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摘 要:電子是網絡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必然產物,也是順應時代的必然結果,與中國的國情、中國的社會密切相關。人大是孕育政治民主的土地,而電子與人大的必然性結合,讓國家的民主法治發生了創新的變化,同時也對國家的民主政治思想的推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電子人大;民主政治
從人類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網民數量呈爆炸式增長。網絡依靠自身的一系列特殊屬性成為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少學者專家開始關注信息技術在改善民主政治生活方面的運用,隨之產生了“電子民主”這一新生事物。
1 電子人大的含義
電子人大的產生是源于學術界對于“電子政務”這一概念的廣泛討論。為了更好的將人大的電子政務與其他的電子政務相區分,引申出“電子人大”這一概念。廣義上的電子人大是指所有電子信息技術和人大的交集,涵蓋內容豐富,主要包括人大的辦公系統、業務系統以及人大網站系統等。就狹義的電子人大而言,單單是指人大的門戶網站,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電子人大。
究其本質,狹義電子人大就是人大機關形態的網絡化,對傳統人大予以發展和補充。其創建的目的是提高人大的工作效率、增強人大職能、促進人大民主。電子人大除了具有參政議政的直接性、意志表達的平等性、空間的開放性、交流的互動性,還具有匿名性和低成本等這一系列的特點。民主的樂觀派甚至認為,“從長遠發展角度看,電子人大可能超越傳統人大,甚至取代傳統人大”。
2 當今電子人大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未來五到十年要做到“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在網絡廣泛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吸納公民有序參與人大工作,使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工作置于更廣泛的公民的監督之下,提高人大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已是各級人大工作的重要議題。首先,我們必須正確分析電子人大的現狀。
2.1 參與深度不高
行政法專家周漢華認為,政府所掌握的80%以上的信息大多“秘而不宣”,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達爾認為民主有五項指標,其中之一就是公民的充分知情權。沒有充分的知情權,人民的選舉權、批評權、建議權、監督權以及表達權等權利都成為空中樓閣。
公民通過網絡了解人大信息,僅僅停留在知道結果這種比較宏觀的層次。對人大日常工作的具體運作方式,提案的具體內容,委員會的作用以及各種文件的產生過程不甚明了;對人大立法的過程、提案的提交審核批復的過程、批評監督的處理過程都知之甚少。
2.2 參與人數不多
網友和市民可通過網絡同步觀看會議,擴大了人大常委會會議的透明度和參與度。但它畢竟只能吸收“部分人”參與,參與者對話題的關注熱情嚴重失衡。如杭州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杭州市禁止銷售煙花爆竹條例》(修訂草案)時,共收到網友留言16條,其中同一網友留言5條。因此,通常話題下,網絡參與總是表現為同類相關身份的人,或者具備網絡視頻觀看的人參與較多,其他則淡然。而同時,當常委會議題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以及議題關涉個人利益時,具有“相關性”的網民參與積極性較高。參與者的身份趨同及參與者對不同參與話題的關注熱情的不同,具備參與條件的“部分”人,自然導致參與的意見和建議難免偏頗。
在網絡還不能完全普及的條件下,“部分”網民參與的現狀還無法改變,參與者的數量有限、層次分配不均,參與者又多數只關注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網絡吸納民意的真實、全面、客觀,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研究。
2.3 參與廣度不夠
目前,由于技術的原因,網絡直播還沒有設置與網友現場、現時互動的環節,交互性的討論還無法真正實現。加之,網絡發言的虛擬性、非理性,雖然打破了溝通的空間限制,但實時性的留言監管、編輯篩選等諸多勞動量也帶來直播回應的滯后,使層級傳播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難以克服。
在現階段,人大代表往往缺乏足夠的自主性、自發性和自覺性,其意志通常要受到所在組織的意志的影響,難以自由地表達自己所代表的公眾利益和公眾意志。同時,與其他政府機構的網絡輿情匯報分析平臺相比,人大機構在民意的采集、研究、分析與總結的電子平臺方面是比較落后的。使得人大代表在掌握公眾意志方面產生較大的滯后與失真,傷害到公眾利益,甚至有損人大代表和人大機構的權威性。
3 電子人大的優化
民主政治的信息化、電子化的發展趨勢,使傳統的代議制民主在其公共性、廣泛性等維度遇到電子民主的挑戰。同時,電子人大對現代人大制度的完善與突破,在增強人民對民主政治的參與度、信任度等方面,提供了機遇與發展方向。
3.1 加強公民政治參與
公民政治參與是社會民主的核心,是現代社會民主制度賴以生存的基礎。就電子人大而言,它一方面擴大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廣度。人大網絡形式給予公民表達其愿望和要求更為廣闊的平臺空間,它所具有的低成本和快捷便利這些特性,使更多的主體擁有政治參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電子人大加強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深度。從最初人大工作內容和流程的神秘性,到隨后信息內容的公開透明,再到越來越多的公民能夠對法律制度的制度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人大代表進行互動,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有了深化,公民在政策制定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3.2 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3.2.1 豐富民主政治建設的形式
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電子人大是我國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道路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嘗試。電子人大作為傳統人大的補充,是對人大機關職能和作用的拓展,是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也是新時期中代議制民主新的實踐形式。信息技術和人大的結合體使代議文化朝更具協商性、參與性和綜合性的民主形式轉變。
3.2.2 強化民主政治建設的核心
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始終圍繞著人民當家作主展開。只有當人大工作做到納民言、聽民聲、合民意,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才能得到真正鞏固。而電子人大實現著不可替代的辦事功能、說話功能和對話功能,并且在未來它將承擔更多的功能。電子人大降低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門檻,使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參與權等等得到保障,從技術方面確保了民意的真實表達和民意的廣泛搜集聚合,增強了人大工作過程和內容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3.2.3 突出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
有學者將中國的民主政治分為“人大民主”“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三部分,認為三大民主的全面協調發展,要將以人大制度展開的“人大民主”作為重點帶動全面。[]隨著2005年中國人大網的正式開通,各省市縣級人大門戶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此外,中國積極與全球電子議會“接軌”,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和配套軟件的開發。這些舉措都明確了“人大民主”的重要地位,引導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朝著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快速發展。
3.3 完善民主政治監督
網絡輿論監督不僅有利于拓展人大監督渠道,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監督的效率和針對性。讓人民群眾把握人大工作特別是監督工作的脈搏,使來自廣大群眾的監督要求通過網絡渠道直接通向人大,并得以及時整理、反饋、督辦,全面提升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功能。從更大范圍內收集到更多的社會群體的意見、建議,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與水平,強化監督的針對性。
4 電子人大的未來展望
代議制民主把民主限制在特定的政治生活范圍,有效克服了民意中的非理性因素,形成了一種深思熟慮的決策機制[]。但是,代議制民主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學者科恩的《論民主》一書中提出了人類社會民主發展的兩個尺度,即廣度和深度。廣度更多的體現在準許普遍參與,而深度則鼓勵持續、有力、有效地參與,并把決定權最終留給參與者。作為人民參政主要渠道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民主的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有義務將其制度本身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推進與完善電子人大發展,適應黨的十八大“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的要求;有助于推動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設;使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作出的法律法規、重大決策更能體現民意;利于人大決策的有效實現。因此,各級人大應積極探索建立有效、有序吸收網民參與的人大工作新機制,進一步發揮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增強人大工作的時代感、責任感、使命感。
參考文獻:
[1] 丁益民.關于人大監督向社會公開的思考[J].江淮法治.2007(17):56.
[2] 謝有光,周美娟.國外議會電子民主初探[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03):86-89.
[3] 馬瑞清,趙德江.淺談網絡民主對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及建議[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03):55-56.
[4] 楊秀丹,劉振興.我國電子政府門戶網站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電子政務.2007(0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