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娜?錢璐
摘要:小說《格列佛游記》是一部著名的游記體諷刺小說,小說使用批判諷刺的手法,生動反映了18世紀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本文旨在分析作者是如何創造出格列佛這個角色,來揭露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現象,以及表達作者Jonathan Swift的思想、情感及夢想,以及最終夢想的幻滅。
關鍵詞:批判主義;追夢;幻滅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作家Jonathan Swift于1726年發表的一部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小說以里梅爾·格列佛船長的語氣敘述周游四國的經歷,描述了他先后四次出海航行的奇遇。Jonathan Swift曾提及自己的文學主張,“有許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懲罰,宗教和道德的約束也都不足以使這些干壞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們的罪孽以最強烈的字眼公之于眾,才能使他們受人憎惡。”《格列佛游記》這部文學巨著就是Jonathan Swift文學主張的生動體現。
格列佛第一次出海航行到的是一個小人國,島上居民身高都僅六寸,與這些小人相比,他就像個巨人。慢慢地,格列佛被小人們信任,并幫助他們打敗了外來侵略者,但是接連幾件事情得罪了國王,不得已逃回家去。格列佛第二次出海航行到了一個巨人島,被人帶到各地去“賣藝”,后來被送入宮廷,他向國王大力夸耀英國社會的各種優越,但是大人國國王對此一一給予了激烈的回擊,最終格列佛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格列佛第三次出海航行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這里的人相貌奇特,觀念閉塞。格列佛最后一次航行時到慧骃國,這里的人外形像馬,有高度的智慧、禮節和自制力,就如同幻境一般,但對人類十分排斥,他在那里被當作家畜般飼養,最后被一個馬民解了圍,于是學習了當地的語言,他竟慢慢愛上了這個理想國,但還是被驅逐出了慧骃國,無奈回答家鄉。回到家鄉后,格列佛終日與馬為友。
在這部小說的最后一個部分,在慧骃國里,作者Jonathan Swift分別創造出了低劣的野胡和高貴的慧骃兩類人群。其中,野胡代表的是罪惡和貪婪;而慧骃馬則是智慧和理性的化身。作者通過格列佛的口吻,提煉出野胡的個性是:“狡黠,邪惡,詭計多端,報復心強。”直接而徹底地斥責了人類的惡性。在向慧骃介紹當時英國社會現象時,他對人性做出大膽的批判:“人民為了生計被迫從事乞討,搶劫,偷盜,欺騙,拉皮條,作偽證,獻媚,賭博,撒謊,奉承,威嚇,包辦選舉,濫寫文章,星象占卜,投毒,賣淫,假充虔誠,誹謗,胡思亂想等諸多行當”。在格列佛回到英國后,他對人類的憎惡己經一發而不可收,他甚至十分厭惡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受不了他們身上的氣味。他時常會模仿慧骃馬的腔調,寧可與馬為伴而不愿和人在一起。這時的格列佛己經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對慧骃的崇拜和鐘情也接近瘋狂的程度。
小說《格列佛游記》政治傾向十分鮮明。小說通過格列佛在游歷四國的奇妙遭遇,反映了18世紀上半葉的英國社會矛盾,揭露并批判了英國當時的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以及英國資本主義在原始積累階段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剝削。
比如說在慧骃國,馬被賦予了理性和智慧,這種理性、簡單和干凈的社會,與之前格列佛所經歷的粗魯和野蠻的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簡單和理性,也深深吸引格列佛,這就是他的夢境。但現實是,他不被允許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度。最后,他被迫回到以前的世界,自己的家鄉。回到家鄉后,他與社會格格不入,想逃避現實。作為一個文學創造出來的角色,格列佛不過是一個符號,傳達了作者希望逃離丑惡的社會,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我看來,慧骃國不僅是格列佛的夢境和追求,同時也是作者的夢境和追求。通過格列佛的不幸被驅逐出慧骃國,作者告訴我們,他自己的夢想也隨之破滅了。
作者之所以選擇慧骃國這樣一個國度作為自己的夢境,這是因為在第18世紀的英國,當時被稱為理性時代。由于啟蒙運動的影響,那個時代的哲學家認為,理性應該作為衡量所有人類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尺度。
《格列佛游記》是在第18世紀的英國社會的諷刺。作為一個創造的角色,格列佛不過是一個符號來傳達作者Jonathan Swift的思想和情感,選擇逃避社會,追求自己的夢想。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丑陋的社會現象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再現。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壓抑的情感和對社會的蔑視。同時,Jonathan Swift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夢幻世界中通過格列佛在慧骃國的最后一次旅行。但是,格列佛被迫回到過去的世界,自己的家鄉,就如同是格里佛在旅途中遇到的所有的缺陷和不幸。作品通過格列佛的不幸被驅逐,以及現實社會與慧骃國和不相容,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夢想破滅。
參考文獻:
[1]周麗娟.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中的諷刺藝術[D].南昌大學,2013.
[2]馬玲.一部宏大的諷喻史詩——漫談《格列佛游記》的思想內涵[D].吉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