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娟娟
摘 要:“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學習則是有目標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是為新課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前置性學習在傳統預習的基礎上拓展了內容,更具科學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生本教育;前置性學習;方法案例
課標提出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我們每位教師都要兼顧孩子的個性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而傳統教學教師繁瑣的講解占據了學生寫作業、讀書的時間,把作業留到課后完成。學生做作業時遇到了難題無法解決,又得不到及時指導,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對學習就有了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下降,更為可怕的是學生沒有了讀課外書的時間。
這學期我嘗試用前置性學習來代替預習,所謂前置性學習,就是在正式課堂教學之前所進行的目標明確的自主性預習,在實踐中發現效果較令人滿意。下面我以《詹天佑》一課為例,感受前置性學習的魅力與效果。
第一個環節是家庭觀課。要實現這個環節,首先要錄制微課和設計任務單。《詹天佑》一課我錄制了學習2、3自然段的微課,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處理信息,領會抓住具體事例中的關鍵詞、句、段,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愛國熱情的學習方法。其中暫停鍵的運用起到了讓學生思考、老師引導的作用。
學生在家中觀看微課,完成任務單。學生看到了這樣一個直觀形象的示范指導,為下一步學習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過程做了很好的引導,為課上質疑解惑和當堂訓練留有充足的時間。新課伊時教師結合任務單檢查自學情況,梳理學法,把學生引入學習中去,起到了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自學反饋
在危難之際他挺身而出;在困難面前他迎難而上;他就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詹天佑(板書)。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品讀課文,領略詹天佑的風采吧!
昨晚你們已經在家觀看了微課,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現在請同學們結合任務單談談自學收獲。
二、合作學習
看來同學們昨晚還是下足了功夫,很棒!下面不妨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學習相關段落的體會。在交流之前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溫馨提示。
三、匯報質疑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愛國熱情融入他修筑鐵路的三件事中,哪一個小組愿意帶領我們走近施工現場,去感受那段艱苦難忘而又令人激動自豪的日子?
詹天佑不但自己經常這樣想,他也經常這樣勉勵他身旁的工作人員——指名學生讀:遇到困難,他總是勉勵工程人員:“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去信心。”
這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都深深懷念的名字,讓我們深情地呼喚他的名字。(生齊讀課題。師從語言、動作、心理指導寫法)。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交流。基于學生自學了相關段落,所以這一環節主要是暢所欲言地交流學習心得,在小組內解決心中的疑惑,如果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記錄下來在匯報時向全班同學或老師請教。通過小組討論,孩子們交流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如:勘測線路部分,學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重點詞句,結合生活實際和課前收集的資料,感受到詹天佑一絲不茍、嚴謹、吃苦耐勞、身先士卒的工作態度和作風。接著,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匯報質疑,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魂。語文學習是個性化很強的活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領悟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愛國熱情,讓課堂上有了掌聲,有了笑聲,講出了自己的話,講出了真實的話,講出了有創見的話,為學生搭建了知識和思想交流、交鋒、交融的平臺。此時,我因勢利導點撥本段寫作特點,引導學生習得描寫人物的一些簡單方法,為課堂練筆做好鋪墊。
第三環節是當堂訓練。當課接近尾聲時,我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表情,我安排了練筆:此時你的腦海中浮現出誰,他有什么品質,請運用本節課學到的人物描寫的方法進行小練筆。領悟能力強的孩子會一揮而就,而感悟能力稍弱,或者悟到了卻苦于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孩子,怎么辦?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紅筆進課堂當堂評價。當后兩種學生聽到同伴聲情并茂地朗讀,聽到同學的評價、老師的點評,他們就會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描寫物的方法是這樣運用的,也可以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當堂訓練的環節既解決了語文教學的難題,又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前置性學習、它的含義與作用,接下來我們總結一下前置性學習的方法和步驟。
1.朗讀全文,標出段落。
2.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學習生字詞,并理解意思。
3.標劃重點詞(課文中反復再現的詞,對表達中心起關鍵作用的詞)、重點句(含義深刻的句子及不太理解的句子,文筆優美的句子)。
4.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用一句話概括文章文意:讓學生說出文章大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
總之,“前置性學習”不僅是一種全新的理念,而且是一種可行的實踐方式。因此,養成前置性學習習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保障。前置性學習充分到位,課堂上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前置性學習方法和能力培養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王鵬.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業的設計[J].青海教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