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7月2日,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正式施行。新法做了哪些修改?如何貫徹執行,本刊記者專訪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職業健康司法規處負責人。
2016年7月2日,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正式施行。從內容上看,此次修法改動較少,但卻為職業健康工作帶來了一些變化。究竟有哪些變化?下一步工作將如何進行?本刊記者就修法的相關內容,專訪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職業健康司法規處負責人。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介紹下此次《職業病防治法》修改的背景。
負責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以來,多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落在簡政放權上,突出了新一屆政府改革的魄力。《國務院關于印發2016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工作要點的通知》(國發〔2016〕30號)中明確提出:“繼續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繼續加大放權力度,把該放的權力放出去,能取消的要盡量取消,直接放給市場和社會。今年要再取消50項以上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和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再取消一批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削減一批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國務院決定取消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相關的行政審批許可和強制中介服務事項,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了修法建議。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作出的修改。
記:新法第十七條規定:建設單位在可行性論證階段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不需要再向安全監管部門提交預評價報告。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建設項目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而不再是“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其職業病防護設施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產和使用。”請問,生產企業該如何理解這些新的規定?
負責人:此次《職業病防治法》的修改,主要是為了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有利于用人單位職業病防治主體責任的落實。
用人單位在項目建設期間,仍然需要開展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和竣工驗收工作。用人單位應當確保這些工作結果符合《職業病防治法》及相關法規標準的要求,并對這些工作的結果負責。安全監管部門不再對這些工作的結果進行許可,但應當加強對這些工作程序和結果的監督核查。
記:對于安全生產監管部門來說,修法后,有哪些工作發生了變化?下一步該如何監督企業做好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
負責人:此次修法對于安全監管部門來說,需要轉變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工作的理念和方式,要從政府部門“端菜”變為人民群眾“點菜”,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從反映突出問題入手,從過去的行政許可為主轉變為以監督執法為主。下一步主要工作有:
一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正在對《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改,重點是增加監督執法相關內容;各級安全監管部門也要做好相關規定的修改準備工作。
二是要按照國務院相關要求實施公正監管。推進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事中事后監管體系。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抓緊建立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制定隨機抽查工作細則,要充分體現監管的公平性、規范性和簡約性。
三是要嚴格執法。執法不嚴,法令不彰。要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例外。發現建設項目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不論涉及什么企業、什么人,都要一視同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要堅持把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放在首位,勇于擔當,敢于執法,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法》進行處理,樹立法制權威。
四是要加強宣傳、引導輿論。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新修改的《職業病防治法》及相關規章的宣傳工作,宣傳好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工作的重要意義,具體要求和保障措施。要培養、總結、推廣一批在職業病危害控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先進典型,曝光披露一批職業病危害嚴重、“臟亂差”的企業,強化示范引領和警示教育,營造有利的輿論氛圍。
記:此次修法刪除了原法中第十九條的規定,是不是意味著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不需要再由安全監管部門進行資質認定?如果是,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及從業行為該如何規范?
負責人:新修改的《職業病防治法》,將原法中第十九條刪除,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含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可以由建設單位自行組織人員或委托其他單位開展。但新修改的《職業病防治法》中第二十六條中規定,用人單位應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由依法設立的取得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給予資質認可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因此,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仍有職責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資質認可。
另外,當前我國職業病危害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多、分布廣,職業病危害接觸人數、病例數和新增病例數,以及近年新增職業病例數仍呈上升趨勢,而且職業衛生技術服務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強等特點,絕大部分建設單位不具有開展相關工作的基礎條件和技術能力。因此,我們積極鼓勵職業衛生技術機構為建設單位職業衛生“三同時”工作提供技術服務。
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正在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根據新修改的《職業病防治法》,制定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的認可標準和程序,保證機構擁有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較完善的實驗室基礎條件、較強的檢測、評價能力和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定期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抽查,發現違法違規問題嚴格查處,保障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從業行為的規范性。
記:此次修法,是否涉及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責,請問,安全監管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責是如何劃分的?
負責人:《關于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編辦〔2010〕104號)明確了國家衛生行政、安全監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和工會4個部門、單位的職業衛生監管職責分工。
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責有以下7項:
一是負責會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擬訂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職業病防治規劃,組織制定發布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二是負責監督管理職業病診斷與鑒定工作。三是組織開展重點職業病監測和專項調查,開展職業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提出職業病防治對策。四是負責化學品毒性鑒定、個人劑量監測、放射防護器材和含放射性產品檢測等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認定和監督管理;審批承擔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并進行監督管理,規范職業病的檢查和救治;會同相關部門加強職業病防治機構建設。五是負責醫療機構放射性危害控制的監督管理。六是負責職業病報告的管理和發布,組織開展職業病防治科學研究。七是組織開展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和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開展職業人群健康促進工作。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的職責有以下6項:
一是起草職業衛生監管有關法規,制定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監管相關規章。組織擬訂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中的用人單位職業危害因素工程控制、職業防護設施、個體職業防護等相關標準。
二是負責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工作,依法監督用人單位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和標準情況。組織查處職業危害事故和違法違規行為。
三是負責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的職業衛生“三同時”審查及監督檢查。負責監督管理用人單位職業危害項目申報工作。
四是負責依法管理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的頒發工作。負責職業衛生檢測、評價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認定和監督管理工作。組織指導并監督檢查有關職業衛生培訓工作。
五是負責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依法建立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相關職業衛生檢查等管理制度;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提供勞動者健康損害與職業史、職業危害接觸關系等相關證明材料。
六是負責匯總、分析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等信息,向相關部門和機構提供職業衛生監督檢查情況。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有以下2項:
一是負責勞動合同實施情況監管工作,督促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
二是根據職業病診斷結果,做好職業病人的社會保障工作。
全國總工會的職責是依法參與職業危害事故調查處理,反映勞動者職業健康方面的訴求,提出意見和建議,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因此,此次修法并未增加衛生行政部門職責。
編輯 包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