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旭
摘要: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引入外國文學作品,不僅可以讓我們見識外國文學的理念、文化背景及各學術流派的發展歷程,更是承擔起了傳播外國文學文化精神及其價值導向的作用。本文通過研究外國文學傳播的文化精神及其價值導向,期望能夠對我國現代的文化發展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國文學;文化精神;價值導向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從古希臘的萌芽時期開始,直到人類文化的巔峰時期——文藝復興,再到我們當今時代,外國文學廣泛的在世界各國傳播著,并深深的影響著各國的本土文學。外國作品始終反映和提倡人本主義精神、理性精神、宗教精神等文化精神,提出以人為本、平等、自由等高尚的思想,創造了大量的、寶貴的文化物質遺產。這些不僅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人性的美好,而更重要的是,還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文化精神和價值指導。
一、外國文學傳播的文化精神
通過各個時期的外國文學作品,接下來我們對外國文學傳播的文化精神進行簡單的分析探討。
(一)由希臘神話奠定西方文學基礎
《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最早的一部史詩,是由詩人荷馬創作的,共有兩部長篇史詩組成,分別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荷馬史詩》這部作品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集中。在史詩的描述中,眾神的干涉經常導致人類陷入悲劇,盡管如此,由于人類的堅強和勇敢等美好品德,最終改變自己命運。
人本主義所強調的是一切以人為本,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高度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尊重人性、人性的寶貴,反對神學中抬高神、貶低人的理念。
以《堂吉訶德》為例,反映了西班牙封建社會的黑暗,將人物堂吉訶德勾勒描繪成為一個永遠前進的人物形象,因為在堂吉訶德身上集中著反對專治、殘暴、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本主義精神,他同情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向往自由,痛恨專治殘暴,鋤強扶弱,主張“一切平等”,所以堂吉訶德成為人本主義形象的代表,而處于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堂吉訶德懷有不同的感情寄托和各自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二)中世紀文學受基督教影響
古希臘文明后又經過了十個世紀的漫長時間,在羅馬帝國覆滅之后,由于沒有統一的權利,教會則成為最高的精神機構,構成了凌駕于各分散王國之上的精神王國。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引起了整個歐洲的宗教狂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滲透到建筑、教育、雕塑、音樂等多個方面,同時對當時的文學創作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基督教崇尚和尊崇上帝,它的宗旨就是引導人們的靈魂上天國,以教父形象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形成了極大的束縛,宣揚“神”而非“人”,由于基督教的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古以來的人本主義、自由、平等的價值觀相違背,當時西方文學所宣揚的價值觀成為對“神”的崇拜。
(三)文藝復興時期
經過文學史上黑暗的中世紀,由于同時期資本主義的萌發,原始宣揚的人本主義于13世紀開始復興,由于本次文藝復興帶著資本主義的色彩,尊重人的訴求、強調人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流傳至今的《哈姆雷特》、《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文學作品。
(四)十八世紀啟蒙運動
自從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歐洲的資本主義在持續的發展著,在十八世紀,出現了一批啟蒙藝術家,他們不僅僅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注重實現人類的個人價值,還對建設自由平等的社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五)人道主義
伴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歐洲各個國家都陸續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這一階段的西方社會是極不穩定、動蕩不安的,那么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抨擊資本主義的文學作品不斷涌出。如《巴黎圣母院》、《雙城記》等文學作品,揭示了殘暴不公的統治階級、悲慘的人民生活及覺醒人民的反抗的現實主義小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十八世紀西方文學關注了資本主義對人性的摧殘,同時也催促了對在資本主義壓榨下人民的人道主義的關懷。
(六)現代西方文學
二十世紀以來,出現了很多派別,比如說:印象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此時期的西方文學很趨于對人性的探討,而探討也更加深入。
二、外國文學傳播的價值導向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也不例外。經典的文學作品大多充滿由于社會實踐而得的哲理,以關心人類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為出發點。外國文學的文化精神的傳播及其價值導向在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培養中應遵循以下幾點:
(一)尊崇以人為本,提高人們的自尊,滿足人們的人生價值;
(二)創造人們互相尊重的和諧社會;
(三)在青少年的培養中,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提升國民素質。
三、結語
在研究外國文學文化精神的傳播及其價值導向時,應跟隨文學作品所處的社會背景下,感受其獨特的文化特征,這樣才能深入到外國文學的欣賞中。在外國文學文化精神中的崇尚自由、民主、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與我國的傳統價值觀殊途同歸,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客觀的角度來欣賞外國文學,對于推動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和建設也是大有所益的。
參考文獻:
[1]陳鶴鳴.全球化背景下外國文學教學與研究的精神導向[J].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12).
[2]傅守祥.外國文學經典的跨文化溝通與跨媒介重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1).
[3]劉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師, 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