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現如今,打開電視,播放的大多是從韓國引進的綜藝娛樂節目,從2013年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到去年的《奔跑吧!兄弟》、《花樣姐姐》、《爸爸回來了》等。近兩年可謂是韓國綜藝中國版的全盛時代。同時,這種電視節目的引進也是我國電視媒介傳播理念的創新,所以電視工作者結合國人的欣賞習慣與心理,創作了獨特的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形態。
關鍵詞:真人秀節目 節目改革 節目引進 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95-01
韓國的電視節目制作流程與技術對中國的電視傳媒業來說是相對完善和先進的,其電視節目形態是經過多年的市場實戰篩選而來的,中國的電視傳媒業在完成自身的市場化的過程中,直接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的電視節目形態,結合中國的電視市場大環境為自己所用,是一種很好的戰略。近年來央視、各省電視臺的一些優秀節目之所以成功,關鍵是抓住了先進的節目形態這一要領。
一、韓版電視節目的引進在我國的發展
1.節目模式的引進
對于中國來說,電視傳媒業市場的不完善,為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更加繁榮電視節目市場,所以加大力度引進國外的優秀電視節目,目前我國本土引進的韓國電視節目有以下幾種。
從我國引進韓國節目一覽表可以看出,這幾年引進外來節目很火,包括綜藝節目,真人秀節目,婚戀節目。而引進韓國節目主要集中在浙江衛視,東方衛視,湖南衛視。這幾年火熱熒屏,搶占電視節目的市場恰巧也是這幾大衛視臺。
2.節目模式的創新
以《爸爸去哪兒》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為例,在韓國版的《爸爸去哪》中,是沒有主持人的,PD(PD是Produce-Director的首字母縮寫)當游戲規則的解說,或者是其中的一位爸爸來做游戲規則的解說。而在中國,節目中出現了主持人“村長”李銳,在筆者看來,這位“村長”的出現與中國國產的大型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有很大的關系,“村長”既能調動起電視屏幕前小觀眾的興趣,更能調動起節目中小嘉賓的興趣,使節目流程更加順暢,更容易讓觀眾理解。主持人李銳的親和力使節目具有更大的感染力。這也是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的一大創新。
3.節目模式的改革
韓國版的《爸爸去哪兒》收視很高,而中國版的《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來說,與韓版的節目類型基本一致,收視率挺不錯,而節目組在第二季中作了改動,觀眾也很清楚的看出來,節目中穿插各種游戲,以“人”為主的重要節目元素所忽略了,其次是嘉賓與主持人配合的不默契,雖然增加了笑點,可是會出現冷場。總而言之,對于引進的外來優秀節目模式,電視工作者應該對其進行改革,對節目進行成功的改革,需要工作人員進行多方面調查研究,找出適合中國觀眾的節目模式,適合中國的文化習俗的游戲規則,這樣才能使引進的外來節目在中國的電視市場中大放光彩。
4.對“真人秀”節目的文化批評
“真人秀”節目雖然贏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在商業上大獲全勝,可在知識文化界卻引起了廣泛的批評與爭論。對“真人秀”節目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窺探、殘酷的競爭、性與色性以及博彩。“真人秀”節目給觀眾提供的最大的快感就是窺探到了明星們的生活,滿足了他們一直以來對明星的好奇心和窺探的欲望,很可能在讓觀眾養成窺探他人隱私的社會不良風氣。而對于殘酷的競爭,主要是將人性的陰暗面展示在觀眾面前,節目中很多游戲的設置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在惡劣的環境中,嘉賓要完成挑戰,必須用些不光明的手段,譬如欺騙。在中國的社會意識中,電視媒體要發揮正能量,對國民產生積極影響,引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節目中的這些反映陰暗面的元素要加以制止。目前盡管性與色情在中國“真人秀”節目中表現不多,但不得不為以后的“真人秀”節目擔憂。在外國很多優秀的“真人秀”節目中,性與色情成為了節目的重要構成元素,深深植根與節目的最基本游戲規則和人們的觀看快感中。因此與這一游戲元素要防范。博彩,是指巨額獎金度參賽者的刺激,為了達到目標贏取勝利,參賽者不擇手段,刺激與誘惑成了這類“真人秀”節目最大的動力客體。中國的“真人秀”節目中,目前為止以上所說幾點都還沒赤裸裸的表現出來,這并不是說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欲望,而是得益于中國的“真人秀”運營模式和管理體制還不算完善。
二、對電視節目引進的跨文化思考
在電視節目引進的過程中,文化的沖突與交融必須重視。就目前的電視節目市場來說,從韓國的節目在中國電視市場火爆登陸,可以明顯的看出,中國的電視觀眾更希望看到一些趣味較強的節目。所以在引進“真人秀”節目時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對策,以確保我們的電視文化產品能夠做到兩高—高品質和高質量。
總之,中國在引進“真人秀”節目時,充分考慮差異,從大局出發,不要只顧高的收視率,高收視率的背后是對本土文化的削弱。在衡量受眾市場的時候,整個電視市場的大小固然重要,然而對于具體的電視媒體來說,更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目標受眾市場的大小。我們要隨時關注著時事發生的動態,認清電視節目市場未來的發展變化,引進好的電視節目,認真加以改造,使之符合國人的欣賞習慣,做出特色和品牌,占領市場電視工作者做出的節目要適應中國國慶和中國觀眾的觀賞習慣,既能夠滿足大眾對文化娛樂的需要,提高電視節目的競爭實力,同時又能夠將這種節目對倫理底線、社會規范的沖擊減少到最低限度,將娛樂性和公共性相結合,樹立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品牌形象,立足國內市場,最終走向世界大舞臺。
參考文獻
[1]羅明《電視媒介的市場對策—中國電視經濟節目運營》,2003.12
[2]王彩萍、錢淑芳《電視變形記—外國經典節目的中國化改造》2008.4
[3]郎勁松《韓國傳媒體制創新》2006
[4]全國廣播影視十佳學術期刊《聲屏世界》2015.1
作者簡介:張慧竹(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電影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