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賢軍
安全產業是為安全保障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如按安全保障發生的場所劃分,應包括公共場所安全保障、生產經營場所的安全保障和個人家庭場所安全保障。安全產品從事故發生環節來分的話,可分為事前監測預警、預防防護產品,事中應急處置、緊急救援和事后恢復產品等。發展安全產業的根本目的,是在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為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足夠的保障。安全產業能否健康發展,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防范事故能力的高低。
自2012年,國務院提出將安全產業納入國家優先支持的戰略產業后,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安全產業發展出現良好勢頭,為促進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安全產業發展現狀
據美國國土安全研究網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安全產業銷售收入和售后服務收入總計達4 160億美元,預計2022年全球安全市場將達5 460億美元。其中,自然災害預防和應急裝備市場規模將達1 500億美元。美國、歐洲占全球市場份額70%;知名的安全產業企業巨頭,如3M公司、杜邦、霍尼韋爾等,引領著全球安全產業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我國安全產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從業企業超過1萬家。其中,申報礦用安全標志的企業就達7 497家。安全產業園區相繼涌現,成為安全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2013年以來,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和工信部共同命名江蘇省徐州市安全科技產業園、遼寧省營口市中國北方安全(應急)智能裝備產業園和安徽省合肥市安全科技產業園,為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2015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聯合確定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河北懷安工業園區、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個產業基地為首批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專業類),產業集聚效應開始形成。隨著安全產業的發展,一大批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產品得到推廣和產業化,為防范煤與瓦斯突出、尾礦庫潰壩等事故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問題及原因
從整體看,我國相比發達國家安全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尚存在許多問題。具體表現為產業規模小,需求嚴重不足。安全技術裝備水平較落后,大量先進科技成果未得到產業化,轉化率低,對事故防范的支撐能力不足。從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與創新能力不強,缺少技術先進、質優價廉的拳頭產品,在與國外全球性大公司競爭中處于劣勢,全國安全產業銷售額沒有超過100億元的企業。以消防行業為例,消防企業年營業額在1 000萬元以內的占72%,超過5 000萬元以上的僅占5%。導致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安全產品的公共物品屬性導致需求不足。公共場所的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國家應急保障體系、礦山安全保障系統、危險場所安全保障系統、建筑消防等都具有完全或部分公共物品屬性,或稱為純公共品和準公共品。經濟學家認為,由于集體非理性和搭便車等現象的出現,公共產品不能如汽車、手機等私人消費產品那樣有足夠的市場需求。
二是安全的外部性(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決策和行動使本來不相干的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而自身不承擔后果或享受收益。如果受損,就稱為負外部性,反之則稱為正外部性。導致市場失靈的主要是負外部性。)導致重效益輕安全現象嚴重。安全事故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很多企業主認為安全投入將增加企業成本、削弱企業競爭力,在安全投入上持消極態度,為節約成本,企業主想方設法偷工減料,安全防范措施嚴重不足。
三是應急產品需求無規律性。應急產品是特殊的公共品,平時用不著,一旦需要用到應急產品時,往往需求量大、時效要求緊張。這種無規律性導致企業難以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在突擊生產完產品后,造成大量工人和設備閑置,給企業造成嚴重負擔。
四是高技術含量帶來研發風險和成本過高。導致事故的原因非常復雜,預防技術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研發風險大,企業往往不愿過多投入研發。
對策與建議
安全產品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安全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干預。政府干預安全產業要針對問題的原因區別施策。
在需求側:一是針對安全事故負外部性和企業主重效益輕安全的情況,可通過加大對事故企業處罰力度,倒逼企業加大安全投入。特別是加大對企業投入有決策權的有關人員責任追究力度,如實際投資人、控制人等幕后決策者。二是完善安全強制性標準,提高安全準入門檻。利用標準的強制力推動安全技術改造,配備技術裝備;發布禁止、限制使用的產品和工藝目錄,并強化落實措施,大力淘汰不安全產品和工藝。三是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實施一批安全重大工程。通過重大安全工程建設,夯實安全基礎,在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拉動安全產業發展;加大對地震、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物資儲備的計劃性,引導應急產業健康發展;完善政府購買安全服務政策,在隱患排查、災害治理等方面,積極購買專業機構服務,既解決基層安全力量不足、專業能力不夠的難題,又可促進安全服務發展。四是加大安全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識。推動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和公共安全意識,既可引導家庭主動購置安全產品,又可通過公眾督促政府和企業落實安全責任,起到群防群治效果。五是將企業提取和使用安全費用作為安全執法的重要檢查內容之一,確保安全費用足額提取并用于安全生產。
在供給側:一是制定發展規劃,提高安全產業戰略地位。把安全產業納入國家戰略,在財政預算、統計等方面設立安全產業口徑;將安全產業作為國家產業投資引導資金等重點支持方向;制定《安全產業發展指南》,鼓勵和引導地方發展安全產業。二是政府承擔安全關鍵技術供給義務。加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對事故防范和應急處置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支持力度;利用政府采購項目,促進先進技術裝備研發轉化;推動建立創新聯盟,重點針對制約我國安全發展重大關鍵技術難題攻關,如新型礦山災害監測傳感器、危化品車輛防碰撞技術、地下管網安全監控系統、普通公路危險路段智能防護欄等。三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大向安全裝備研發制造廠家和技術服務企業財政補貼力度;盡快發布《安全專用裝備稅收優惠目錄》,支持安全技術產品產業化、規模化;出臺《安全技術和產品指導目錄》,重點支持安全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產業化,逐步形成一批集成性強、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應用廣泛、社會經濟效益顯著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安全技術發展水平,努力打造若干千億級、萬億級安全產業新市場。四是推動安全產業集聚發展。積極鼓勵地方建設和發展安全產業園及應急產業基地,鼓勵企業集聚、關聯發展,評選和支持建設一批國家級示范園區;支持打造龍頭企業;鼓勵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進入安全產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產業優勢、規模效應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五是建立健全安全產業金融服務體系。抓住成立中國安全產業投資基金的有利契機,重點支持技防和物防等有助于本質安全水平提升的安全產品目錄,在提升事故防范水平、促進安全發展的同時,為基金投資者創造良好回報,吸引更多產業資金注入,催生更多更好的安全產品,形成國家戰略服務于產業市場、市場效益反饋國家戰略的良性循環。
編輯 邊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