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
摘 要:中國古代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女子教育的,女子被束縛在家中,接受著“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附屬品式的教育。最早在中國興辦女學的是西方傳教士,但這是為了方便在中國傳教。維新派、革命派曾創辦女子教育。新文化運動時女子權利進一步擴大,也沒有使男女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現代女性在工作、生活中還存在著種種不平等,為此,應該采取措施,從思想上、教育上以及法律法規上維護女子受教育的權利。
關鍵詞:女子教育;目的性;不平等;措施
一、封建社會女子教育
中國在古代社會是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女性教育的,女性一直作為男性的附屬品而存在。當然我們要看到,女子淪落到社會最底層還是明清時期,在隋唐時期,女子相對開放。可即使這樣,仍然有人作“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的嘆息。可以說,自《論語》“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起,孔子將女子與小人并列,注定了女子在封建社會長期處于教育的邊緣化。
中國古代的婦女,接受的教育大部分來自家庭,而貧苦人家的女子更是連這種家庭教育的機會都沒有。然而,隨著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辦女子學校,情況逐漸好轉。
二、女子教會學校
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傳教士就進入中國,鴉片戰爭后更甚。1844年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進社”的阿爾德賽女士在寧波設立了一所學校,這是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開始。至1860年,在上海等地共創辦了12所女子教會學校。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一些教會組織掀起了興辦女子教會學校的高潮。據統計:1878-1879年僅在江南一帶就有教會女學213所,學生2791人。
早期教會學校曾經面臨招生困難。中國女子受儒家理學思想影響,難以邁出家門。加之列強用槍炮打開中國大門,給中國人民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教會學校免學費,還發給學生一些補貼,“盡管如此,學生仍寥寥無幾,有限的幾個學生幾乎全部來自社會底層”。
盡管早期教會的教育客觀上對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教會學校的創辦帶有鮮明的基督教色彩,我們仍不可抹殺教會學校開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的作用。
三、維新派女子教育
早期維新派人士開始關注到西方女學的發達。王滔于1867-1869年游歷英法等國時注意到英法等國家的人“女子與男子同,幼而習誦,凡書畫、歷算、象緯、輿圖、山經、海志、靡不切究窮研,得其精理”。早期維新派為我國重視女子教育起到了引領作用。嚴復將《天演論》引入中國后,中國知識分子受生物進化論的影響,逐步認為女子教育關系到整個民族的教育。
維新派興辦女子學校的內驅動力是拯救民族危亡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女子的目的也重在培養出合格的母親,盡管也強調了男女平權,但這與西方“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已經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只是在民族危亡這一特殊時期,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的產物,是中國人女權意識覺醒的一個前奏。
四、革命派女子教育
維新變法失敗,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孫中山在《關于青年及婦女者》一文中談到女子教育時說:“女子師范尤為重要……教育既興,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權。女界平權,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國”。
革命派還在法律上為男女平權作了保證,如“ 壬子· 癸丑學制”,它廢除了教育上的兩性差別和清代貴胄學堂。可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將男女平權作為實現其民生這一政治目的的手段,在提出男女平權興辦女學這一問題上沒有堅持到底。袁世凱上臺后,掀起了“反孔復禮”熱潮,使女子辦學受到了嚴重的挫折,但“女子辦學”“男女平權”的浪潮還在繼續著。
五、新文化時期女子教育
新文化運動中,大量的學者把西方的女權主義帶到中國,促進了中國女子的解放運動。他們認為婦女與男子都是獨立的人,在教育上也應該一樣。新文化人士還倡導實行男女同學的制度,在他們創辦的學校中,新文化人士在內容上與西方接軌,在教育方法上也采用了西式教育,女子不再學習《女誡》《烈女傳》等封建女子教材,而是與男子學習相同的內容。
新文化運動時期,在教育上男女平權取得的成績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新文化人士向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在對待女子教育的問題上,否定中國傳統的賢妻良母教育,這是片面的。盡管新文化人士積極倡導男女平權,但他們完全是按照男性的標準來審視女性,認為做與男子一樣的事就是男女平權,沒有從女性自身的特點來考慮。
六、現代女子面對的不平等問題
當今社會隨著學歷的升高,就讀的男生的比例會逐漸大于女子。當今社會在簽訂用人合同時,有些用人單位明確表明只招男生(并不是女生做不了的工作),還有在簽訂用人合同時規定女生多少年不許結婚,多少年不許生小孩,這些都是社會上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我認為男女平權不意味著在行業中性別比例接近1∶1,而是在兩者才能相似的情況下擁有同樣參與的機會。
七、針對女子不平等問題的幾點看法
要解決這種現狀,首先就是改變人們的思想。轉變“男主外女主內”這種思想,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女性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
其次要在立法上對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加以保護。盡管我國已設有很多法律來保護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可在法律的貫徹和實施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最后,加大對女子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且對女性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對下崗女職工進行專業的技術性指導。
中國婦女解放走過了一個世紀,是伴隨著列強的槍炮而來,伴隨著民族解放而來,也是伴隨著西學東漸而來。爭取女子真正走出家門,接受來自外界的教育,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希望有朝一日這一愿望可以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7-78.
[2]湯清.中國基督教百年史[M].香港道聲出版社,1987:557.
[3]劉秀生,楊玉青.中國清代教育史[M].人民出版社,1995:197.
[4]王韜.漫游隨錄[M].《走向 世界叢書》一輯.岳麓書社,1985.
[5]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人民出版社,198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