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家系統工程,政策性強,受到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它具有不可再生性。2014年開始的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我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項國家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和專業工程。在普查工作中,收藏單位和普查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應高度重視,確立安全第一的意識,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采取有效措施,對文物加強管理,妥善保護,確保文物安全無事故。
【關鍵詞】可移動文物 普查 保護 安全
可移動文物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2014年開始的可移動文物普查,是我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一項國家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和專業工程。
1 確保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的環境安全
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文物操作作業包括提取、運輸、鑒選、鑒定、測量、拍攝、資料
整理記錄、登錄、收件、歸箱等步驟,因而應該有足夠收納接收、拆卸、暫置、包裝、運輸等上述細節步驟的活動空間,并保證室內環境的安全、寧靜、整潔、明亮,適宜文物的存放。
1.1 確保普查工作場地安全
應根據收藏單位的具體情況選擇在能夠保障文物和人員安全,且便于操作的空間進行工作。以在安防、消防設施齊全的房間為妥。工作場地內應為操作人員和設備留出足夠操作的空間,應清理周邊的無關物品。注意檢查防潮、防塵等條件,及各種安全隱患等。工作場地嚴禁違規使用不合格的或存在安全隱患的電源、電纜、各種電器。嚴禁吸煙和使用火源。工作場地內嚴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品。工作現場不能存放、進食各類飲料和食物。進入工作場地內的暖水瓶、水杯、各種文件、辦公用具、與文物操作相關的設備設施等物品的放置,均應遠離文物本體。工作現場最好鋪上地毯,以防文物意外摔落。
無論工作是否完畢,需要離開操作現場時,必須簽字或做記號于未完之箱柜,加以簽封。
1.2 對普查工作人員進行安檢
普查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有預防性的保護意識,隨時具備保護文物的責任感,以防患于未然。在對可移動文物進行相關操作時,為保障信息、文物和人員的安全,應由收藏單位的安全保衛部門負責對進入工作場地內的人員進行選擇和監控,無關人員不得進入。
普查工作人員每次到收藏單位進行普查工作時應由2名及以上人員同去同返。提取文物時應由收藏單位人員主要操作,一名普查人員進行指導和監督,另一名普查人員進行詳細記錄,必要時協助收藏單位人員操作。當2名及以上的普查工作人員在場時,方可在收藏單位的監督和指導下,相互監督、相互協助進行操作,并在工作完成后當天將文物返回庫房。
1.3 工作人員穿著與服飾要求
進行文物操作時應著裝簡單,無過多裝飾,做到行動靈活,不刮蹭文物。文物操作人員手上不得佩戴金屬等硬質首飾。
2 確保普查設施設備安全
普查工作需要設施設備與工具一般有以下幾種:手套、口罩、臺燈、手電、鉛筆、橡皮擦、紅(黑)色油性簽字筆,訂書機設施、回紋針、直尺、三角尺、卷尺、工程尺、美工刀、測徑器、放大鏡、剪刀、標簽、膠棒、封條、墨水、油漆、防酸紙、溫濕度計、計算器、電腦、平臺車、檔案柜、保險箱、大型加襯墊海綿的工作臺、攝影器材等。工作場地內一切設施設備及使用,均以不威脅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為前提條件。
普查工作所用的設施設備應逐一登記造冊,定點存放;并設專人進行統一管理,負責發還,并作詳細記錄,做到管理有序。定期對設備工具等進行清點、檢查,出現問題時及時修理。專業設備的使用由專人負責,安排專業適崗人員操作。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人員和文物安全。
2.1 工作臺
放置文物的工作臺應堅固、平穩、寬闊、有很好的承載能力。臺面上需鋪氈子等軟墊,防磨防滑。工作臺上放置的鉛筆、手電、照相機等硬物及剪刀、刀具等尖銳物品應遠離文物本體。工作臺上不得放置玻璃杯、水瓶等物品。
注意檢查工作臺的承載能力,不得放置超過其承載重量范圍的物品。
2.2 其他設備設施與工具的檢查
對設備設施均應檢查其堅固性、承載范圍、穩定性、安全性等內容。不得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設備設施。嚴格遵守各設備設施的使用說明和規范,不得超范圍、超條件使用。同時,還要防止設備設施出現故障而損傷文物及污染文物(脫色、漏液等)。設備設施出現問題時,應及時上報,并及時維修并更換。
2.3 手套、口罩
對書畫、善本古籍、織繡、出土文物及金屬類文物進行操作時均應準備手套、口罩,防止汗液、濕氣沾染文物。手套以吸汗、不磨損文物為標準。
3 文物操作人員的防護措施
3.1 落實對環境、設備和人員等因素的檢查,排查隱患
切實落實好對前述各項因素的檢查、整改工作,排查防范安全隱患。同時要防止人為盜竊搶劫破壞活動。
3.2 專業設備、特種設備的使用
專業設備使用由專人負責,安排專業適崗人員操作;特種設備使用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按規定持證上崗。必須嚴格遵守各種設備設施的操作規程,保證人員和文物安全。
3.3 對不確定因素做防范
當可能出現雷電、動物(如昆蟲,老鼠、蛇)等易造成精神恐慌的不確定因素時,應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無法克服時,應暫停工作或改善工作環境。根據實際情況,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好預防工作,并制定相應的工作預案。
4 遵守文物操作規范
在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普查內容涉及文物尺寸、質量及照片影像資料等可移動文物的基本信息,這些信息的取得都涉及到對文物的操作。這是普查中對文物安全保護的關鍵環節。因此,提用、整理或挪移文物等操作過程中,必須精神集中,有計劃地進行,保證文物安全,不得圖省事,怕麻煩。
4.1 提用前的準備
工作人員應遵守相關服飾規定。檢查環境和設備設施是否安全良好。進行文物操作時按文物保護需求佩戴手套、口罩,且手中不得拿筆,防止接觸和污損藏品。
工作人員進行文物操作前征得收藏單位的許可,仔細查看文物完殘狀況進行操作,不可直接觸摸破損部位,以免損傷文物。
在近文物處進行文物記錄時應一律使用鉛筆。
4.2 提用操作
文物操作人員應集中精力,有條不齋,審慎細致地進行工作,以確保文物安全,避免人為因素造成對文物的損害。如因各種原因無法專心操作時,工作可暫停。
普查工作人員應在收藏單位的工作人員將帶有包裝的可移動文物置于工作臺上,并從囊匣等包裝物中取出文物后,方可接觸并操作文物。操作完成后,普查工作人員不得再接觸文物,應由收藏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文物進行清點、包裝并搬離工作場地。
接觸文物時,必須取下手表、戒指等飾物,以防碰撞發生。應戴手套,雙手捧持,或一手緊抱,一手托底,輕拿輕放。嚴禁單手搬邊,提梁攜耳,一手持柄或兩手同時攬抱多件文物。避免文物磕碰、跌壞、擠壓、搖晃、滾動。禁止堆疊。
移動文物時應使文物在工作臺面范圍內,不觸及文物的脆弱處或斷裂處。雙手力量宜平均。保持器物重心的平穩和移動時的安全。對于體積較大、較重,或不便于持拿的文物,應利用必須的工具安全移動。
手持文物時要穩走、輕放;不得做快跑、急轉身等危害文物安全的動作。
傳遞文物時應先將文物放置在工作臺上再由他人取走,不得采用以手遞方式傳遞。
對文物進行測量、拍攝等工作時應注意對文物的保護,最好用皮尺進行測量,如需用卷尺測量時應將卷尺的手腕帶套在手上防止卷尺脫落損傷文物。
在工作臺上操作時,文物不得拿離臺面過高。書畫類文物應潔凈的臺面上觀看,由兩人緩緩打開畫軸。紙質、織物、金屬類文物操作時需帶手套和口罩。不得過近觀看,防止呼出水氣或打噴嚏污損文物。
懸掛文物前應先檢查墻面、掛鉤及文物上的懸掛處是否牢固及其承載度,并檢查墻面是否干燥、潔凈,防止文物受損、受潮和污染。
從高處提取文物時,應事先檢查升降梯狀況,保證升降梯的安全。當從俯視的角度觀察文物和拍攝時,應注意人員向前探出身體部位,防止人員墜落、跌倒,同時防止照相機、閃光燈及其他器材從空中墜落損壞文物。
小件、易碎、易磨損的文物要先用軟紙包裝,再裝用盒內,以防散失磨損。
清潔文物時,需先檢查文物是否有傷殘。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清潔工具和清潔方法,妥善操作,以免損傷文物。
可移動文物在提取操作過程中會面臨掉落、磕碰、擠壓、震裂、、被搶,交通事故、裝卸事故等安全威脅,這些威脅主要來自操作人員、文物裝具、運輸工具、運輸環境等四個方面。
為避免出現事故,普查工作人員應了解可移動文物移動過程中的諸安全隱患,懂得文物移動的程序與技術規范,合理選擇移動文物的其他參與者。
移動中應注意以下原則:不能使用外行人搬抬與包裝文物,不能單人移動文物,文物移動中要選擇正確的部位和正確的方式,要選擇專業的文物包裝與運輸公司運送文物,文物移動中要有一安數量的安保人員護送,選擇熟練的司機。
4.3 文物出入庫手續及操作
可移動文物普查需要提用藏品時,必須填寫提用憑證。一級藏品、保密性藏品、經濟價值貴重的藏品,經主管副館長或館長批準,其他藏品經保管部門負責人批準,始得辦理出庫手續。用畢應及時歸庫。用畢送回時,保管員按提用憑證進行核對驗收,驗收后,在提用憑證入庫欄簽字,將文物放回原處。出入庫時的操作也必須按照文物提用操作的相關規定進行,不得有任何的疏忽大意,以免對文物造成損害。
5 普查數據的保護與安全
5.1 普查數據的保護
5.1.1 保密原則與保障措施
收藏單位收藏的可移動文物不僅是收藏單位的重要資產,也是國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為確保國家和收藏單位合理和正當的相關權益不受侵害,本次普查各個階段得到的綜合數據和基礎資料均屬于保密范疇,各級可移動文物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都要加強保密觀念。
收藏單位申報的材料作為可移動文物普查研究所用,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違規使用。
對涉及國家機密的收藏單位進行普查時,更要嚴格遵守相關單位的保密制度,服從其管理。
本次普查工作的相關人員,應依法對本次普查工作中的相關資料內容進行保密工作。各普查機構的上下級之間、普查機構與普查人員之間都應簽訂《可移動文物普查保密協議》后方可開展工作,協議中應規定以下內容:(1)普查各階段所獲得各種信息的的保密期限。(2)要求普查員在保密期限內不能通過任何途徑將可移動收藏單位的所有信息泄漏給第三方,同時對所有申報文物將予以保密,所有記錄的信息文件、資料不得備份。(3)規定如出現泄漏事件,將按照保密協議的條款追究相關普查人員的法律責任。
5.1.2保密工作的要求
(1)加強保密制度的建設和學習。各級可移動文物普查機構必須依法制定嚴格的保
密制度,各種數據要有專人負責,妥善保管,不得自行修改普查機構和普查人員依法搜集、整理的普查資料;不得擴散遺失,不得篡改普查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普查機構和普查人員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偽造普查資料,;要建立保密執法檢查制度,制定必要的工作程序和監督機制;要組織普查人員重點學習普查保密規定,了解違反規定需承擔的法律責任,提高普查人員的信息保密意識。
對于收藏單位的“保密性藏品”無論上是否被認定為可移動文物,均應對其信息及收藏情況進行保密。(2)嚴格操作規程,遵守保密紀律。普查的方法步驟、操作過程必須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方案、細則和其他有關政策、規定進行。(3)依法公布數據。數據公布必按照國家統一規定并經上一級可移動文物辦公室批準,各級普查機構未經允許,不得隨意對外公布收藏單位及其藏品,可移動文物的清查摸底和普查登記及其他各種數據,各階段收集的涉及收藏單位、個人情況的資料一律不得對外公開,不得以任何方式透露給其他機構。涉密的數據資料公布前應進行脫密處理。(4)加大保密宣傳力度。要重點宣傳普查數據保密規定和被普查對象的如實申報義務。針對普查對象擔心的各單位機密等問題,要認真開展對相關法律法規及已出臺的各項普查政策的宣傳,為可移動文物普查創造良好的文物申報環境。同時要正確把握輿論導向,,數據使用要堅持內處有別 ,在內部指導工作中使用的一些數據,不能對外公開,更不得任意炒作,以免對普查造成不利影響。
5.2 普查數據的管理與安全
普查數據應尊重知識產權,嚴禁隨意下載,注意妥善保存,不得損毀、不得遺失,提用數據應的登記。紙質媒介的數據應及時整理、歸檔并指定專人專柜妥善保存。電子媒介的數據應及時更新和備份保存。
6 普查過程中意外情況的處理
對人員的處理:如因普查工作人員疏忽失職,導致文物破損,應查明原因,視情節輕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逐級上報,予以適當處理。
對可移動文物的處理:對發生了意外的可移動文物,應準確記錄,拍攝受損部位及受損狀況等照片,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維護人員,使用適當的材料,配合良好的技術,對其進行適當修復,拍攝修復前與修復后的文物照片,并重新拍照(正面全形標準照)。做好書面處理報告,按“附錄信息”中“8破損記錄”、“9、修復記錄”進行記錄。同時加強維護,使其處于穩定、安全及舒適的狀態,以便普查工作中隨時提供使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辦公室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手冊》,內部資料.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
[3]安廷山.《中國紀念館概論》.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4]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手冊》.群眾出版社,1992年10月.
作者簡介:孫麗美(1966—)女,遼寧錦州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