相互關系,栽培管理各個環節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要點內容[1]。在當前形勢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品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更新,果樹栽培制度不斷變革和發展,傳統的教學及實踐缺陷凸顯出來。如知識結構設置不合理,理論知識的更新較慢,實踐教學的指導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因此在新形勢下必須結合實際及時更新相關理論及技術,改進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園藝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由于各院校教學改革針對性及地域上的差異,其教學改革的措施也各不相同,筆者針對《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的主要研究成果,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各院校的教學改革措施進行了總結分析,旨在為該課程及其他農業專業課程的進一步改革及發展提供參考。
1《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果樹栽培學》是園藝專業最早設立的骨干課程之一,各農業院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已形成固定模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發展,果樹新品種、新技術、新理論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內容、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2-5]。部分實用技術及理論知識已落后于目前果樹產業的發展變化。如趙彩平指出[3],果樹栽培及管理技術向機械化管理和省力化栽培方向發展,這些新的栽培管理技術及其觀念在教材中沒有全面體現,而關于現代生物技術、標準化與數字化技術在果樹方面應用的內容,在教材中也沒有體現。
1.2課程設置不合理多數院校是按照多年來形成的固定教學模式、方法進行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按照教材章節的排列順序進行講解,較少考慮講授內容與當時果樹生長發育所處階段及果樹生產需要的關系,使講授內容與果樹生產脫節[3,6-7]。由于教學內容與果樹生長發育及生產管理不能同步,造成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及時、系統地加以實踐。
1.3實踐教學匱乏,實踐深度不夠實踐教學是《果樹栽培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果樹栽培學》的理論知識必須經由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才能夠真正被學生掌握。盡管各農業院校均安排了一定學時的實驗課和生產實習課,但在實踐教學條件及深度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8]。如校內基地面積和果樹試材種類有限,很多農業院校基地的材料是供教師科學研究的試材,而供學生實踐的材料很少,只能由教師或少數學生來示范。因此,有些實踐環節只停留在形式上,學生的實際動手機會少;校外實踐基地較遠,教學經費不足,也使得較多的實踐內容不能進行,這就造成學生無法將所學理論知識及時應用于實際,由于實踐內容不夠充實,實踐深度不夠,從而影響實踐教學的質量,更難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標。
長期以來,實踐教學的指導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8],實踐環節包括的生產實習、專業實驗、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內容都分別由不同的教師任教,這樣就無法給予學生連續的系統的全面指導,同時實踐內容會有重復且不全面,不利于學生系統理解掌握相關理論及技術,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
1.4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各院校目前均存在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象。雖然多數院校果樹栽培學課程已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教學方法仍以“灌輸式”教學為主[3],講授內容安排過于呆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互動很少,學生被動接受,缺乏獨立思考,這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理解,更不利于培養學習興趣及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就需要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1.5考核方式目前《果樹栽培學》課程考核方式與手段仍然是傳統的閉卷考試,其考核內容多側重理論知識,而忽略實踐操作與應用能力的考核[4,9-12]。多數學生平時不學習、不聽課,靠短時間的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目前的考核方式助長了學生的學習惰性,抑制了主動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因此,這種考核方式不能檢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知識的掌握程度,導致學生出現“高分低能”,參與實踐的積極性下降。因此,考核方法也是各院校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平時不努力,考試靠突擊的不良現象,使其真正重視專業素質的培養。
2《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2.1立足實際,改進教學內容
2.1.1教學內容整合、模塊化。目前各院校專業課課時數普遍壓縮,兼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情況,教師嘗試將教學內容模塊化[13],以某一個技能為中心,結合生產實際的需求,把教學內容分為若干模塊,經過模塊化整合后的教學內容簡明易懂、實用,各項專業技能被突出和具體化,將技能與相應的理論知識緊密銜接,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
2.1.2增加果樹科學發展新趨勢及新成果內容。果樹栽培技術不斷更新,除了講授教材內容外,持續關注收集果樹生產、科研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尤其是國內外學科發展的新動態、新進展,使課程內容更系統、完整,更具實用性、先進性,更適應當下果品生產發展的要求[14]。
2.1.3結合地域特點編寫補充教材,充實教材內容。果樹栽培學教材涵蓋面廣,但不能體現地區性特點。充分認識當地生產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地區果樹栽培的生產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也是改進教學內容的一項有效措施。如東北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教學人員[6]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生產實際,編寫了《寒地果樹栽培學》(校內教材),作為果樹栽培學的補充教材;甘肅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學教學人員[15]編寫了10多個補充材料,使教材內容更為充實,更具有實用性,可適應當前的生產實際。
2.2改革教學中的手段和方法在授課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積極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①增加多媒體的使用。隨著時代的發展,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制約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處理圖形、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課堂素材。果樹生產受時空的影響很大,而多媒體教學就可打破這種限制,同時多媒體可將抽象復雜的原理和技術形象化、直觀化,促進了學生對原理和技術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16]。②利用網絡課程等平臺。目前多數課程都建立了網絡課程[17-18],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發布果樹栽培學課程的相關文件,為學生自主學習、提前預習、課余溫習提供方便,網絡上可提供課程相關信息給學生,拓寬他們的知識和眼界,加強其自主學習的意識。利用網絡平臺還可推進協作學習和開放式教學,教師在網上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課外隨時輔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為教師及學生提供了交流討論的平臺。③引導文教學法。是借助于預先準備的引導性資料,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其實質是教師把要講的內容用引導文的形式編寫出來,讓學生自主學習使用,并完成相關任務[19]。④項目教學法。指以生產項目為載體開展,師生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20-21]。⑤充分利用實際生產中的典型案例[14,22]。例如,趙彩平等[3]在講解桃樹栽培中樹形的選擇時,將陜西省扶風縣一個果農的高密度、高光效、高產量的主干型桃園作為典型案例介紹給學生,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⑥引入自主式教學法或交互教學方式。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可引入自主式教學(學生自講)方法和交互教學方式[4,23],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內容在課前準備PPT材料,在課堂上給教師和學生做講解,然后由其他學生提問,教師進行點評,也有較好的教學效果。⑦開設專家講座。專家講座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形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國內外果樹生產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各院校邀請國內外果樹專家做學術報告,使學生及時了解該學科目前的研究動態,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2,15]。
2.3改革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章節的順序進行教學,往往會造成課堂內容不能及時得到實踐,甚至錯過了實踐的時間,講完后不能及時進行實習,使理論與實踐脫節,同時缺乏內容的銜接及系統性。為此,打破教材章節順序,按季節授課,課程內容的開展和生產一致[6-7],能使學生及時運用所學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又能使所學理論得到鞏固。
2.4不斷完善教學考核方式目前考核的改革方向是改變以往課程的考核方法,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減少驗證性、記憶性考試內容,側重于考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10-12],以利于提高評價的客觀性。
實行全面考核,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可以根據不同課程的需要,綜合采用閉卷、半開卷、開卷、實踐操作、課題答辯、論文寫作、專業作品制作、情景模擬、任務表演等多種方式綜合考核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成績,克服高分低能和應付考試的現象。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學生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對于平時不認真學習,時常曠課的學生,使其認識到平時踏踏實實學習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教學人員認為還應對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研究,制訂更為科學詳細的考核標準,并形成自己特有的考核辦法和標準[4,9]。
2.5加強實踐教學建設
2.5.1積極拓展校內外實踐基地。應大力進行校內和校外的實踐基地建設。①校內基地建設。加強校內基地建設,結合課程實踐內容,合理安排校內基地試材的種類及數量,保證學生實踐教學條件。②校外生產性基地建設。可建立校外基地或直接和校外生產性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滿足學生參加果樹周年管理的需要。
2.5.2結合生產實際,集中實踐教學。有院校嘗試取消生產實習,把實習穿插到授課的間隙。生產實習一般在大四下學期進行,和理論開課間隔時間較長,較多的實踐內容不能很好地和理論課程相聯系。因此,有院校教師提出結合果樹的年生長發育規律和生產管理的季節性,增加教學實習的次數。進行階段性教學實習既可使學生逐漸鞏固所學理論,在實習中掌握果樹的生長發育規律,又可使其學會和掌握生產中各環節的技術,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6-7]。
3結語
隨著現代園藝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園藝專業人才面臨一系列新要求。因此,在當前形式下,教學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建立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同時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推動教學改革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雖然目前課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改革的效果仍需要時間的驗證,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及推廣普及也需要時日,所以今后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仍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適應現代園藝產業的實際發展需求,改進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建立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切實加強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造就高素質創新型的園藝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更森,樊連梅,王永章,等.果樹栽培學實踐技能培養方法與實施技巧[J].現代農業科技,2012(7):35-36.
[2] 曾斌,李偉陽,夏江宏.“特色果樹栽培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園藝文摘,2014(3):195-197.
[3] 趙彩平,范崇輝,韓明玉.新形勢下《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1(19):173-175.
[4] 梁淑霞.提高果樹栽培學教學效果的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15):240-241.
[5] 辜青青,鄒菊花,徐回林,等.果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502-18503,18515.
[6] 代志國,高慶玉.果樹栽培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3(2):75-76.
[7] 張喜煥,辛賀明,陳敬宜.果樹專科《果樹栽培學》教學模式探討[J].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16(1):35-37.
[8] 李峰,潘介春,何新華,等.加強果樹栽培學的實踐教學 提高園藝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構思[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3(S1):174-175.
[9] 鄧明凈,盧偉紅,王彩芬,等.形成性考核在《果樹栽培》課程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2014(9):48-49.
[10] 王海,陳佰鴻,王延秀,等.果樹栽培學課程實踐技能考核體系的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2):156-158.
[11] 熊自立,陳勇兵,張海利.農類高職院校《果樹栽培》項目課程開發與實踐的探討[J].職教研究,2011,3(2):26-29.
[12] 王大平.《果樹栽培學》課程開放式教學的初步嘗試[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99,16(S1):52-53.
[13] 張長青.應用型本科院校“果樹栽培學(各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以金陵科技學院為例[J].中國園藝文摘,2014(11):206-207.
[14] 張寧,馮美.談如何提高果樹栽培學教學效果[J].農業教育研究,2011(3):41-43.
[15] 陳佰鴻,王嘉長,趙長增.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6,31(3):308-311.
[16] 于強波,蘇丹,于立杰,等.《果樹栽培》多媒體課件資源的獲取與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6):3267-3268,3270.
[17] 溫小玲.以資源庫為平臺,改革《果樹栽培》課程教學[J].考試周刊,2013(86):8.
[18] 韓德果,楊國慧,于澤源.《果樹栽培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5):44-46.
[19] 張力飛.引導文教學法在《果樹栽培》課程中的應用[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3(3):45-50.
[20] 張琦,王江波,姜喜,等.園藝專業“果樹栽培學”實習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園藝文摘,2013(9):204-205,130.
[21] 卜慶雁,趙鐵良,衣冠東.“項目教學法”在《果樹栽培》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8(1):41-42,55.
[22] 李廣平,張長青.案例教學法在“果樹栽培學”中的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3(9):207-208.
[23] 胡林山.中職學校《果樹栽培》交互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J].時代教育,2013(16):50.安徽農業科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