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杰
摘 要:歷史在初中階段是較為重要的學科,也是對學生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的學科。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能夠了解歷史事件,激發歷史情感,并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使學生正確地看待歷史,科學地學習歷史,以歷史為借鑒,從而促進學生長遠發展。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國精神培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的歷史,培養學生愛國熱情及民族主義情感,在實際的成長中,建立民族歷史使命感,從自身出發,努力成為一個祖國需要的人才,為祖國的強大而不斷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形成學生的民族凝聚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利用歷史人物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
學生在進行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會學習到很多歷史人物,而一些歷史人物具有較大的教育價值。在學生學習和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地引導,從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例如,司馬光受刑后,忍受著巨大的屈辱而創作了《史記》,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等等,這些人物身上的品質都值得學生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生活中遇到困難和阻力的時候,應該發揮不怕苦、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優秀品質,努力的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最終取得成功。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以歷史人物為媒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對學生的長遠發展非常有利。
二、利用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作為一名中學生,要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時刻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為己任,充分利用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學生了解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中國歷史的很多重要階段,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重要關口,是無數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熱血青年拋頭顱、灑熱血,才維護了民族的尊嚴,保全了國家。因此,當教師在講述相關的歷史事件的時候,可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像虎門銷煙、抗日戰爭等等,學生在學習這些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接受一場盛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對學生具有強大的精神震撼作用,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此外,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進行言傳身教,將自己身邊的例子講給學生聽,實現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歷史現象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
實際上,清政府為何會成為喪權辱國的政府?為何會屈服他國之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閉關鎖國,不接受新事物,閉門造車,最終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速度,使中國遠遠的落后于其他國家。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很多的歷史現象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要將眼光看得久遠一些,要積極地學習他國先進的理念、技術,從而為我國所用。而將其引入學生的學習當中則是要求學生積極的學習其他學生的優點,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
四、利用歷史文物感懷先烈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留下了很多的歷史文物,而很多的歷史文物的圖片也收錄到了初中歷史教材中,在學生觀看這些圖片的時候,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了解到,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很多先烈用熱血、用生命換來的,一方面培養學生感激之情,另外一方面以此為榜樣,不斷地督促自己前進。另外,除了一些歷史文物,還有很多歷史名著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這些都值得學生學習與借鑒。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的發揮歷史這門學科的教育作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有效的培養,使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上,不僅僅是學習歷史知識,還受到情感的教育,從而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夠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將其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學習中以及理想的樹立中。像中國經歷了艱苦的抗日戰爭,抵御外辱,學生通過此階段的歷史學習,能夠認識到強國的重要性,國家落后勢必會受到欺負,同胞受辱。因此,只有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能夠借鑒歷史,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發展觀、愛國觀,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國家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聞海嬌.新世紀以來我國中學歷史學科“情感教育”研究綜述[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4(Z1).
[2]郭曉峰.新形勢下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4(56).
[3]胡裔軍.談初中歷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3).
[4]伏軍,王學偉,張志凱.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價值追求[J].江蘇教育,2013(2).
[5]楊霞蓉.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