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 要: 《甄嬛傳》是根據流瀲紫的網絡小說《后宮甄嬛傳》改編,由鄭曉龍導演,孫儷,陳建斌等主演的后宮爭斗清裝劇。故事講述了甄嬛十八歲進宮和后宮“姐妹們”來來往往,用盡計謀,明爭暗算,競相比壞斗狠,但是最終一個個都難逃曲終人離散的悲慘命運。
關鍵詞:《甄嬛傳》語言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94-01
這部76集的電視劇引發了收視狂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戲劇語言的美。語言,既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又是人類交際的產物。語言在影視劇劇作品中主要表現為人物的臺詞以及各種器物建筑的命名等。此劇的語言具有哲理性、含蓄性、文雅性等特點,成為觀眾競相學習、模仿、運用的焦點。
一、哲理內蘊美
語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現與承擔,思想是語言的靈魂與內核,好的語言一定是能夠承擔更多精神內涵,寓意深蘊的鮮活語言。《甄嬛傳》中這種具有啟人深思的哲理性語言頗多。它的理性思考有的活用了前人的創造,有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原創性感悟,在生動的外在形象中,融入強烈的情感,然后發心靈之聲。下面精選幾句為例。
例1、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甄嬛
例2、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甄嬛
例3、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是你的氣度,能不能讓你容下是我的本事?人是活給自己看的,不是他人的一句話就能左右自己,讓自己活出瀟灑自我——甄嬛
例4、向來這女人的溫柔是撫平男人傷痛的一劑良藥啊。——皇后
例5、給太后的東西,要送就送最好的,否則還不如不送。——華妃
例6、放不下榮華富貴的人,就永遠成不了大氣候。——槿汐
例7、姐妹間的情誼再深,不留意也會生出芥蒂。——安陵容
例1闡明了得失的道理,如果一個人急功近利,往往不能得償所愿,而無心插柳者有時卻會柳成蔭。例2告誡了妄想靠美色上位的人,青春不能永駐,當你沒有了美貌,原本靠美貌的得來的東西自然就不在了。例3包含了三層意思。求人時的心態擺正了;能給自己撐腰的始終是自己的本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例4直視了人的內心脆弱 例5 簡直就是討好領導的經驗。例6 指涉舍得的道理。舍不得眼前的富貴繁華,不能臥薪嘗膽,自然不會成功。例7講述了為人處事,要注重細節,否則傷害了別人自己確不知道,到頭來朋友可能變成了敵人。
二、婉曲含蓄美
含蓄美是言語交際的極致,是言語表達藝術圓融精當的重要表現。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詩說》認為:“語貴含蓄……篇中無長句,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明白簡練的語言,可以直截了當的表情達意,但是有時囿于身份、地位、環境,有些話確實不能直言。逆耳之言即使是真言,有的時候也確實讓人難以接受,采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閃爍的言辭,卻可以消解表面的對立與矛盾,維持表面的和氣,有時候點到為止的交談藝術可以令有心的聽話當事人反省。婉曲的言辭比直接的訴說更容易打動人心,而不至于傷害別人的感情。
例1、太后:華妃能干,漂亮,你寵了她這么多年了,選個新人進來也好,平分春色總勝于一枝獨秀。
這里“一枝獨秀”是說華妃專寵。春色,指皇帝的恩寵。平分,是太后想通過選秀的方式,為皇帝再選幾個意中人,來分散皇帝對華妃的寵溺,從而讓華妃不能一人做大后宮,權力受到制衡。司空圖在《詩品》中論“含蓄”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而傳神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極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詠想象而得之。從而拓寬了語言的意境并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余地。
例2、皇后:其實這后宮里頭啊,從來就只有一棵樹,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罷了。只要你看得清哪棵是樹、哪朵是花就好了。
“亂花漸欲迷人眼”靈活套用了白居易的詩句。樹,運用了暗喻的方式,說自己作為皇后,就是一顆參天挺立的大樹,其他的嬪妃再美,再得意,充其量也只是曇花一現。在宮中想找靠山,就應該仰仗皇后,大樹底下好乘涼。看似簡單的對話卻是包藏玄機,一旦品出“象外之象”、“韻外之韻”、“味外之旨”,就會驚嘆于作者語言的功夫實在是功力深厚。
例3、皇后:皇上,老祖宗的規矩食不過三,這道鴨子湯雖然好,可已經是第三碗了,若再動筷,恐怕這菜十天半個月也上不了桌了。
皇帝:幸虧皇后提醒。
皇后:不偏愛,懂節制,方得長久。
這段對話是皇后的諷諫,言簡義豐,張力十足。在中國古代講究諷的藝術。所謂的諷并不是現代漢語中的諷刺,而是用委婉的言辭勸告。至于委婉的方式那自然是靈活多樣。這里皇后就喝湯的生活細節,勸告皇帝,面對宮中的眾多妃嬪,應當雨露均沾,不能專寵,也不能冷落了誰,又不可縱欲無度,傷了圣體。
例4、華妃:說起薛丁山征西,倒不得不提這樊梨花了。你說這樊梨花,千方百計地討夫君喜歡,可是她夫君只真心喜歡別人,休了樊梨花三次,本宮若是樊梨花,寧可下堂求去,總比眼睜睜看著夫君人在心不在的強。
皇后:做得正妻就要有容人的雅量,夫君再寵愛妾室也好,正妻就是正妻,即便是薛丁山休了樊梨花三次,還不是要三請樊梨花嗎?
華妃:“到底是那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涼將門的嫡出女兒,若是換做庶出女兒,再沒有這移山倒海的本事,那可真是死路一條了。您說是不是啊,娘娘?”
皇后是庶出,華妃想以出身給皇后點顏色,炫示自己得寵。盡管華妃的確揭開了皇后的傷疤,但是皇后自恃后位的無人能及,自然不能甘拜下風,所以兩人唇槍舌劍,眼神中全是刀光劍影。這種富有潛臺詞的含蓄的語言表達方式,使觀眾在觀看電視劇時體味到人物話語內隱的豐富意蘊,從而也獲得精神的愉悅。
三、文雅節奏美
《甄嬛傳》的臺詞采用擬古言詞,文白相生,典雅質樸,精美獨到。對話婉轉千回、不急不緩、不驚不乍給人帶來古典美的愉悅感。
例1、皇上:心慈則貌美,純元縱然年華老去,也一定會勝過你萬千。
皇后:這對玉鐲還是臣妾入府的時候,皇上親自為臣妾帶上的。愿如此環,朝夕相見。
例2、允禮:那么我說,終身所約,永結為好。
甄嬛:琴瑟再御,歲月靜好。
語言節奏頓挫、文采飛揚,古詩詞運用從容大方、得體自然。這種極致的話語表達,這種強烈的現實反差效果對觀眾而言是一種新鮮的話語方式。
文中也有對古詩詞的直接引用,比如插曲《菩薩蠻》、《長相思》、《金縷衣》、采蓮曲》等直接取自古曲、樂府、詩詞。還有人物、建筑命名都具有文雅的藝術氣息,比如槿汐、浣碧、剪秋、眉莊,又如碎玉軒等,充分體現了意象的美,讓人過耳不忘。
參考文獻
[1]孫文賽. 淺析李漁戲曲詞采理論在《甄嬛傳》語言中的運用[J]. 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 2015(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