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琳
摘 要:閱讀教學就是一個設疑解疑的過程,是一個提問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師課堂的提問技巧是極其重要的,是教師在長期的一線工作中形成的獨特藝術。教師通過一問一答進行引導和對課堂的控制,這樣有利于使學生精力集中,有的放矢。因此,在給體校學生授課時要掌握一些提問技巧。
關鍵詞:提問技巧;寫作思路;難度適當
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習是感知、領悟、積累、運用、形成的過程。其中,主要環節是感知、認知、內化。心理學研究發現,初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認知發展上處于一種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狀態,即各種認知過程都在發展而又都發展得不完善。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既要向他們提出具體、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過高。體校生的性格容易沖動,學習上喜歡簡單明了直接,一旦遇到稍難的問題不易解決,就會立刻選擇放棄,這和他們在訓練場上的表現完全相反,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
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提問法是最基本的教學策略,在講解中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引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思維,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最佳狀態。而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就實現了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就課堂而言,針對體校生學習耐性不足,自學能力弱這一特性,提問對話是行之有效的。科學有效地設計課堂提問,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也能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通過一問一答進行引導和對課堂的控制,這樣有利于使學生精力集中、有的放矢。因此,在給體校生授課時要掌握以下幾個提問技巧:
一、緊扣寫作思路
教師提問是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課文,課文的脈絡給問題的提出安排了次序。教師提問要緊扣作者思路,不能始末顛倒,這不利于完善體校生的思維模式,如果教師提問的跳躍性過大,學生的思維跟不上,導致混亂,則不利于對文章的理解。
二、言簡意賅,有的放矢
這里主要指教師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設計問題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語言簡單明確,不拖泥帶水,盡量不添加繁雜的書面用語,使用大白話提問,保證學生能聽懂問題,另外要切中要害,不要拐彎抹角。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體校生的語言水平不高,若是提問時不言簡意賅、籠統抽象,他們的思維不能切入主題,不能根據問題領會文義,老師就是在做無用功。
三、難度適當,有梯度性
十三四歲的學生在智力與思維發展上已經進入形式運算階段,但是由于體校生的知識積累不夠,能力稍顯不足。所以問題設計要深淺適度,體校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理解力都相對較弱,因此,太過復雜的問題學生無法理解,或者回答不出,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而太簡單的問題,對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又沒有幫助,因此,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性,例如,在講《最后一課》分析人物時,教師如果直接問“小弗朗士從哪些地方體現了愛國思想?”,就顯得唐突,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換一個問法“小弗朗士上課前有什么表現”學生很快就能講出,接著問“上課時什么表現”學生又能很快找出,之后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學生就能歸納出“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很快能意識到是自己內心的愛國情感被激發的原因。做好有效的問題設計,需要老師在備課時認真細致,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提出的問題應該在學生“已知”和“未知”之間,并且要有探究性和啟發性,還需要教師隨堂對問題回答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數,靈活提問,如果學生在這時回答得很好,表現出濃厚的求知欲,那就應該將問題難度稍微提升,如果效果不佳,就將難度降低。
四、思考性和趣味性并存
教師在提問對話時,要注意緊扣作品中心,通過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動腦筋的積極性,不僅要“善設疑”還要“設善疑”,這里的“善”強調的是“趣味性”。興趣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好奇心是解決問題的動力,呆板平淡的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在提問時注意趣味性,使學生有新鮮感,就會激發他們的積極思維。如教豐子愷的《竹影》時,讓學生理解童趣,在講到華明將自己的影子描成一個大青蛙后哈哈大笑的反應是童真童趣的表現,學生一時沒能產生共鳴,這時增加一個問題:“如果是一個大人將自己的影子描成青蛙,他會做何反應?”學生會說“趕緊涂掉”“怪自己技術不好”,通過兒童和成人的對比,學生很快能會心一笑,切實理解了“童趣”這一主題。面對有趣味的質疑,學生不會將他當作問題而感到有壓力,反而思路一觸即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的來說,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是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教師提問是否到位,是學生能否理解文章和掌握學習方法的關鍵。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的課堂提問技巧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去反思和總結,形成行之有效的提問模式。
參考文獻:
[1]蔣宗堯.教法運用與學法指導基本功[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石義堂.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