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工傷職工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向用人單位提出哪些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可否競合?都需要從法律上加以明確。
一直以來,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是否可以同時享有,是我國工傷保險領域爭議較大且尚未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上下班途中,職工遭遇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之時,這一問題更加凸顯。
2016年6月30日,一場專門針對上述問題的研討會,即中德工傷保險制度發展與相關法律制度關系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作為會議組織者,邀請了德國法定工傷保險同業公會總會、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最高人民法院以及人社部的多位業內人士參加。
法律規定
2002年,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了《職業病防治法》和《安全生產法》。其中,《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栋踩a法》第五十三條明確: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
2003年,國務院頒布《工傷保險條例》,同時廢除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后者涉及的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民法中的競合即民事責任競合,又稱“責任競合”“民事責任聚合”。是指一項民事違法行為同時符合兩種或兩種形式以上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依法僅實現其中一種民事責任的法律現象。)的相關規定也隨之廢止,而《工傷保險條例》又未作出新的、明確的規定。
不論是《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還是《工傷保險條例》,對于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競合的問題,都沒有配套文件具體說明,直接導致學術界、社保部門、工傷職工對同樣的條文解讀不同。
2011年1月1日,修改后的《工傷保險條例》正式施行。其中第十四條明確:“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可以認定為工傷。由于交通事故中,第三者侵權的現象較多,“是否可以同時獲得工傷賠償和民事賠償”的問題更加凸顯。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全文》法釋[2014]9號(以下簡稱“法釋”)第八條規定: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各方觀點
德國法定工傷保險同業公會總會:不能享受雙重賠償
德國法定工傷保險同業公會總會(以下簡稱“總會”)國際部主任、博士坎貝爾介紹,在德國,職工受傷后,得到了應得的工傷保險賠償,并且足夠用于身體恢復,也就不需要再進行民事賠償。唯一有爭議的,就是精神損害賠償,工傷保險賠償中沒有這項賠償。坎貝爾認為,基于一種工傷傷害,不能享受雙倍賠償。
總會法律部主任、博士柯蕾爾說,在德國,如果遇到第三方導致職工受傷的情況,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受傷害的職工是有權向侵害方提出索賠的。同中國一樣,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交通事故中。在這種情況下,受傷的職工除了可以向第三方提出民事賠償,也可以同時向工傷保險部門索賠。但是相比較二者的反應和賠償速度,工傷保險優勢較大。原因是,向第三方提出民事賠償,受害方需要面臨長時間的訴訟,一旦受害方舉證不足、企業負債破產等,將很難獲得賠償。
因此,工傷職工在選擇了向工傷保險機構索賠時,根據德國《社會法典》的規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行使代位求償權。代位求償,是指當受害方遭受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依法應由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時,保險公司自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的限度內,相應地取得向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保險代位求償權,是為防止被保險人獲得雙重利益,而公認的一種債權移轉制度。
柯蕾爾介紹,一旦受害者獲得了工傷保險的賠償,就意味著不能再獲得第三方民事賠償。也就是說,在德國,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賠償不可兼得,而是一方賠償,即“單賠”。
人社部:明確、細化賠償原則
人社部工傷保險司司長劉梅說,不論是《安全生產法》,還是《職業病防治法》,都規定工傷職工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民事賠償,但是這個民事賠償包括什么,是與工傷保險賠償的項目相同?還是除了工傷保險待遇之外的賠償?我們并不認為工傷保險賠償和民事賠償應該兼得。如果是兼得,就會帶來這樣的疑問:對企業公平嗎?工傷保險還有設立的必要嗎?
劉梅說,下一步,人社部將借鑒德方經驗,與有關部門商議,明確、細化賠償政策。
工傷保險專家:亟需細化賠償制度
對于2014年法釋出臺后的影響,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工傷室主任張軍認為,再次造成了對這一問題理解的差異。除了明確醫療費不可以重復獲得外,其他的待遇是可以重復獲得?還是獲得了工傷賠償外,可以根據補差原則再獲得民事賠償?諸如這樣的問題,并沒有解釋。
地方社保經辦:呼吁沿用補差原則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黃學寧,作為地方社保部門的代表,說出了在執行中遭遇的“尷尬”。2014年法釋出臺后,四川省內的司法機關在審理工傷職工已經獲得第三方侵權賠償案件時,判決社保經辦機構全額支付工傷保險賠償。司法機關的判決理由主要是工傷保險關系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兩者請求權的基礎不同,承擔賠償責任的主體不同,法律性質也不同。
黃學寧認為,四川省在法釋出臺前,當遇到工傷保險待遇與第三方侵權競合時,采取的都是一方賠償、一方補差的原則。他認為,有5個原因。第一,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原則。在維護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也應充分考慮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如果重復賠償,將導致參保單位支繳率提高,用人單位下一年將面臨費率上調,難以化解用人單位的風險。
第二,符合政策的延續性。原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就是補差的原則?!豆kU條例》實施并,廢止了前述辦法后,卻未就是否享受重復賠償予以明確。四川省在考慮政策銜接問題時,一直沿用補差的原則。
第三,符合工傷保險重點保障“三工”職業傷害的核心要義。在工作場所、工作時間,因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是世界各國工傷保險制度的核心要義。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在上下班途中,遭遇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可以獲得兩份重復的賠償,就會出現“墊車輪賠兩份、墊機床賠一份”的結果,尤其是重傷和死亡職工的補償額度,會出現強烈反差。
第四,有利于維護工傷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和安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黃學寧認為,重復賠償變相增加了用人單位和基金的義務和風險,讓社會保險基金為第三人過錯買單,偏離了立法本意。
第五,符合經濟下行、減輕用人單位負擔,促進勞資關系和諧的要求。如何撕開“雙重賠償”的政策口子,未參保用人單位將面臨給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工傷重復買單的后果。即使參保單位,仍有部分費用需要單位支付。
受傷職工想獲得 難獲得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林嘉介紹,以2011年“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為例。事故發生后,事故遇難者統一賠償標準為91.5萬元,其中包括死亡賠償金54.7萬元,喪葬費1.53萬元,被撫養人生活費26.78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5萬元等。后來,事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員被認定為工傷,死者家屬向工傷保險機構申請工傷補償,但沒有結論。這就遇到了工傷保險待遇中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被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上述的民事賠償競合。
對于已經獲得高額民事賠償后,工傷保險基金是否應當重復支付?人社部多次召開專家會議,均未達成一致意見。
編輯 包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