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敏
江蘇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說為主,散文通過優美的語言講述了作者的經歷或感受,表達了一定的人生態度或者是哲學觀念。《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對現代文閱讀提出了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和探究四個層次的要求,高考試卷圍繞這幾點進行命題。同學們要善于從整體上進行把握,能夠對散文進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學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在分析中學生要關注作品結構,題材和詞句的選擇,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作品內容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意蘊。
一、分析作品結構,樹立思路意識
分析作品結構是江蘇卷散文閱讀的重要考點,要求對作品整體構思和行文方式進行剖析,明確其作用。在分析中需要注意循“句”探“路”。閱讀鑒賞散文時,抓住關鍵詞句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從而準確抓住文章的結構特點,分清層次。比如中心句揭示題意;總起句領起一個或幾個段落,提挈全文;過渡句承上啟下,連綴組織各個局部;照應句提示文章的題目、開頭和結尾、前文和后文的關系。
例如閱讀2006年江蘇高考題《一幅煙雨牛鷺圖》,試題中問道:作者在描繪“煙雨牛鷺圖”后,又寫了時裝設計師、詩人和畫家的感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可以看出這道題是從分析作品結構的角度來命題的。在分析問題時要關注結構和內容進行解答。根據分析概括每段段意,全文結構為“具體描寫煙雨中的老牛——具體描寫白鷺——時裝設計師等人對這幅圖的感受——作者的抒情議論”。而題目中的第三段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呼應了前兩段的內容,又引發下文作者的抒情議論。從內容上看,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鷺圖蘊含的美。學生如果能理清全文的思路,就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二、探究作品題材,樹立文本意識
學生在閱讀散文時,要從文本入手,根據不同題材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分析文本,樹立文本意識。散文具有形象神聚和抒情性強的基本特征。寫人敘事類散文,側重在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應事物的本質,穿插豐富、虛實相生、敘議結合是這類文章的常用方法,學生要把握事物特征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寫景抒情類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與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學生要從景和物的特點入手,把握蘊含在文中的情感志趣。哲理類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智慧的結晶,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一般采用營造意境、類比推理、形象討論等表現手法,學生要通過深入分析把握作者蘊含在文中的哲理。
例如2006年江蘇高考《一幅煙雨牛鷺圖》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在分析文本時,要從景入手,分析作者是通過哪些景抒發了哪些情感。通過閱讀,發現第一二兩段中描寫了靜態的牛和動態的白鷺,寫了牛和白鷺的和諧統一,為了后文的抒情議論作鋪墊,寫躬耕文明的消逝,懷念和諧而古老的農耕文明。又如2007年江蘇高考《麥天》是一篇寫人敘事類的散文,分析時要從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入手,深入思考寫這些人和事的本質。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寫了男人干農活的忙碌和辛苦,女人照顧男人的貼心,農家人的淳樸和鮮亮的生活。從題材入手,讓學生了解分析文本的重點在何處,更好的理解文本。
三、品味重要詞句,樹立賞析意識
高考散文閱讀中理解重要詞句題占有很高的比例,同學要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品味重要詞句,樹立賞析意識。在分析時學生需要從具體語境入手,探討其具體含義和表達藝術。
首先,要理解重要詞句的含義。如果是詞語,要分析詞語的字面意和引申意。如果是句子,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再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結合語境,抓住詞句的前后文,抓住詞句的附加成分,抓住文中對其進行解釋說明或者論證的語句,探討其具體含義。
其次要注意從結構特點入手,根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一般而言,這樣的句子多位于段首段尾部分,其作用無非是總領下文、卒章顯志、升華主題、總結全文等,再結合文章的主題就可以順利理解。當然有些句子也要從全文的角度把握,不能僅僅分析所在的那段文本。
另外還要從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入手,體會語句的豐富含義和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主要適用于體會那些運用了各種表現手法的句子的含意。通過分析句子使用的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概括劃線句子的內容和情感,追尋作者隱含在文字背后的本意。
例如2004年江蘇高考《草堂詩魂》問“草堂的文化意義”是什么,從結構入手,這句話出現在文本的第二段的段尾,總結全段的作用。再分析修飾詞“文化”,是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由此概括杜甫草堂的文化意義是“藝術生命的凝結處,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又如2007年江蘇高考《麥天》分析“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表達特色,這段話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我們從修辭(比擬)、感觀(視、聽、嗅覺)、色彩豐富(鮮紅、黃亮亮、金燦燦)等角度賞析這段話,品味出關中人在麥天忙碌的農忙生活。再如《麥天》最后一題,聯系全文談談對“鮮亮”“滋味”的理解,通過分析文本,字面意指的是農家人豐收后的喜悅的滋味,勞動生活使人們的生活鮮亮有滋味。再深入分析,這些又說明了什么呢?女看娘,娘追節,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相處和諧,都寫出了鄉土民風的樸實,親情的醇厚、和諧。
四、把握作品主題,樹立中心意識
文章主題也就是作者通過寫作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和觀點。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題和思想,學生要透過文章的文字,從字里行間中提煉出主題思想,掌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看法,樹立中心意識。
學生把握作品主題時可以先擬出作品寫出了哪幾個層級,哪些人或事,哪些景,作者對他們的態度和情感分別是什么,背后的本質是什么。另外還要關注議論和抒情文字,議論類的文章作者會通過議論寫出自己的觀點,陳述自己的態度;而抒情類的文章作者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抒發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態度。大多數散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議論、抒情的文字雖只占其中較少的篇幅,但這些文字卻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傾向、觀點態度。對純粹的哲理散文與抒情散文要篩選出集中表明作者觀點態度和情感傾向的語段、句子。學生需要通過鍛煉和思考感受到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寫作主旨,在練習中不斷地形成自己的分析方法,對散文主旨做到科學理解,正確掌握。
比如2009年江蘇高考《上善若水》最后一題,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該題很好地落實了“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本文有三個層級:一是從都江堰本身來考慮,都江堰巧妙的利用自然條件,讓水完全自動地為民興利造福,不需要耗費資源,且數千年如此,確實是無可爭辯的上等之善;二是由堰及人,從修建和維護都江堰的人考慮,他們修建和維護了都江堰,沒有他們,也就不會巧妙地開發利用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他們實在可以稱為“上善之人”;三是由此引申為“做人做事”,可以從啟迪做人角度考慮。這樣從幾個方面考慮,才能全面把握全文的主題。
總之,在高考語文散文閱讀鑒賞中,從文章結構、不種題材、重要詞句及手法、文章主旨入手,樹立思路意識、文本意識、賞析意識、中心意識。真正做到分析透徹文本,披文入理得其文本精髓,沿著自己分析文本的軌跡,找到心中的“桃源”,提高現代文閱讀的得分。在閱讀體驗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深入文章的心臟和中心,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