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 王朝富
在辨識較大危險因素上,建材行業與機械行業的手冊都緊扣行業特點,編制出針對性、規范性的手冊,希望能分別為行業企業提供辨識與防范的指導。
建材行業 水泥占比最大
較大危險因素的確定
《建材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以下簡稱《手冊》)主要由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TC”)編寫組編寫。
編寫組根據對建材行業安全現狀的調研和近幾年建材行業事故案例跟蹤情況,總結出建材行業主要安全生產事故類型有11類,按照傷亡總人數排序,由高到低依次為:爆炸、中毒窒息、坍塌、機械傷害、灼燙、物體打擊、高處墜落、觸電、車輛傷害、起重傷害和火災。其中,爆炸、中毒窒息、坍塌、灼燙和火災這5類事故,容易發生群死群傷的較大以上事故。機械傷害、物體打擊、高處墜落、觸電、車輛傷害和起重傷害,這6類事故在建材行業多發,而且往往是多種事故傷害組合發生,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
根據2006-2010年的統計數據,《手冊》所列五大類事故,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耐火材料和石膏板五個行業,傷亡人數基本列在建材行業的前列。水泥行業的坍塌、火災、窒息、中毒、灼燙、高處墜落、車輛傷害、機械傷害等各類事故起數,遠高于其他建材行業。水泥行業傷亡人數約占建材行業總傷亡人數的38%。因此,《手冊》中水泥部分內容所占篇幅最大。
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大量用到各種燃氣窯爐,火災、爆炸事故明顯比其他建材行業高發。平板玻璃行業中毒、火災、爆炸事故相對高發。另外,耐火材料和石膏板生產企業常發生機械傷害、火災和爆炸事故。
主要基于建材行業以上特點,《手冊》確定了較大危險因素。
風險辨識存在的問題
根據前期調研和實踐經驗,建材行業的風險辨識存在的主要問題有3個方面:一是風險辨識不全面,一些重要風險遺漏;二是風險辨識方法單一,沒有對風險點進行分析、評估,整改難度大;三是風險辨識不規范,沒有明確的依據,尺度不一,企業無所適從。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手冊》提出了應對之策。首先,盡量保證風險辨識的全面性。結合建材行業企業的安全生產特點,編寫組充分征求相關企業、專家的意見,全面梳理了易發生較大以上事故的生產作業場所、環節、部位和作業行為,盡量做到全面。其次,注重科學性。《手冊》運用對照經驗法、類比法、事故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建材行業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的主要內容及其防范措施,并以表格形式展現。最后,規范性。較大危險因素的辨識和防范措施的制定,依據國家、行業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或吸取相關事故教訓。其中所列較大危險因素,按照GBT 13861-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編制,可能導致的事故后果按照GB6441-19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編制。
2010年1月25日,安徽省巢湖市某水泥有限公司6名檢修工人在檢修煤磨袋式除塵器時,因CO濃度超標,與空氣混合引起了爆炸事故,4人受氣浪沖擊從高空摔落死亡。結合這起案例及同類的煤粉制備系統事故的分析,并充分征求相關企業、專家的意見,《手冊》中辨識出了煤粉制備系統的7個較大危險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及依據,具體請參見《手冊》。
典型較大危險因素及預防
《手冊》重點關注了建材行業中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耐火材料和石膏板等5大類建材產品制造企業。建材行業其他類型企業,可以參照《手冊》,開展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
《手冊》中,水泥部分是重頭戲。它的典型較大危險因素和防范措施內容,涵蓋了原料堆場堆取料作業、原料堆場防護裝置設置、煤粉制備系統防火防爆等主要工序和設備,并關注了存在較大安全風險的輔助工序和設備,如余熱發電、脫硝、協調處置、化驗室、廠內機動車輛等。
平板玻璃部分突出了可燃氣體防火、防爆,二氧化硫、液氨防中毒的風險辨識和防范;建筑衛生陶瓷部分突出了防噴霧干燥塔、煤氣發生爐火災、爆炸事故的內容;耐火材料部分突出了防煤氣發生爐鍋爐爆炸、豎窯維修防中毒窒息等內容;石膏板部分突出了導熱油系統、倉庫防火災、爆炸等內容。
新工藝、新設備的較大危險因素辨識
《手冊》充分考慮到新工藝、新設備的較大危險因素辨識。水泥部分包含了新型干法水泥風險較大的脫硝工藝(燃燒煙氣中去除氮氧化物的過程),重點防范氨水、氨氣的中毒、爆炸、灼燙等事故,余熱發電(利用生產過程中多余的熱能轉換為電能的技術),防范鍋爐爆炸、酸堿灼燙、中毒、窒息事故等,以及最近發展較快的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城市垃圾等廢棄物的處理技術),著重防范中毒、火災、爆炸事故;平板玻璃部分包含了在線鍍膜技術(采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實現不離線鍍膜的技術,優點是設備小、生產成本低、污染小等),重點是防范火災、爆炸事故;建筑衛生陶瓷部分包含了噴霧干燥技術,重點預防火災、爆炸事故,以及機械手噴釉技術,預防機械傷害事故等內容。
給企業的建議
第一,加強培訓、學習。作為《手冊》編寫的主要組成單位,CTC正在組織編寫《手冊》配套的企業培訓材料,其中將包含典型事故案例和良好實踐。培訓材料是多年來CTC承擔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課題,統計分析國內外事故案例的精華編輯完成。
其次,要舉一反三。由于建材行業門類眾多,企業千差萬別,且風險動態多變,加之編寫時間和水平所限,《手冊》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企業參照《手冊》時,應舉一反三,對企業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的辨識,并采取防范措施。
最后,加強交流溝通。建材企業之間應加強溝通、分享經驗教訓,實現共同提高。相關部門還應創造條件,推動不同行業之間的交流、學習。
機械行業 辨識控制“點多面廣”
機械行業一般采取離散制造工藝,其工序及工藝裝備繁雜,動力、傳動、控制系統及運動方式多種多樣,生產設備設施呈立體、交錯、多層,遍布企業的空中、地面和地下,其大多數危險因素雖然不構成重大風險,但危險因素的“點多面廣”是行業的一大特點,因此必須重視危險因素的辨識和控制。
涵蓋10部分88項危險因素
《機械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以下簡稱《機械行業指導手冊》)共分為10個部分,分屬于兩個大的方面:鑄造工藝、鍛壓工藝、焊接工藝、機械加工工藝、熱處理與電鍍工藝、涂裝工藝等6個部分,主要依據機械行業的制造工藝;電氣設備、特種設備、公用輔助設備設施、建筑及消防等4個部分,則是機械行業各種類型企業共有的內容。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機械行業指導手冊》中所列的均為較大危險因素,因此上述制造工藝不包括機械行業所有的制造過程或生產活動,如裝配、鈑金、檢測檢驗等尚未包括在內。
《機械行業指導手冊》中的每個部分又辨識出若干個較大危險因素,共計88項,這些較大危險因素,由編寫小組的成員在分析機械行業企業的安全特點、事故案例,并依據相關法規標準要求而確定,然后又到部分機械行業企業中征求意見,最后又由業內技術專家進行綜合評審。因此,《機械行業指導手冊》中的較大危險因素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可作為企業開展較大危險因素辨識,實施有效防范措施的重要依據。
《機械行業指導手冊》中的較大危險因素,包括了人的行為、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的狀態等內容,采取列表的表現形式,以便清晰表述每項較大危險因素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控制措施,并方便查詢。在確定機械行業較大危險因素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因素:
結合了機械行業企業的安全特點,既涉及通用的制造工藝,也突出了較危險的關鍵環節,如對鑄造、熱處理與電鍍、涂裝等危險工藝辨識的較大危險因素的數量較多一些。
結合了機械行業企業較大的事故案例,以造成事故的原因為導向,危險因素的辨識,如吸取2014年江蘇省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8·2”特別重大粉塵爆炸事故,對涉及粉塵爆炸的危險因素進行了重點辨識。
與此同時,編寫組還特別分析了機械行業企業事故的變化情況,對檢修過程中容易發生事故的設備設施、作業環境進行了重點辨識。結合了機械行業的技術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現實狀況,如機器人加工、FMS(柔性制造系統)、網絡制造、智能制造過程中的“機電一體化”的安全問題。結合了機械行業企業數量多,管理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在辨識較大危險因素中,突出了法規標準的規范要求,以此不斷提升企業依法治安的自覺性。
如何做好較大危險因素的控制
企業開展較大危險因素的辨識和管控,辨識是基礎,控制是重點。因此,在《機械行業指導手冊》中設置了“主要防范措施”一欄,企業在實施主要防范措施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嚴格執行“主要防范措施”。該內容依據法規標準的規定,并結合機械行業企業的成功經驗,是控制該項較大危險因素的基本要求,企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嚴格執行。
企業在落實這些控制措施中,應分析研究其規定的意義、作用和所要達到的目的,然后針對企業的實際情況,確保制訂的具體對策,既滿足《機械行業指導手冊》的要求,又符合企業實際。
企業在落實這些控制措施時,應充分結合其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認真搞好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三同時”(建設項目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工作,在建設階段就將主要防范措施落實到位,提升本質安全性。
對企業落實的建議
為更好地落實《機械行業指導手冊》的要求,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宣傳和培訓。通過多種途徑宣傳較大危險因素辨識及管控的目的和意義,提高對該項工作的認識。要通過《機械行業指導手冊》的教育培訓,了解機械行業中什么是較大危險因素,如何進行辨識和控制,控制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具體實施方案等,以便該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是進行動態管理。結合機械行業的技術發展和企業的變化情況,對較大危險因素進行動態管理。企業應結合實際情況定期進行分析比較,以2016版的《機械行業指導手冊》為基準,做出適當的增補。
三是注重融合,多管齊下。注重將較大危險因素辨識及管控與企業的其他安全工作有機融合,多渠道綜合發力,如與企業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安全生產風險公告等結合起來。
(作者簡介:石興,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全與環保科學研究院辦公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王朝富,中國機械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副會長,高級工程師)
編輯 包冬冬 秦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