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 要:分析了小學生撒謊、離家出走、課堂挑釁、遲到現象背后的心理需求,提倡教師關注學生這些犯錯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并關愛學生,采取積極的方式進行教育,用愛心托起希望,用耐心、細心、包容心去幫助學生,為學生成長開墾出一片沃土。
關鍵詞:學生犯錯;心理需求;撒謊;離家出走;課堂挑釁
在校園里可能我們教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有同學打小報告說×××沒寫作業、×××又遲到了,或者有別的老師或領導提溜著你的學生來找你,說他在樓道里瘋跑,或者破壞學校財產了。我們教師聽完后一定會火冒三丈,有可能還會想:又不聽話,說了一百遍不讓你亂跑還跑。接著免不了對學生一頓連珠炮似的批評教育。其實事后靜心想想,我們到底在為什么生氣,是為了學生不受自己的控制?還是覺得學生給自己丟人了?還是……
下面我談幾種常見的現象,希望能拋磚引玉,在教師以后遇到學生犯錯時,能想到冷靜面對,看到學生行為背后的真相,盡量少生氣,避免用消極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一、撒謊現象
撒謊現象比較常見,有學生明明沒寫作業,卻說自己忘帶了,你問他作業寫了嗎?他說寫了。然而當我們老師費盡心思從書包里找出空本子的一剎那,暴風雨就來了,我們可能還會想到:敢騙我,根本就是目中無人,還會騙人了!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的簡單,他們撒謊只是出于他們對安全的需要,只是想逃避因為自己懶惰所造成的沒有完成作業這一現實帶來的懲罰。所以當我遇見這一現象我會跟學生說,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中午能帶來給我就算你忘帶了,如果中午帶不來,就課間補,今日事今日畢,放學之前我必須見到作業。我們班有一位專門幫我記賬的學生,就是記誰今天忘帶作業或抽查課文沒背過的,所以即使我忙或忘了也有人幫我記著要賬。
二、離家出走現象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從三年級開始就有離家出走現象,但是不管他周末去同學家還是露宿街頭,周一他都會來上學,我覺得學校對他而言還有那么一絲絲吸引力。這孩子父母離異,撫養權歸父親,父親常常把他一個人丟在家里,有時讓他奶奶幫忙照顧,可他比較叛逆,奶奶平時叨叨他又不愛聽,就離家出走了。我覺得這個孩子是在表達愛的需求,他希望被別人關注,其實在潛意識里他是希望被別人找到的。咱們小時候都玩過躲貓貓的游戲,每次被別人找到都特別興奮,我家姑娘現在就沉迷于這種在咱們看來很弱智的游戲當中,每次被我找到都是大聲尖叫,又蹦又跳。我覺得我們班的這位學生也在享受這種被別人找到的快感,所以我就和家長溝通,希望家長能多點時間陪孩子,少打麻將。我也在班上給他安排了站在講臺上帶大家經典誦讀的工作,希望他可以受到大家的關注。
三、課堂挑釁現象
有時我們教師正在上課,學生正在專心聽講,教室里會傳來一些不和諧的“私密交談”聲,老師若批評了他們,馬上露出不服單挑的表情,表現為公然對抗。這樣的現象在現在的高年級課堂上屢見不鮮。這就不得不引發我們教師更多思考,是我們的教學出了問題還是我們應該關注到學生的需求。小學高年級學生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發展,開始對老師進行心理排位,認為自己喜歡的老師或重要科目的老師分量更重,其余分量比較輕的教師則會無視他們的存在。另一方面,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越想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未知的領域,所以對老師的要求就更高了。若老師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會降低老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影響老師的威信。所以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僅要從學生身上找原因,還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遲到現象
上課鈴響后,時常有一個個小身影在教室門前晃悠,這種遲到現象也比較頻繁。有些學生是經常遲到的,有些學生是偶爾遲到的。偶爾遲到的學生心里是很內疚的,他們遲到通常不是習慣問題,可能是因為偶發事件導致遲到,如身體不舒服或堵車等,只要我們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說話,給予理解或關心,一般來說學生能夠理解,也能對老師心懷感激。對經常遲到的學生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其一可能是因為生活比較懶散,生活經常不規律造成。這就要和家長多溝通,在家長的配合下讓學生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例如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二是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成績也不好,已經有厭學傾向。這些孩子就需要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多提問他,多幫助他,當他有進步的時候鼓勵他,讓他們獲得自信,重拾學習的希望。
錯誤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學生就要更多關注學生的錯誤,用發展的眼光遠遠注視,以寬容之心默默接納,走進他們的心靈,在學生的心靈里留下愉悅的情感,讓他們獲得積極向上的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高富英,董富燕.“錯誤”是朵美麗的花[J].山東教育,2011(10).
[2]莊德勇.把“學生犯錯誤”當成教育資源[J].江蘇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