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
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教師高尚的行為,教師有了愛,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之耳濡目染,心靈受到感化。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搖籃,“它是知識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體質的培養地,是心靈的歸宿地”。班主任工作是偉大的,因為他把學生的心靈作為自己雕塑的對象,因為他是引領學生走向成功、走向幸福的人。
一、培養自尊,發揚優點,揚長避短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總是為自己的缺點而自卑,那么缺點就永遠與你同在,甚至隨時欺負你。課堂上,對每個學生的缺點我總是不予計較,只表揚和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閃光點。例如,學生楊××上課從不舉手發言。一次,我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他想舉手,但猶豫著又把手放下了。我看到這種情形,便抓住契機對他說:“楊××,你一定會回答這個問題,是嗎?”當他怯生生地回答之后,我便馬上表揚說:“老師感到非常高興,今天,你上課能認真聽講了,而且能想到舉手發言了,當老師請你回答時,你沒有拒絕,并且回答得也不錯,老師為你的進步感到高興,下次繼續努力吧!首先,我請全班同學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并為你的學習小組加分!”楊××聽了我的贊揚和掌聲后,本來就不大的雙眼瞇成了一條線,并面帶微笑地環顧了一下班里的同學。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像楊××這類學生雖然有許多缺點,但也會蘊藏著許多不引人注目的優勢,也存在著閃光點。很多偉人,比如荷馬、貝多芬,他們都有缺陷,但是卻沒有因此而自卑,反而看到自己的長處并立志取得成就,而且經過不斷努力,他們也確實成功了。
二、情感陶冶,親切交往,感化心靈
作為一名班主任導師,在日常工作中,要熱愛每一個學生,應放平心態,始終用一顆平常心,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并和他們交往,努力在師生中營造一種“家庭”的氛圍,努力把“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引入班級管理中來,我會用一種家庭成員之間交流的口吻和學生談話;會親切地叫他們小名;會在課余和學生聊一些家庭中的事情;會和他們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會用他們的語言“哇噻”“耶”等去稱贊他們,與他們交流,會在生活上對他們“噓寒問暖”,會在學習上,不只滿足于教學任務,而是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注意讓學生的表現欲得以充分顯露。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卻在我和學生之間架起了座座溝通情感的橋梁,真正體會到導師是為他們好。班里有個男孩姓趙,整天吹著口哨,留著一撮長劉海,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正當我手足無措時,四月份的家長座談會讓我看到了希望。開座談會時,我設計了一張家長簽到表,家長的簽字是劉某某,我一下子意識到這不是他的家長。事后,我找到了他問原因。他卻毫不在乎地說:“誰來不一樣,我才懶得跟他們說。”“你是他們的孩子,為什么不告訴他們呢?”我試探著問道。沒想到這一問竟使他的情緒十分激動,大聲地說:“老師,您別問了,行嗎?我才不希望有這樣的父母呢?”聽到孩子的回答我詫異了,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與他溝通。后來,我做了深入調查,原來,他家姐弟六個,母親經營一間洗浴中心,父親忙著殺豬趕集,根本沒有時間照顧他們,反而因為生意不順心經常拿孩子出氣。只要孩子一犯錯,無論是大錯還是小錯,總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于是,趙×便將對父母的不滿轉到了同學身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找到了趙×的父母,要求他們尊重、關心孩子,不拿孩子當出氣筒。而我也刻意地多給他一些關心,有事沒事地摸摸他的頭,拉拉他的小手。一段時間后,趙×的報復行為明顯減少。
三、感恩教育,實踐活動,雙軌并行
從和孩子的談話中了解到許多孩子認為讓自己過上舒適的生活是父母的責任,是天經地義的。針對這些,我就引導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時的呵護,自己失敗時的鼓勵無不體現父母的愛;父母飽經風霜的臉,日漸增多的白發,漸變粗糙的雙手,不再挺拔的身軀無不是對子女付出的見證。讓學生觀察這些,其目的之一:孩子們在校期間磕磕碰碰、感冒發燒時常有之,配備“愛心藥箱”可以應急;其二,培養孩子們團結互助、奉獻愛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同時,我還抓住“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五一勞動節”“全國助殘日”等這些節日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以“我為媽媽捶捶背”“我為爸爸擦擦鞋”“我為父母盛碗飯”等活動開展親情體驗,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恩深似海;以“情系留守兒童”“心系災區”等活動教育學生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質和邏輯來說,就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請你任何時候不要忘記:你面對的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參考文獻:
周明泉.師愛: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梁[J].儷人:教師,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