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珍
摘 要:為進一步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選取初中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發放和分析調查問卷,探究心理健康與初中生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從而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議和做法。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學業成績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初中生大多處在13~16歲的年齡,正面臨著沉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健康發展的雙重考驗。因此,研究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學業成績的關系,并使研究結論應用于初中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建甌市徐墩中學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實例為基礎,研究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運用于實踐的一些方法和建議。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建甌市徐墩中學八年級的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介于12~15歲之間,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實驗班學生的心理輔導和積極關注,分析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學業成績的關系,調查學生學習心理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狀況,尋找心理輔導對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有機結合點及方法。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對實驗班2013級八年級(6)班和對比班八年級(5)班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進行實驗和跟蹤。對實驗班的全體學生做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學生厭學心理形成的原因。
2.訪談法:召開班級座談會,了解學生對教師、家長在學習方法指導方面的要求及評價。
3.個案研究法:建立厭學學生檔案,對其不良學習行為,探究其心理原因,并對癥下藥,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
(三)問卷內容與數據處理
調查問卷內容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八項內容組成,每項計分10分,得分越高,提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學習成績根據上學期考試成績分為學優生(成績80分)、中等生(成績在60~80分之間)、學困生(成績60分)。2013級五班學優生21人,中等生29人,學困生10人;2013級六班學優生18人,中等生33人,學困生9人。其中,2013級五班的學優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等方面的得分分別為3分、5分、4分、3分,心理測驗平均分數為23分;中等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等方面得分分別為6分、6分、2分、3分,平均分數為26分;學困生相同項目得分分別為8分、6分、6分、4分,平均分41分。2013級六班學優生在相同項目中的得分分別為2分、3分、4分、2分,平均分數20分;中等生5分、3分、2分、3分,平均分數27分;學困生8分、5分、4分、3分,平均分數38分。
二、結果分析
(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價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76人的問卷得分低于30分,44人的得分超過30分。結果提示62.1%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37.9%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敏感易怒、心理焦慮、人際關系不良、性格孤僻、自我封閉等問題。
(二)不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學優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學困生和中等生。通過個別訪談、心理輔導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指導,有82%的學困生學習成績出現了上升現象,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不同學生心理健康差異分析
調查結果發現,學優生與學困生在心理健康狀況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通過比較,學優生與學困生在心理測試問卷的得分可以看出,學優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過敏傾向、沖動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學困生和中等生。
三、討論與建議
對于中學生來說,學業成績是家長和老師檢驗學習效果的重要標準,而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學習成績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在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還應從以下方面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教師從學生的日常行為、課堂表現、人際交往等各方面了解學生的外在變化,從精神面貌、言談舉止等方面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從而幫助學生采取適當措施調整心理。(2)要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真正融入學生之中,和學生進行心靈的交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這就需要教師放下權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對話,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敞開心扉,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3)加強學生心理指導。教師引導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走出不良狀態,教育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遠大理想。例如,針對一些學困生的厭學情緒,教師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及時給予鼓勵,幫助他們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分析問卷結果發現,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業成績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
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極盛.中學生心理素質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1999.
[2]梁執群.社交心理學[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