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弟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觀點,現在認真審視這句話,覺得它包含深刻的道理。如果沒有語文課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也許,我們看懂數理化問題都成了困難;也許,我們的生活到處都充斥粗話、臟話、痞子話;也許,生活中處處都是急功近利的人,少了些清心寡欲之人……語文時時刻刻滲透于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完整人格的形成。語文的功效性,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語文教師的日常行為中
教師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自己的日常行為和教學工作中,體現到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工作崗位做起,在自己所從事的教學工作中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規范,改進自己的管理和教學工作。同時,要敢于和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營造民主監督的良好氛圍,自覺聽取家長和學生的批評意見,把群眾的批評和監督當做一種警戒、一面鏡子,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符合家長和學生的愿望和要求。要做到這些,關鍵是要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教師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認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信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相信職業的崇高和正義,內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語文閱讀教學中
學生認識社會及其美丑、善惡、是非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語文這面生活的鏡子的。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真欣賞這面鏡子所映照的社會情境,才能提高學生辨別美丑、善惡、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人生觀。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直接感知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最容易打動學生單純而又稚嫩的心靈。充分利用這些人物所具有的愛國情懷去感染、熏陶學生的心靈,是語文教學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一條捷徑。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普遍的社會意義去感染人、啟發人、鼓舞人。小學語文課所獨有的審美教育作用,使它在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贊美為中華之崛起而嘔心瀝血的英雄人物,我們應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像導游一樣讓學生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心靈,激發他們彈奏出一曲曲熱愛祖國的頌歌。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語文寫作中
生活即作文,作文來源于生活。教師應注重平時在學生面前快樂生活,全身心地同學生一起尋找生活的滋味,不論酸甜苦辣,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最好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品嘗生活,熱愛生活,讓學生大膽寫。豐富多彩的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教師應善于將學生引向更加廣闊的空間,引導學生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將這種真實的生活寫到自己的作文中,強調寫作中真情實感的流露。贊揚和歌頌平凡的人,表達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同時敢于抨擊那些假丑惡,弘揚正氣,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語文實踐活動中
在小學教育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實踐的養成不可或缺。社會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形式,是小學生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重在實踐,貴在養成。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晨會、廣播、宣傳窗、手抄報等宣傳陣地作用,倡導學生從身邊事、日常事、小事做起,從學會做人開始,利用各種渠道、各種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體育衛生習慣等方面進行訓練和教育。在實踐活動中,伴之以守則、名言、警句懸掛導向,讓學生的良好行為規范在實踐中錘煉,在活動中養成。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語文老師要捕捉這樣的資源,抓住教育實踐活動的機遇,不斷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還可精心設計,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主題要體現核心價值;活動內容要體現實踐性、綜合性和系列化,有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多方面的素質,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形式要寓教于樂,喜聞樂見。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為認識、研究和傳播漢語及漢文化的一門學科,終極目的是讓國人認知漢字,了解和掌握漢語知識,探索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而促使公民自覺做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的之所在。
參考文獻:
林婧影.語文教學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舉隅[J].福建教育:小學版,2011(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