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靈
摘要:在一些學者討論時,他們多是對對法律審判中“正義”的實施方和實施程序兩個方面進行論證,認為中西法律的不同傳統影響了現代法治文化。但對法的本位、屬性、權力來源、設計理念等方面沒能更深入地挖掘,并揭示文化淵源的差異。本文從“法”與“正義”這兩個關鍵詞,再看中西政法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西政法文化;法治
一、從“法”看中西法律觀念
法,在中西文化傳統中,都具有社會規約、政治效用的內涵,但在具體語境中又擁有不同的文化解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法”等于“刑”,也有規范、方法之義;在古代政治中,執政者用“刑”來鏟除惡行來維護法,進而達到“天下之平”的社會理想。法,在漢字中原為“灋”。
許慎解“灋”:“刑?者、罰辠也。易曰。利用?人。以正法也。引伸爲凡模範之偁”。《爾雅·釋估》:“律,法也”[2]。
從西周的《呂刑》到《大清律例》等,盡管法的名稱有變,但所有語境中,“法”仍是指以刑法為手段,維護政治安定之用的工具,等同“刑”,所以我們有“律學”而無“法學”。[1][P254]
在西方政法傳統語境中,“法”不僅容納了“刑”的制度內涵,還具有更豐富的形式,及超驗文化的寄托。
西方在希臘羅馬時期就具有了多元的法律:氏族法與城邦法,公法與私法,自然法、萬民法與市民法等等——從類別上已經超出了刑法。此外,西方古代學者對于“法”的思考不止于實踐形式,還探索法律的本質,并以此論證實在法或制定法[2][P42]。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說“我們需要的是解釋法律的本質,而這個本質需要從人的本性中去尋找。”[2][P41]許多西方學者都對其本質進行思考,由此孕育了法學。
從中西方各自的語境中看“法”的內涵,中西的“法”是不能完全對應的。中國的“法”沒有超越實用功利,而西方的“法”具有了政治的超越性追求。
二、從“正義”看中西政治理想
正義是西方政法文化的核心詞語。查士丁尼《法學總論》中“正義”被定義為“乃是使每個人取得他的權利的一個固定而永恒的力量”[3]。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正義是一種辨別善惡的德行,也體現一種完成正確行為的品;而法律應是正義的體現[4][P231]。
在西方語境中,“正義”(justice)一詞常與“法”、“權利”有關。Justice有許多同根詞[5]:在西方,羅馬神話中“正義女神”(Justitia)是公正的象征,也是近現代法律的象征;德語有justiz(司法)、justiz(司法部)等詞,英語也有juridic(司法、司法的)、juristal(法理學的)等詞。此外,英語中right(權利)的同根詞righteous、rightfulness、righteousness表達了公正、正義之義;在德語中,recht(right)具有正當權利之義,相關同根詞有: rechtsanwalt (律師)、rechtssystem(法制)等[5]。“正義”、“法”、“權利”已經形成了一種內在不可分割的關系。
正義并非天然與“法”和“權利”相連。在古希臘人那里,正義還只是一種永恒宇宙秩序,尚未達到以上理想秩序的規約[6]。
正義的“權利”之意在伊壁鳩魯那里得以點亮,他認為“正義乃是引導人們避免彼此傷害和受害的互利的約定” [6]。西塞羅進一步肯定了正義權利的永恒價值:“根據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我們都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4][P233]。可見,在西方政法傳統中,政治權力應來自于“法”,而“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核心價值“正義”,也維護先驗的自由權利。自由權利是正義所體現的精神訴求,也是西方政治理想的追求。
“正義”在中國傳統中并沒有意義完全能夠對應的詞語。除了解釋古典經傳的“正義”之義,“正”“義”很少聯系使用;當“正義”作為復合詞出現時,則是動賓結構,“正”是使行為和事物符合秩序或規范,而“義”,亦“儀”:義,不僅是“羞惡之心”和宜于他人的行為,在儒學中它還是一種被列入“五常”價值典范,常與“仁”并列,是對個人品格的道德要求。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 ,“利”是一種與“義”相對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7.
[2]嚴存生.探索法的人性基礎——西方自然法學的真諦[J].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07.
[3]黃克劍.正、義與-正義——中西人文價值趣求之一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禮治與法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5]郭立.沿著正義女神的足跡——從詞源學看德國人的司法觀[J].檔案,2006.7.
[6]毛勒堂.什么是正義——多維度的綜合考察[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