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慶 張錫斌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課程資源的共享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教師資源尤其是“名師”資源的共享,對于推進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課改的深入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里,筆者試就“名師”資源的共享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名師”資源的共享問題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近些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重視與培養下,基礎教育領域內的特級老師、骨干老師、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等“名師”隊伍不斷壯大,隨著新課程實驗的不斷深化,一批教師在課改實踐中脫穎而出,成為課改“尖兵”。雖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些“名師”與“尖兵”(以下統稱“名師”)的重要價值,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通過一定的方式發揮這些“名師”的引領作用。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從總體上而言,這些“名師”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作為優質的人力資源,在實現跨校、跨地域共享、使用上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一是這些“名師”的校本意識較濃,總認為自己“在其位,謀其職”、“吃哪家飯,做哪家事”,搞好校內的工作才是本分。二是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對這些“名師”的利用意識不強,在如何實現“名師”資源的共享方面思考不多,探索不夠,以致這些“名師”難以“邁足出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名師”資源的閑置或浪費。
二、實現“名師”資源共享的基本途徑
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缺乏對“名師”資源的意識,尤為缺乏的是有效的“名師”資源共享機制。可以說,“名師”資源能否實現充分而有效的共享,首先取決于我們能否找到一些有效的共享途徑。筆者以為,“名師”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實現跨校、跨地域共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 送教上門。相對而言,“送教上門”(或“送教下鄉”)是目前我們在“名師”資源利用上最為常見的做法。主要是組織“名師”到其他薄弱學校去上示范課,供薄弱學校的教師學習觀摩,或通過聽課、評課,對有關教師進行面對面的點撥指導。
2. 集體備課。課程改革的施行,片區教研活動的開展,使得集體備課成為了校內外教師實現同伴互助的一種的有效途徑和基本形式。“名師”參與集體備課活動,與所在教研片區內的教師一同分析教材、設計教學、反思教學,其見解與學識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教師,其經驗與智慧也就在這種多方的交流互動中實現共享。
3.課題引領。從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梳理出急需解決的普遍問題,形成課題。由“名師”領銜掛帥組建課題組,一定區域內(可以是一個教研片區,可以是一個縣轄區,也可以是跨縣域)的部分或全體學科教師參與。以課題研究為平臺,通過課題研究中的分析與思考、實踐與反思、交流與互動等,實現“名師”對其他一般老師的引領和指導。
4.掛鉤結對。由“名師”與其他一般校或薄弱校的同學科教師建立師徒結對關系,對其進行教學業務上的指導和幫扶。一位名師可以與一名乃至多名外校的一般教師結對。結對雙方通過互相聽課、共擔課題,在互動、合作中實現共同成長。
5.跨校兼課。“名師”在教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走出校門,到周邊的其他薄弱學校去擔任兼職教師。通過跨校兼課,既可以讓薄弱學校的學生享受到“名師”的教導,更可以使薄弱校的相同學科甚至是不同學科的教師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向“名師”學習的機會。“名師”在這里的影響和帶動勢必將是全方位、深層次的。
6.異校交流。就資源共享角度而言,異校交流與跨校兼課二者有類似之處,但又不盡相同:前者有一定的時間界限,通常為一至二年,而后者則往往沒有很明確的時限要求,可長可短;前者主張的是以“主人”的身份參與,而后者則更多的是以“客座”的身份參與。
7.網絡教研。網絡教研解決了教師參與教研的時空問題,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教研模式的不足,更為“名師”資源的共享提供了一個廣闊而便捷的平臺。依托互聯網或各地逐步建成的教育城域網,“名師”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個人網頁,或發起建立“網上教研室”等,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體會、教學研究與思考,以及自己的有關教學案例、教學設計、研究成果等,發布于網上,供其他老師共享;也可以以壇主身份設立“課改論壇”,建立自己的博客,與其他教師在網絡上就有關教育教學問題進行相互交流與探討。
三、實現“名師”資源共享的條件保障
“名師”資源能否順利實現共享,能否實現有效的共享,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機制。依筆者看,為了促進“名師”資源的共享,我們必須注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建立考核管理機制,使“名師”資源“要共享”
當前,我們對于“名師”,特別是對于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硬牌人物”,在管理上存在“重評定,輕管理”的現象,滿足于“一評了事”,而后續的跟蹤管理卻缺乏相應的措施。這樣的一種管理體制,容易使部分“名師”喪失進取心,喪失責任感。因此,從促進課程改革及“名師”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我們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跟蹤管理機制(甚至,可以考慮打破“名師”終身制),將是否積極主動發揮骨干、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是否努力推動課程改革等,納入對“名師”的考核管理體系當中。這樣,一來可以促使“名師”們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所在學校的“名師”,更是大家的“名師”、整個教育系統的“名師”,有義務也有責任以“名師”的身份來影響和帶動其他教師,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二來可以促使“名師”們緊跟課改步伐,在與他人合作、共享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持續進步與成長。
2.搭好資源共享平臺,使“名師”資源“能共享”。
“名師”資源共享雖有多種途徑,但共享的最終順利達成,有賴于堅固厚實的共享平臺的建立。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即使“名師”本人有共享的愿望和要求,但倘若沒有有關方面的支持和組織,共享充其量也只能停留于一種愿望。象“送教上門”、“集體備課”、“課題引領”、“異校交流”、“跨校兼課”、“網絡教研”等,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行政部門或教研部門的組織和發動,也需要有關學校、教師的協同與配合。因此,有關各方要當好組織者和牽線人的角色,根據不同的共享目的和共享要求,采取有效的對應措施,真正使“名師”資源“能共享”。就拿“跨校兼課”來說,一方面,要求“名師”所在學校肯“放行”,允許名師“外出兼課”,并為其創造“外出兼課”的條件(如減少在本校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就“跨校兼課”的實施辦法,以及“跨校兼課”者的工作量計算、工作考核、相關待遇等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以使“跨校兼課”能夠順利實現。
3.落實扶持激勵政策,使“名師”資源“愿共享”。
“名師”將自身作為教育資源進行共享,必然要耗費一定時間和精力,甚至要花費一定的財力和物力,因而也就可能給“名師”造成一定的壓力與負擔。這一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的話,就會影響“名師”做好帶頭示范的積極性,進而影響資源共享的成效。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出臺相應的扶持和激勵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名師”做好資源共享工作的積極性。
總之,“名師”資源共享,是促進課改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有力舉措,是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促進“名師”持續發展、提升“名師”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也必須高度重視“名師”資源的共享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