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文
摘 要: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新課改后更加注重物理實驗,通過實驗,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認識,更加容易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實驗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一旦對物理產生了興趣,那么教學過程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般來說,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都有新鮮感和好奇感,但如果這種好奇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很快就會失去,所以應充分發揮實驗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有趣實驗,激發學生的新鮮感,在實驗教學中采用學生邊學邊實驗的教學形式,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關鍵詞:物理;教學;實驗
一、邊學邊實驗使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現在的學生動手的機會少導致動手實驗的能力不強,而新的課改精神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基于這點,可以通過邊學邊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以便讓他以后更能適應社會的工作。比如在做冰融化實驗時,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將所測的時間和對應的溫度和狀態填在表中,作出坐標圖,根據圖分析晶體熔化的特點。又如用量筒測出50g水的體積是多少,可以用幾個不同的方案去測,讓學生親身體會哪個方案誤差小,也可以知道如何減少實驗誤差,這樣既動手又動腦的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學生在邊學邊實驗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作必要的解釋和點撥,將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有些女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別人會做自己不會做,這樣自己的自信心就會減弱,在這個時候教師作必要的指導是非常有作用的,這樣動手能力比較差的女生就能完成實驗,慢慢也會提高自己實驗的能力,這樣她們學習物理的興趣自然就會提高,學習成績也會進步。
二、邊學邊實驗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討論、分析,可以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本來抽象的東西變得形象化,但如果只憑教師講的話覺得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通過學生親身去實驗探索,知識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心理學研究也表明這一點,就是學生如果能動手做過,又描述過過程,學生就能記住知識的90%。如,我在和學生學習初三的“溫度”這節時,學習到溫度計,讓學生邊學邊實驗,發給每個學生一條溫度計讓他們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分度值等而且要讀出室溫是多少;學習到溫度計工作原理時,給每個學生一杯冰水和一杯熱水,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探究:觀察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示數變化,學生通過觀察現象討論、歸納、總結出結論,比起老師告訴他結論更容易理解掌握;在學習歐姆定律時,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時:光憑老師講實驗,學生很難理解掌握,學生在做題目時這次做對,下一次可能又做錯了。但是學生自己通過邊學邊實驗,在實驗中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比較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識。這點在實踐中也得到了證明:特別是針對女生,有些女生對比較抽象的知識比較難理解掌握,多年的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部分女生的接受能力沒有那么強,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樣大大影響到教學效果,如果在學習中穿插實驗,這樣就可以提高她們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邊學邊實驗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
邊學邊實驗教學能促使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并能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思維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不僅是思維活動的源泉,而且是思維活動的依據。教改實驗結果表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邊學邊實驗和問題討論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并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傳輸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利用生動有趣的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要完成這些探究活動學生在課上要認真觀察所發生的物理現象。課后還設計了許多小實驗,在實驗時學生留心觀察每一個細節,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1)在實驗中首先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讓其有目的地進行觀察而不是僅憑興趣,尤其是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地方,要加以引導、指點,這樣才會集中注意力,以達到良好的觀察效果。(2)調動各個感觀,學生靠眼、耳、鼻來獲得對外界的認識。在觀察時,應讓他們邊觀察,邊記錄或在觀察中模仿,從而發現新的東西。(3)在觀察中老師多提問,可以讓學生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并提出新的問題,這樣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智力。
教師要上好一節邊學邊實驗的物理課,在課前要做充足的準備,否則將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上課前要備教案、備儀器、備學生,其中任一環節準備不好,將無法搞好邊學邊實驗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黃鴻清.淺議初中物理邊學邊實驗教學[J].中國教師,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