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新
摘要:本文運用文新批評的本細讀理論,從結構、語義、語法等方面研究加勒比女詩人洛娜谷迪遜的抒情詩,以挖掘詩中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展現詩人的詩學思想。
關鍵詞:新批評;文本細讀;詩學思想;洛娜谷迪遜
文本細讀是新批評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由“新批評之父” 理查茲在著作《實用批評》中首次使用。新批評理論始于20世紀20年代,它是以康德的理想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用純文學的標準重新審視文學經典,以文學語言為研究對象,強調通過文本細讀,獲得作品的意義和思想價值。與此同時,新批評理論堅持經驗主義和人文價值,肯定文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肯定文學有助于解決人民日常的問題,契合于當下的認知觀念。本文運用文本細讀理論,從結構、語義、語法等方面對加勒比女詩人洛娜谷迪遜的抒情詩“I Shall Light a Candle of Understanding in Thine Heart Which Shall Not Be Put Out”進行解讀,展現詩歌的語言魅力,體現詩人的詩學思想及和諧的民族主義觀。
一、文本細讀
關于文本細讀,理查茲認為,批評家在討論詩歌時必須分清四種不同的“意義”:意義(或思想,或本來意義上的“意義”)、情感、語氣和意圖。[1](26)根據理查茲,“意義”被界定為“符號的闡釋者(a)所指稱的,(b)認為自己所指稱的,及(c)相信為使用者所指稱的對象”。[1](3)也就是語言談到的事物。情感是作者對自己所談到的事物的情感態度。[2]根據蘭色姆的觀點,情感是認知客體的對應物,而假想出來的自在純粹的情感卻幾乎無從領會。[1](11)也就是說,蘭色姆認為情感是沒有脫離客體的純粹的情感,縱使拒絕承認情感與客體的聯系的批評家,也會在描述情感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描述到反映情感的客體上。就語氣而言,(蘭色姆稱之為戲劇情境),理查茲認為“語氣作為詩歌一個鮮明的特征……它的地位有時非常之高……,那是因為---考慮到他要傳達的主旨---詩人對聽眾選擇了如此完美的態度。”[1](34)簡言之,語氣就是作者對讀者的態度。第四種意義“意圖”,理查茲是這樣描述的:“……作品的形式、結構或發展常常自有一層無法用任何其他三種功能來解釋的深意,這層意義就是作者的意圖。”[1](36)此外,理查茲還指出了分析四種意義要結合語境的觀點。
根據理查茲和蘭色姆的論述,不難理解,只有獲得了這四種意義,才算實現對詩歌的理解,而要實現對詩歌的理解,就必須通過細讀詩歌文本,研究語境,分析內在語言特點,從而解讀詩歌內涵。
二、詩歌分析
原詩:I shall light/ First debts to pay and fences to mend / lay to rest the wounded past, foes disguised as friends/I shall light a candle/Cease the training of impossible hedges round this life/for as fast as you sow them, serendipity's thickets will appear/and outgrow them/ I shall light a candle of understanding in thine heart/ All things in their place then, in this many-chambered heart/For each thing a place and for HIM a place apart/ I shall light a candle of understanding in thine heart/which shall not be put out/By the hand that lit the candle/By the never to be extinguished flame/By the candle-wax which wind-worried drips/into candle wings luminous and rare/By the illumination of that candle/exit, death and fear and doubt/here love and possibility/within a lit heart, shining out/
(一)整體結構
詩人在結構上的安排別具匠心。本詩共分成四個詩節:第一、二詩節各有兩句詩句,第三節有三句詩句,第四詩節有五句詩句,詩節中的詩句逐漸遞增,在形式上使讀者感受到了洛娜谷迪遜逐漸強烈的情感。
同時,各個詩節之間也是層層遞進:I shall light→I shall light a candle→I shall light a candle of understanding in thine heart→I shall light a candle of understanding in thine heart/which shall not be put out。我將點亮→我將點亮(一支蠟燭)→我將(在你的心里)點亮一支(理解)之燭→我將在你的心里點亮一支(永不熄滅的)理解之燭。由第一節到第二節增加了點亮的具體事物----蠟燭;第三節指明了地點---在你的心里,以及蠟燭的意義----理解;第四節抒發了強烈的情感---(火)永遠不會熄滅。這種遞進式結構增加了懸念,同時凸顯了內容的重要性,表現了詩歌的張力,體現了詩歌要表達的重點:在你的心里點燃一支永遠不會熄滅的理解之燭。
(二)語義
詩的第一節里,詩人運用了短語lay to rest,這個短語的意思是bury sth. in the ground,短語的賓語the wounded past(受傷的過去)和foe(敵人)決定了這個短語的引申意義:forget(the bad memory)。 第一詩節的基調便是:忘記過去,開始新的生活。全句可以理解為:(I suggest you)pay the debts and mend fences, and forget the wounded past and your enemy(fake friend)(to live a new life). Otherwise,you will keep living in darkness or being hurt mentally。
在第二詩節中,“hedge”本意是樹籬,有用樹籬圍起來之意,引申為束縛,回避。此句可以理解為:人們故意布設樹籬,與外界隔離開來,保護自己,排斥外來文明。于是,詩人再一次點亮蠟燭,點亮人們的雙眼,告誡人們單純的自我保護是“impossible”的,終歸會有“serendipitys thickets”意外的叢林出現,超過樹籬的高度,此處,“thickets”引申為列強。這里,詩人希望牙買加同胞能夠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積極創造新生活,使民族發展壯大,避免歷史的重演。
(三)語法
1.指示代詞
首先要理解詩中提到的“I”、“you”和“HIM”的指代意義。
詩人不止一次地提到:“I shall light…”,“I”是誰?“a candle …in thine heart”,thine(you)是誰呢?詩歌是寫給誰的呢?在“for HIM a place apart”中,HIM是誰呢?回顧牙買加的歷史,它是一段無休止的被殖民奴役的歷史。在1962年8月牙買加宣布獨立前,牙買加人民始終受到殖民統治,加勒比黑人女性的生活更是在男權、殖民的雙重壓力下艱難生存,這種記憶是根深蒂固的,是幾代人都揮之不去的陰霾。作為非裔黑人女性,洛娜谷迪遜在國難家仇中感受著牙買加女性的悲慘境地,她的許多詩歌都真實地反映了這種狀況以及她對國家及同胞的同情。在人民的抗爭中,牙買加獨立了。人民的內心是愉悅的,但是那揮之不去的記憶仍然在折磨著人們,似乎這種折磨已經超越了愉悅感,此時的牙買加人民,內心迷茫,深陷仇恨不能自拔。詩人敏銳地發現了一切,她感到同胞最需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開心結的人,在精神上引導他們走出陰暗的人,引領他們走向新生活的人。此時,“I”出現了,是詩人,一位同樣有過這樣記憶的黑人女性。她用“I shall light”,用來點亮人們的心靈,thine(you)不僅是牙買加同胞,還有詩人本人,還有那些有過同樣遭遇的民族。隨著每個詩節第一句詩句字數的增多,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越來越堅定的語氣,還有她內心解脫后的輕松和自信。在第三節詩節中,詩人再一次點亮一支理解的蠟燭,把“他”和其它事物分開,放在心中不同的地方。詩人用了一個大寫的人稱代詞“HIM”,表達強調的意義。從詞的功能上來說,“HIM”表達一個男性人稱,代表力量,在本詩的語境下,指代強大的民族。因此,詩人要點亮理解的蠟燭,希望同胞們能夠通過與其它民族互相理解,相互學習,來發展和壯大自己的民族。
2.句法
本詩主要有兩處重要的平行結構。一處是四個詩節的第一句詩句相連形成了一個平行結構,也是全詩的主體結構,前文已經解釋,不再贅述。另一處是最后一節詩句,洛娜谷迪遜運用平行結構抒發情感。/By the hand …./By the …flame/By the candle-wax …/By the illumination …。平行結構的文體特征是追求結構工整的言語風格,勻稱悅耳的音樂節律,豐富多彩的語義層面,可以大大提高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和說服力[3]。本詩中,四個By引導的短語凸顯了詩歌結構的工整性,給讀者以美的視覺效果,同時,在內容上,四個By短語的詞語數量逐漸遞增,在平行結構的作用下,給人以追趕式的緊迫感,直到達到抒情的高潮,點明抒情的主旨。
3.標點
在最后詩節的末尾,詩人寫到:By the illumination of that candle/exit, death and fear and doubt,/here love and possibility/within a lit heart, shining out。此句中標點逗號(,)的缺失和頻繁使用增加了對詩歌的理解的難度。不難看出,在the illumination of that candle的后面沒有標點,看似與下一行的exit形成了主謂關系,但是因為有by的存在,介詞的后面主要跟有名詞或代詞(不是句子)做介詞賓語,以及,此句中的exit與不可數名詞illumination在數上不一致,根據英語語法中標點的使用,當比較長的狀語放在主句前,最好在狀語后放置一個標點,一般是逗號。因此,只能理解為,candle后標點缺失,exit是與后面的名詞搭配。
此外,此句詩句又存在逗號的頻繁使用的現象:…exit, death and fear and doubt, here love and possibility within a lit heart, shining out。exit此處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退出。那么exit的主語是什么?shining out的施動者是誰? “…, death and fear and doubt, here love and possibility…”中,逗號是將兩組意義對立的名詞組合分開---“death and fear and doubt”與“love and possibility”,而作為銜接作用的“here”更是起到強調、著重后面內容的作用。由此可以判斷,“death and fear and doubt”與exit形成主謂關系,表明“在耀眼的燭光中,死亡、恐懼、懷疑消失殆盡”。后半句,“love and possibility”與shining out形成了獨立主格結構,施動者是“love and possibility”,是shine out的邏輯主語,象征著希望和未來。由此,對此句的理解就清晰明了了,此句的句法結構是:倒裝句及獨立主格結構。此句的理解應該是:By the illumination of that candle, death and fear and doubt disappear, and love and possibility(hope and bright future) within your lit heart are shining out.
三、結束語
洛娜谷迪遜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以民族發展為重,像一名治愈傷痛的醫生一樣,勸慰牙買加人民忘記痛苦的記憶,面對充滿希望的未來這一主題。同時,也體現了詩人的各民族和諧發展的詩學思想。文本細讀理論在理解這首詩歌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約翰.克勞.蘭色姆.王臘寶、張哲譯.新批評[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 宋華偉.細讀:文學批評的基礎—從新批評派的文本“細讀”理論談起[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113.
[3] 王水蓮.平行結構的文體功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0(2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