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國



摘要:基于計劃行為理論(TPB),設計了一個兩階段的問卷調查方案,針對高校創業教育計劃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創業教育計劃對學生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有顯著影響,但并未對其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產生明顯影響。該研究結果表明,計劃行為理論(TPB)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明有效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創業教育計劃對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創業教育應該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感知行為控制的培養。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TPB), designs a two-stage questionnaire scheme to assesses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202 students following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t three universities in Xi'an. Result indicat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ubjective norms. However, no support was found for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on attitudes towar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tent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TPB could be considered to provide a concise and useful framework to analyze how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might influ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關鍵詞:創業教育;創業意愿;計劃行為理論;學生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college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7-0176-04
0 引言
創業已成為全球范圍內一個重要的經濟與社會話題,同時在學術界也是一個受到普遍重視的研究課題。創業的重要意義——促進經濟增長、引領創新、增加就業——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認可(Shane&Venkataraman,2000)。大部分的實證研究結果證實個體的創業能力和意愿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加以影響,即教育可以用來培育和促進創業(Gatewood,2002;Mitra&Matlay,2004;Kuratko,2005;Harris&
Gibson,2008)。上述研究結果為政府、高校開展創業教育計劃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Finkle&Deeds,2001;Kurakto,2005;Matlay,2005)。
與其他國家開始重視創業活動同步,我國也高度重視創業及與創業相關的活動,尤其是高校層面。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從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要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近年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加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使得高校創業教育的迫切性增強,也使確定創業教育是否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意愿的研究愈發重要,這對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1 文獻回顧與假設提出
在社會科學文獻中,意愿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預測個體計劃行為的指示器,尤其是當某種行為較為罕見、很難觀察或存在無法預測的時滯時。創業即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一類典型個體計劃行為。大量文獻證實創業意愿在個體實施創業行為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Linan&Chen,2009)。因此,在過去幾十年中,創業意愿相關的研究成為創業研究領域的關注焦點,在諸多研究中,計劃行為理論(TPB)模型受到廣泛關注,計劃行為理論在預測創業意愿方面的適用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創業研究領域的廣泛證實(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Engle,2010)。該理論認為體意愿支配個體行為,而個體意愿又主要由以下三個關鍵性因素決定:I態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指個人對行為所抱有的積極或消極評價,亦指由個人對此特定行為的評價經過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態度;II主觀規范(subject norms),指影響個體決策的外界因素,包括個人感知到的來自家人、朋友、老師、同事等重要參照個人或群體對行為的期望;III感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即個體感知到的執行某種行為的控制能力。該理論預測積極的創業態度和主觀規范,結合高感知的行為控制,則個體實施特定行為的意愿也愈強烈。
國內外許多有關創業研究的文獻已廣泛應用計劃行為理論來研究大學生的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對其創業意愿的影響(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Kennedy,2010;李永強,2008)。這些研究進一步證實了Ajzen(1991)的研究結論,也即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對創業意愿非常重要,但它們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等)并不一樣,同時這三個因素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大小亦不相同。根據上述論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創業態度、與創業有關的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與大學生的創業意愿顯著正相關。
為了評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本文的研究沿襲Fayolle(2006)和Souitaris(2007)的研究方法將創業教育活動作為一個外生變量納入計劃行為理論模型中來探討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影響。
創業教育通常被認為是促進創新的一種重要策略,雖然它的重要性已被大量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所肯定,然而學術界目前對創業教育與創業意愿之間更深層的了解和探究并不全面,兩者之間的關系仍然不明確,某種意義上,創業教育活動對受教育個體所產生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創業教育與態度--意愿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兩個假設:
假設2:與接受創業教育之前相比,接受創業教育后大學生將有更積極的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和更高的感知行為控制,同時,他們的創業意愿也比受教育前更加強烈。
假設3:接受創業教育后,對于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有明顯改善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創業意愿同樣也有明顯提高。
2 研究方法
2.1 方案設計與樣本
為了分析接受創業教育前后大學生創業意愿所發生的變化,本文設計了一個兩階段的研究方案來實現上述目標。也即隨機選取一組具有代表性的、打算接受一定期限、一定創業課程教育的大學生,然后針對選取的大學生分別在學期初(T1)和學期末(T2)進行兩次問卷調查,最后利用統計方法來量化分析大學生接受創業教育前后創業意愿所發生的變化。
雖然國內很多高校都已開設了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但因各高校重視程度、師資力量以及學生參與積極性存在的差異,使得很多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在教授的范圍、開設的時間、課目的設置存在很大不同,考慮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界定所調研的高校應符合以下特征:創業教育課程的教授應該面向全校所有專業的學生,課程的時間應該是以學期來衡量,科目的設置應當包括創業學和管理學的核心課程:如創業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商業計劃書撰寫、經濟法、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案例教學等。從上述條件出發,經過仔細全面的考察,本研究選取西安地區符合上述特征的三所高校作為此次調查問卷的目標高校,一所985綜合類高校、一所211理工科高校、一所省屬二本綜合類高校,問卷調查的時間分別為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初(T1)和學期末(T2)。每所高校分別發放100份問卷,共計300份。學期初回收問卷272份,學期末回收問卷231份,經統計,共計有202位大學生同時參與了兩次的問卷調查,占全部調查對象的比重為67.33%,此202份問卷也是本研究最終獲取的有效樣本。表1為樣本分布情況的描述,在樣本分布上,由于三所高校實際上總體偏工科,男性比例一般均多于女性,工科專業的學生占樣本量的近50%,而高校學生年齡基本分布在19-23歲之間,因此我們認為本次調查樣本在人口統計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
2.2 測量題項
本研究中所有變量均采取7分制Likert量表進行測量(1為非常不同意,7為非常同意)。變量包括:創業態度、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以及創業意愿。以上四個變量的測量題項均來自于對有關計劃行為理論(TPB)及創業意愿相關文獻的研讀與選擇,相關測量題項及其出處如表2所示,表2中同時也顯示了四個變量在兩個階段的因子載荷和信度。
3 實證分析與結果
本文采用EXCEL2010進行受訪者基本特征分析,運用SPSS18.0軟件對調查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回歸和相關性分析。本研究對每一個變量在兩個階段的測量題項分別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并進行正交旋轉,各題項在相應變量上的因子載荷如表2所示,大多數題項在相應變量上的載荷均大于0.7,僅有少數變量載荷小于0.7,說明各變量的結構效度良好。此外,四個變量的信度如表2所示,所有變量信度均位于0.8左右。Alpha系數反映數據的內部一致性,而因子載荷反映了各變量的內部結構,各變量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是較為理想的,可以用來測量相應概念。由此獲得各變量及其觀測指標。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來驗證大學生創業意愿與創業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之間的關系(假設1),結果如表3所示,實證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前(T1)后(T2),其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及感知行為控制均對創業意愿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因此假設1得到驗證,同時也可看出,感知行為控制對創業意愿的作用最大。此結果也證實了計劃行為理論(TPB)的正確性(T1時刻:R2=0.810,p<0.01;T2時刻:R2=0.868,p<0.05)。
為了評估創業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的影響(假設2),本文對兩階段的變量進行了配對t檢驗,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實證結果顯示接受創業教育前后大學生的感知行為控制和主觀規范有顯著的積極性的改善,假設2得到部分驗證。結果也顯示雖然接受創業教育后,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和創業態度有所提高(相關變量T1-T2的均值為負),但其顯著性檢驗并未通過。
本文采用相關性分析來驗證假設3,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與本文的假設一致,接受創業教育后,對于創業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有明顯改善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創業意愿同樣也有明顯提高。因此,假設3得到驗證。
4 討論與結論
本文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相關學者先前的發現,也即創業意愿與創業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之間存在顯著的關系,應用計劃行為理論(TPB)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預測和理解創業行為。同時,研究結論也進一步證實了創業教育活動主要會對感知行為控制(Peterman & Kennedy,2003)和主觀規范的產生影響(Souitaris,2007),與我們的期待相反,創業教育活動對大學生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并沒有明顯作用,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大學生在接受創業教育之前就持較積極的創業態度和強烈的創業意愿(通常積極參加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學習的大學生基本上就屬于對創業教育課程感興趣或有志于畢業后創業的一個群體),因此,對其而言,改變自己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的空間并不大。
由上述研究結論出發,本文的研究結論為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帶來如下幾點啟示和建議:①計劃行為理論(TPB)能夠幫助政府和高校來評估創業教育計劃的實施效果以更好的完善現有創業教育政策和更好的實施現有創業教育計劃;②高校創業教育計劃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提升作用是確定的,各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創業教育計劃以促進國內大學生創業活動的繁榮發展,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應關注全面性,授課的方式應多樣化,授課期間應當具有延續性;③一方面,感知行為控制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大,另一方面,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感知行為控制力有顯著提升作用,這意味著高校創業教育應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感知行為控制力的培養,如引進沙盤模擬、創業大賽等進行創業教育培訓來樹立學生的成就感,體會成功的經驗,也可以通過塑造和宣傳“典型形象”來刺激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等。
5 意義和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結果為制定、實施和評價創業教育項目來提高在校大學生創業意愿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觀察和啟示。也即高校完善的創業教育計劃可以非常有效的對大學生與創業有關的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產生正面的影響,各個高??梢酝ㄟ^創業教育計劃來培養和形成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及與此相關的主觀規范。
但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若干不足,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首先,本研究中并沒有控制變量,因此,無法確定創業教育計劃對學生創業意愿更準確的影響,雖然我們可以認為接受創業教育前后的顯著差異是參加創業教育計劃的結果(因為各個高校的創業教育內容都是不同的,如課程的設置不一樣),但通過添加控制變量也許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發現;其次,本文的研究僅僅依賴抽樣個體的自我報告,未來更深的研究應該包含除自我報告以外的其他變量來評價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最后,未來的研究應該關注意愿和行為之間的關系,這兩者關系的研究文獻相比創業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與創業意愿之間關系的研究情況而言比較少。因此,從創業態度到創業意愿再到創業行為這樣的縱向的研究在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如可以關注創業態度和創業意愿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以及創業意愿變化隨后對創業行為的影響。
參考文獻:
[1]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217-226.
[2]Gatewood E K.et al.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n task effort, performance, and expectanc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7(2):187-206.
[3]Mitra J, Matlay H. Entrepreneuri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ssons from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J].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2004,8(1):53-69.
[4]Kuratko D F.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29(5):577-598.
[5]Harris M L, Gibson S G. Exami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of US business students[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8, 50(7):568-581.
[6]Lián F, Chen Y.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33(3): 593-602.
[7]Kolvereid L. Organizational employment versus self-employment: reasons for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1996, 20(3): 23-31.
[8]Krueger N. The impact of 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 on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1993, 18(1,): 5 -21.
[9]Autio E, Keeley R H, Klofsten M, Parker G. and Hay M.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dents in Scandinavia and in the USA[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2 (2): 145-60.
[10]Engle R L, Dimitriadi N, Gavidia J V, Schlaegel C, Delanoe S, Alvarado I,He X, Buame S, Wolff B.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welve-country evaluation of Ajzen's model of planned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and Research. 2010, 16(1):36 -58.
[11]李永強,白璇,毛雨,曾崢. 基于TPB模型的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8,5: 122-128.
[12]Ajzen I.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 1991, 50: 179-211.
[13]Fayolle A, Gailly B, Lassas-Clerc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6, 30 (9): 701-20.
[14]Souitaris V, Zerbinati S, Al-Laham A. Do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rais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effect of learning, inspiration and resourc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22 (4): 566-591.
[15]Peterman N E, Kennedy J. Enterprise education: Influenc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003, 28 (2): 12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