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對傳統的再創造是中國竹產品創新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靈魂,通過建筑類型學的應用典范與設計方法研究,我們從設計類型學中可以找到竹產品設計從宏觀到細微的指導方法,中國新生代設計品牌“素生”的竹編燈具系列反映了設計類型學的理論及應用的可行性,為中國竹產品設計的未來提供了啟發。
關鍵詞:類型學;設計;元語言
全球化與地域化是當今設計領域無可逃避的兩大課題,在以功能主義為美學導向的籠罩下,我們遭遇到審美感知力的全面鈍化和形態創造力的退化。特別是現代主義割斷歷史文化聯系的“無情景性”以及“無場所性”,使世界各地展現出千篇一律的面貌,這種無根的、無內涵的尷尬,讓各界對歷史與文化的延續發出了呼喚。其中以羅西(A一doRossi)為代表的設計類型學理論在向現代主義宣戰時,借用“形式喚起功能”的思想,運用從集體記憶和人類原型中抽取和尋找建筑意象的方法,表達了其非功能主義的美學思想,填補了現代主義設計給城市帶來的文化真空,修復了人與城市、建筑以及器物之間的情感紐帶。
“類型”一詞的詞源來自希臘的“typos”,意為“印記”或“圖形”,它起源于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某種理性認識。十九世紀巴黎美術學院常務理事德.昆西(Quatremere de quincy )在《藝術詞典》中首先建立了類型的定義。他通過區別“類型”和“模式”來定義類型:“類型這個詞并不意味事物形象的抄襲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著某一種傳承因素的觀念。這種觀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式的法則……模式,就其藝術的實踐范圍來說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復。相反,類型則是人們據此能夠勾畫出種種作品而毫不類似的對象;就`模式'來說,一切都精確明晰,而`類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因此,類型所模擬的總是情感和精神所認可的事物······。”從中,我們看到了“對傳統的再創造”在類型學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從宏觀到細微的指導方法——我國竹產業在新時代所面臨的轉型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1 建筑類型學的應用典范與設計方法——從原型的提煉到類型的轉化
意大利藝術歷史學家與理論家giulio carlo argan ( G.C阿爾甘)認為“類型”是通過比較和添加而建立,并在歷史中演化而來的“形態”,設計類型學不僅僅是分類系統,更重要的是創造的部分。如路易斯·康從古羅馬建筑的廢墟中和古典建筑中萃取出建筑設計的原型,這些原型包括古羅馬建筑中的拱券、筒形拱頂等(圖1)。他將這些原型經過抽象和再創造形成了具有重復拱券形態和帶中縫采光的筒形拱頂建筑如肯貝爾美術館(圖2)。我們從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隨處可見類型學的影子,康的這種設計風格是建立在對古典建筑強烈的熱愛,對歷史由衷的贊美,對場所環境深刻的解讀基礎之上的。以類型選擇為依據的類型學的設計必須依據特定文化背景的人們頭腦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過程往往是生活方式與設計形式相互適應。
(a) (b)
圖1古羅馬建筑
設計類型學之所以擁有將傳統“舊貌換新顏”的能力,原因在于所謂的類型,是在剝離事物“變化”的表層形態后而得到事物“不變”的深層結構,以深層結構作為傳統信息的“基因”植入“下一代”,使其在具有了“上一代”相同特征的同時,卻能成長為不同的最終形態,在現實“多樣性統一”的同時,使“新語言”帶有可識別的傳統基因。這就要求設計師不僅要掌握現代設計的語言,同時還要不斷研究傳統文化和工藝。在研究傳統并進行原型分析的基礎上,對原型進行進一步的圖示化分類。也就是說從原型的提煉到類型的轉化其實是完成一個從傳統中萃取“元語言”,并將這種“元語言”應用于設計作品的過程。
(a) (b)
圖2肯貝爾美術館
2 中國竹產品設計的未來——將“元語言”轉化成設計語言
更多的中國設計師開始關注自身的歷史與社會性問題,并開始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元語言”萃取工作,從已出版的文獻來看就有。
(a) (b)
(c) (d) (e)
圖3中國傳統竹編器物——設計的原型
以類型學為核心的新理性主義美學明確指出,設計來源于原型,但必須超越原型,只有這樣,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特殊性與普遍性才可以通過設計過程實現完美結合。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通過類型轉化的方式來完成對傳統竹制品的再設計。建筑類型學應用的成功范例對當今江南竹制品的再設計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從2009年米蘭雙年展上,中國新一代設計師開始嶄露頭角我們看到了類型學在應用上的強大生命力。
圖4 中國傳統竹編紋樣提取——設計的元語言
“素生”作為新一代設計品牌的代表參加了米蘭雙年展,引起了西方設計界的廣泛關注并受到西方媒體的廣泛好評(圖5、圖6)。這樣的竹制燈具設計首先來源于對傳統竹編器物的解讀(圖3)。竹編的歷史悠久,幾千年的傳承凝聚了祖輩的智慧結晶,但在后工業化的當今,此傳統手工藝受到現代化制造的極大制約,從業人員缺乏創新設計的方法與經驗,導致竹編手工藝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素生通過對傳統竹編的“元語言”提煉(圖4),將傳統竹編轉化成富有時代精神的現代竹編形態,這一優秀案例打破了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的局限,為中國竹產品的未來提供了方向。
圖5 素生吊燈系列 圖6 素生吊燈系列
3 結語
中國竹產品設計發展的未來給新一代的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愿因循守舊又不甘于尾隨西方現代主義設計,那么就只能從傳統中找出路了。竹產品創新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需要系統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在這方面,設計類型學原理和方法對竹產品設計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設計類型學出發而獲得成功的范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未來是有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張磊.傳統元素的現代演繹——論新技術背景下室內設計的地域性表達方式[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9(08):28-29.
[2] 陳祖建,沈潔梅,葉翠仙.竹編飾面板式家具創新工藝[J].木工機床.2009(02):29-31.
[3] 陳斗斗.現代原竹制品形式特征初探[J].竹子研究匯刊.2009(02):55-58.
[4] 許敏曉.竹生態家具的設計與制作[J].世界竹藤通訊.2008(06):37-42.
[5] 郝麗麗,李賜生,郭曉磊.淺談竹材家具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廣西輕工業.2008(12):119-120.
[6] 何修傳,許繼峰,孫嵐.論新中式家具的創新設計方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06):28-30.
[7] 王軍紅.竹編工藝品制作技術[J].農村新技術.2007(07):31-33.
[8] 王默根.家具造型設計的思維方法[J].包裝工程.2007(06):174-176.
[9] 劉玉寒.論竹材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08(06):136.
[10] 許敏曉.竹生態家具的設計與制作[J].世界竹藤通訊.2008(06):37-42.
[11] 陸廣譜.淺談現代竹木家具設計思想[J].藝術與設計: 理論.2008(11):180-181.
[12] 楊中,李威.竹制家具的設計開發策略探究[J].藝術與設計: 理論.2007(02):110-112.
[13] 汪燕翎.“竹”與現代設計的斷想[J].裝飾.2005(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