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摘要:增值稅和營業稅是我國現行稅收體制中兩個大稅種,全面實現營改增,是一場惠及千萬戶納稅人的稅制變革,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重要的引導作用。本文結合最新的 “營改增”政策,分析新稅制下基層的財政和企業面臨的一系列變化。
關鍵詞:營改增;基層財政;企業;影響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做好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準備工作的通知》(財稅【2016】32號文),吹響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的號角,各級政府、財稅部門正在積極應對,為改革的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政策和輿論氛圍,確保稅制的平穩轉換。全面實施營改增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推進經濟創新發展,邁出了建立比較完整的現代增值稅制度的關鍵一步。
一、“營改增”前期試點情況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率先實施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2013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開始在全國試點;2014年起,分別將鐵路運輸業和郵政、電信業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試點。從試點情況來看,由于稅務機關稅收征管、風險防控、納稅服務等各項工作落實有力,納稅人的納稅申報、稅款繳納、會計核算等有序進行,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營改增前期試點行業已經從稅制轉換階段過渡到常態運行階段。
“營改增”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增值稅與營業稅并存帶來的重復征稅問題,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營改增試點后,由于擴大了進項稅額抵扣范圍,有效避免了重復征稅,并設定了較為優惠的小規模納稅人的征收制度,行業的總體稅負有所下降,基本實現了規范稅制、減輕稅負、促進發展、帶動改革的預期目標。有力地支持了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了社會分工協作,提升了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出口競爭力。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計592萬戶,其中一般納稅人113萬戶,小規模納稅人479萬戶;累計實現減稅6412億元,試點行業整體稅負下降32%,約97%的試點納稅人實現稅負下降或持平,其中,小規模納稅人全部實現稅負下降或持平。
二、營改增對基層財政的影響
(一)體制調整帶來的基層財政收入減少
營改增是財稅分配體制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再一次劃分。營業稅收入屬于地方稅,增值稅屬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稅,按照現行稅制,增值稅收入中的75%應上交中央。營改增之后不僅納稅總量減少了,而且由于分配比例的原因,也會使得地方財政收入下降很多,特別是對營業稅占地方稅收比例較大的基層政府影響尤為明顯。
(二)征管方式變化帶來的基層財政收入減收
《納稅人跨縣(市、區)提供建筑服務增值稅征收管理暫行辦法》第三條規定:建筑業納稅人跨縣(市、區)提供建筑服務,在業務發生地預繳稅款,向機構所在地匯總繳納,一般納稅人預繳比率2%,小規模納稅人預繳比率為3%。金融企業所屬各縣 (市、區)分支機構按統一的預征率在營業地預繳增值稅,省級金融企業按期匯總全省所有分支機構的銷項稅和進項稅額,計算應納稅額,抵減各分支機構預繳稅額后,在總機構所在地匯總繳納。以上這些征管方式的變化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區域收入的劃分。
體制調整的減收,征管方式的變化,疊加起來,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基層財政影響非常大,為了確保基層政府的正常運轉,需要進一步研究修訂稅改后的財稅分配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
三、營改增對改革企業的影響
3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方案,明確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自此,現行營業稅納稅人全部改征增值稅。據統計,這些新增試點行業,是前期營改增試點納稅人總戶數的近1.7倍;年營業稅規模約1.9萬億元。
(一)對建筑業企業的影響
改革前建筑業按承包建筑、修繕、安裝、裝飾和其他工程作業取得的營業收入額的3%繳納營業稅,改革后建筑安裝企業按向建筑單位收取的工程價款及價外費用的11%計算繳納增值稅,由于建筑業經營管理復雜,個人承包的現象普遍,無法足額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主要原因有:1.“甲供材”現象較為普遍;2.勞務用工較多,人工費約占合同造價20%-30%;3.水、電、氣等能源消耗都是用接到甲方項目總表之下的分表計算,施工單位得不到該項發票;4.地材及輔助材料供貨方一般是小規模納稅人,沒有增值稅發票,有的私人就地采砂石就地賣,連普通發票都不能提供;5.裝飾企業材料繁雜,供應商多為個體經營戶,大多數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目前看來,建筑業增值稅抵扣鏈還不完整,稅負較難轉嫁,據調查,無法抵扣進項稅的支出占總收入比重達65%左右。在改革推進的初期建筑企業稅負增加的可能性較大。
適用簡易計稅方法的企業,因增值稅屬價外稅,應繳稅款=(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支付的分包款)/(1+3%)*3% =2.91%,所以有部分小規模納稅企業稅負比改革前下降了0.09%。但由于競爭原因,可能會應下游企業的要求按11%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5月1日正式進入運行階段后,可能還會出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企業要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自身管理上想辦法,增強“堵漏”意識,以盡量減少損失。
(二)對房地產業企業的影響
在營改增之前,房地產業營業稅稅率為5%,營改增后,占房企成本約四成的土地出讓金可作為房地產銷售額的抵扣項目進行扣除,建筑安裝成本及其新增的不動產也納入了抵稅范圍,因此營改增對大多數房企而言起到了減負的效果,同時,企業的利潤率也會因為稅負的降低而提升。
按照新的營改增方案,房企應按照預售營業款的5%預繳營業稅,營改增之后,只需按3%的比例預繳增值稅,這一改變也降低了房地產企業的現金占用率,對于現金回報率較高的企業來說,利潤上升的空間會更大。另外,由于新增不動產在稅前扣除,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企業改善辦公條件購置辦公樓,增加商業地產投資與持有,為商業性房地產去庫存提供了契機。
(三)對金融業企業的影響
金融業改革前的營業稅是5%,營改增后的增值稅率是6%,折算為價內稅為5.66%,差別不大,稅基方面的變化也不多。受不動產購置、利息等進項稅額可抵扣數額影響,凈利潤可能會有所波動,預計幅度在1%左右。但對于基層的一些小型金融企業而言,因大多數的小型金融企業都是租用辦公場所,一段時期內也不會新購不動產,同時巨額的租金不能作為進項進行抵扣,能夠進行抵扣的只是無形資產和一些辦公設備,這樣一來,基層小企業享受到的優惠待遇少很多。
(四)對生活服務業企業的影響
生活服務業是這次營改增當中戶數最多的也是受益最大的行業,它是由眾多零散的行業組合而成,點多面廣,在全國交接的1190萬戶中,生活服務業占了81%,因為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營改增以后基本都屬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只有2%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小規模納稅人按照3%的征收率實行簡易征收,與原營業稅率5%相比,稅負下降了40%。例如:一家小型餐飲企業年銷售額300萬元,按照之前的營業稅規定,應繳納的營業稅額15萬元(300×5%)。營改增后,由于這家餐飲企業營業額小于500萬元,可以按照小規模納稅人,采用簡易計稅方法,那么這家餐飲企業應繳納的增值稅為:300/(1+3%)*3%=8.73萬元。由此可見,營改增后生活服務業小規模納稅人稅負會明顯下降。
一般納稅人適用6%的增值稅率,相比之前的5%,稅率發生變化幅度不是很大,但由于可以增加進項抵扣,尤其是對進項稅金較多的納稅人更為有利。
四、結束語
從理論上講,增值稅是間接稅,轉嫁給消費者最終負擔,改革后稅負增加,并不意味著企業經營狀況惡化;稅負下降,也未必意味企業一定變好。不能單純看稅負,應該綜合看到:稅收政策對企業管理和經營決策的影響有多大,收入、成本、利潤等財務指標的綜合變化,企業競爭力是否提升等各個方面的變化。靜態算賬往往不準確,只能作出概念性的結論,實際運行效果是動態的,應據此做出科學的預測和判斷。全面實行營改增,用財稅體制的變化引導市場運行的軌跡,撬動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財稅【2016】36號,2016,3,25.
[2]營改增之前你需要確定的信息[J].中國稅務雜志社,2016,3,14.
[3]劉中虎.增值稅的社會效應與“營改增”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
(作者單位:九江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