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雨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社會眾多行業領域不斷相互碰撞。就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而言,二者在發展中,不斷實現融合,形成攝影紀實文學,也是文字藝術與圖片藝術的有機結合,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本文主要對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進行闡述,并分析二者融合的必然性。
關鍵詞:紀實文學;紀實攝影;融合
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的突出共同點在于,二者都具有寫實性,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反映。但紀實文學注重以文字記錄歷史;紀實攝影注重以圖片映射歷史。無論從任何角度看,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都具有一定的缺憾,不能更為深刻的反映歷史。二者的融合,形成攝影紀實文學,集文字、圖片于一體,可彰顯紀實藝術的優越性。所以,作者針對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融合的必然性加以分析和闡述。
一、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概述
(一)紀實文學概述
所謂的紀實文學,是指以曾經或現在發生的事實為主題內容而創作的文學作品。紀實文學的外延十分廣泛,包括回憶錄、日記、紀實小說、傳記等,均在紀實文學行列中。自21世紀以來,紀實文學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并在文學樣式、結構、表現手法等領域不斷開拓創新。紀實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能夠以短小精悍的文字或語言對歷史和現狀加以真實的反映,還能以文字記錄和傳承歷史,與其它類型文學體裁相比較,更具寫實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紀實文學也具有一定的不足,需要紀實攝影的彌補[1]。
(二)紀實攝影概述
紀實攝影是攝影家利用照相機,在光和影的轉換中,對飛逝光陰及生活畫面的捕捉,能夠深入挖掘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深刻本質,達到使瞬間成為永恒的目的。紀實攝影能夠將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場景進行拍攝,為后人預留想象的空間。長期以來,紀實文學雖然能夠利用文字對事實加以記錄,但在更高層次的描述中,文字十分蒼白無力,甚至容易使“真實走樣”。紀實攝影可彌補其不足,能夠真實的印證歷史;但紀實攝影中也存在不足,需要紀實文學的輔助。
二、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融合的必然性
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雖然都能打上歷史的烙印,但就其單方面的發展看,二者都存在這缺憾,不能更為深刻的反映歷史。通過二者的融合,能夠深刻揭示國家后民族的歷史及現狀,使人們從攝影中感同身受,從文字中發揮想象。正如徐彭曾說過:自己畢生的追求便是,利用攝影機寫小詩,使情感擺脫功利下修飾的束縛,使自身在美的事物中可獲得情感的真實宣泄。可見,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的融合,正是徐彭所追求的境界。從二者的發展歷史看,融合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必然趨勢[2]。
(一)二者融合具有優勢
攝影紀實文學,是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的有機融合,不僅具有二者所特有的優勢,而且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是文學和攝影相互碰撞的重要表現。首先,在攝影紀實文學發展中,紀實攝影能夠發揮渲染性作用,有利于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紀實攝影是對紀實文學的升華,因其介入,有助于歷史再現。可見,紀實攝影具有紀實文學遙不可及的視覺震撼力。例如:《農家飯場紀實》的文學作品中,因插入紀實攝影圖片,可將農民淳樸憨厚的樣子展現在人們面前。其次,紀實文學能夠對紀實攝影做進一步闡述,為受眾呈現更多攝影圖片中所不能反映的內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等。總之,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的融合,并非二者的單純疊加,而是實現更高層次中的融合,具有二者任選其一所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二者融合是信息時代的必然
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的融合,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在人類社會中得以普及應用。然而,在快節奏生活中,人們無暇對長篇巨著進行閱讀和品評等,而快速瀏覽成為當下人們的重要方式。可見,人類已然進入“讀圖時代”。在此背景下,攝影紀實文學必然應運而生,既能對社會各層面進行清晰的圖片展示,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思想啟迪,又能利用文字對事件加以概述,實現圖和文的有機結合。例如:《吳冠中:叛逆師承荊棘路》作品中,圖片對吳老深沉的面孔加以反映,而在簡短文字的闡述下,可進一步給予受眾以共鳴感,對作品中吳老深邃的眼神、倔強的性格等感同身受[3]。
三、結論
基于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相結合的攝影紀實文學,對二者有著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紀實文學滿足“短小精悍”的標準,以發揮“點睛”作用;另一方面,要求紀實攝影應捕捉意象,將人物、自然等內在神韻彰顯。從紀實文學和紀實攝影的發展看,二者融合是一種必然,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以新興文體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豐富我國文學藝術。
參考文獻:
[1]梁靜. 村莊,一個遙遠的記憶——有感馮樹廷紀實攝影文學作品集《鄉村日記》[J]. 五臺山,2012,01:60-61.
[2]章羅生. 紀實文學的挑戰與文學觀念的更新——以新時期以來的創作為考察重點[J]. 社會科學戰線,2013,04:135-149.
[3]云國強. 新時期中國報告文學的發展與紀實文化的建構[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