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倍辰
【摘要】佛山秋色是佛山地區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具有500多年的歷史,其寄寓了百姓對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景,現今名揚海內外,成為世界性知名盛事。本文從其起源出發,結合社會經濟背景,重點探討其五個歷史分期的興衰起伏及其背后成因。
【關鍵詞】佛山秋色;民俗;源流;歷史演變
清代佛山文人岺徵有一首贊美佛山秋色的竹枝詩:“柚燈如晝妬妲娥。絲竹沿街按節歌,紙馬蓮舟都入畫,果然秋色比春多”。佛山秋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百態千姿,包括秋色工藝品競展和秋色表演游行兩大類,民間按表演形式,將豐富的秋色分為燈色、景色、水色、車色、馬色、飄色、地色等七色。本文將從定義背景和歷史分期兩大方面來闡述佛山秋色的歷史演變及特點。
一、定義與背景
秋色,直譯為秋天的景色。“秋”,秋季莊稼成熟之期。《禮記·月令》云:“孟夏麥秋至。”《釋名》:“秋也,言萬物就成也”,故秋意為收成、豐收。色,意解為景色。有“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別稱,緣于人們多于晚間游行表演。又因佛山出秋色是由居民自發組織,一鋪發起,他鋪響應,屆時按事頭統一安排的路線匯集出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而民間又稱之為“秋色會景”,是一種佛山特有的民間慶豐收的文化娛樂活動。清乾隆版《佛山忠義鄉志》載:“歌童舞技,扮彩月之霓裳。秋色之扮,至今不衰”。可看出佛山秋色又稱“扮色”,因其最突出特征是“以假亂真”。
要分析一個地區習俗的成因,需要先從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因素入手。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物產豐富,適宜農作物種植。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就已相當發達,佛山西部的瀾石鎮曾出土東漢陶制水田附船模型,反映當時佛山片區已使用單牛拉犁的耕作技術,并栽種雙季稻。西晉時代,佛山為南海郡轄,稱季華鄉,水陸交通方便,農業逐步發達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而佛山一些工人與商販本來就出身于農民,三者聯系密切,所以手工業與商業行業對農業寄予極大的希望,豐收后的秋季,他們就會在農閑時制作各種工藝品來酬謝神明,漸漸就出現了零散的帶有特定寓意的工藝品。
二、歷史分期
1、起源時期
現今不少文章都將佛山秋色的雛形歸為豐收時節孩童耍舞草龍的活動,一群兒童用茭筍殼(一種野生可食的水生植物葦莖)扎成小龍,在龍身上遍插香火,撐上竹竿,名曰舞火龍。他們穿街過巷,邊舞邊歌,口呼“咚咚”的節奏在田基耍舞,直至深夜而歸,持續了好幾晚。早期孩童舞龍慶豐收稱之為“孩童耍樂”,后來成人在孩童舞龍的基礎上,發展為在中秋節前后祭神舞龍賽會,以酬謝神靈庇佑,農業豐收。但是關于其起源的時間和活動也有兩種說法。一說為西晉時期孩童舞龍,有歌道:“永嘉世,天下兇,余廣州,平且豐。永嘉世,天下荒,余廣州,平且康,物價介宜,宜爾子孫,宜后宜皇。”一說為明代永樂年間,“民眾相約”,秋夜游行,以展示他們的工藝品。然而兩種說法都無文獻史料支持,只能把其歸為偶然之傳說,但舞龍的習俗歷代相傳,民間有“無龍不算秋色”之說,舞龍成為了佛山秋色最早期、最原始的形式。
2、定名時期
宋初,隨著手工業的興盛,佛山逐漸由小鄉村成為商業市鎮,人口逐漸聚集。乾隆《佛山忠義鄉志》記載:“佛山成聚,肇于汴宋。”南宋時期,金人入主中原,中原人民大舉南遷。佛山吸引了大批移民,他們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藝,農業、手工業、商業進一步發展,促進了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的興起。
佛山秋色正式定名是在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當時南海人黃蕭養率眾起事,除了全力攻打廣州外,他的軍隊還圍困了佛山。因為事出倉猝,佛山人并無心理準備,梁廣等人組織自保,信心不足,還不時要到祖廟求神拜佛。時值中秋,有一個叫梁浩俊的鄉民,偵知對方間諜前來窺探虛實,心生一計,故意叫人整晚敲鑼打鼓,沿街嚷嚷,看似過節,其實在拿“虛實”兩字做文章。一來迷惑敵人,二來用以安定人心。在真假難辨的情況下,對方終竟不敢貿然進逼。相持既久,形勢生變,最后只好把到嘴的肥肉放棄了。類似的疑兵之計,還表現在鄉民用祖廟里一個五尺高的鐵花瓶冒充大炮,設法讓它發出隆隆“炮聲”,以阻嚇對方一事。這之后人們印象深刻,每年此日,少不了要做點紀念活動,即為秋色的前身。
這段軼事在乾隆《佛山忠義鄉志》中有跡可循:“相傳黃蕭養寇佛山時,守者令各里雜扮故事,徹夜金鼓震天,賊疑不敢急攻,俄竟遁去,蓋兵智也。后因踵之為美事,不可復禁云。”。而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梁俊浩,澳口人,當黃蕭養聚眾圍佛山,時值中秋,使諜者數十輩,間行以洞內地。俊浩察知之,乃令諸少年演扮秋景故事,以示暇豫,又制大炮,發聲如雷,俾賊聞知。賊果疑懼,不敢窺……佛山秋景實有此起。”又載:“明正統間,黃蕭養犯佛山,守御既備,值中秋節,鄉內扮故事,名曰“秋色”,所以疑賊安人心也。”中秋出會從此定名為秋色。
3、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以桑基魚塘為主的農業和手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當時佛山的商品經濟也成為全國領先者,躋身于全國四大聚之一,與北京、漢口、蘇州齊名。不僅如此,佛山更是與河北朱仙鎮,湖北武漢鎮,江西景德鎮并列為四大名鎮,是陶瓷、絲織產品出口的重要基地,西南各省出產的鉛,也以佛山為集散地,故有“商務為天下最”的美譽。清道光年間,佛山有220多行手工業,全國18行省均在佛山設有商務會館,已形成專業街市,遍布全鎮28鋪,城內有六圩十二市,60多處渡口,商賈云集,百貨充盈。據《廣東新語》記載:“佛山之治遍天下”;“石灣之陶遍兩廣……旁及海外”;“廣作為華南地區貨流轉運的樞紐,商業地位很高。紗甲于天下”;“粵緞行于西北”,無一不反映了當時佛山手工藝品種繁多,名揚海外的盛景。
經濟的繁榮同時推動了民俗文化的發展,為了慶祝豐收、酬謝神靈庇佑,人們利用農產品或手工業剩余材料,制成各種工藝品,加上“扮演故事”的活動,在中秋節前后舉行秋色賽會。明清時期的佛山秋色無論從形式還是品種來說都是發展過程中最為鼎盛的。
乾隆《佛山忠義鄉志》:“會城(指廣州)喜春宵,吾鄉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風生,盼嫦娥而逸興發,于是徵聲選色,角勝爭奇。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或載以采架,或步而徐行。鐺鼓輕敲,絲竹按節,此其最韻者矣。至若壯漢尚威唐軍宋將,兒童博趣,紙馬火龍,狀屠沽之雜陳,挽蓮舟以入畫,種種戲技無慮數十隊。”在佛山秋色習俗中,除了以扮演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車心”、“雜劇”以及舞草龍等傳統形式外,還有中原民間娛樂習俗中常見的飄色、采蓮船、紙馬火龍、八音鑼鼓的項目,加以創新形式的擔頭秋色、臺面秋色等。稍晚又興起了旱地龍船、紫洞艇、金龍、紗龍、銀龍、三節木龍、獅子大頭佛、十番、笑談雜劇等等,形式愈發多樣,內容更為貼近生活。
在秋色工藝種類中,手工群體創造了以反映豐收與各行業特點為題材的“像生”工藝品,成為不可或缺的重頭戲。他們還充分利用自己行業生產所用的剩余廢料,制作了精美的秋色工藝品。如利用魚鱗、豆子、廢紙、稻草、燈芯等制作出各種形狀,粘砌成燈色、羅傘、器皿等,達到了真假莫辨的程度,反映了佛山人精巧的手藝和獨具的匠心。
明末清初,佛山秋色已經發展成為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雜技、民間工藝等于一體的民間節慶盛會。乾隆十七年(1752)佛山所屬五斗口司巡檢的孫錫慧曾對此盛事賦詩一首:“玉蟾流彩照長空,韻事清宵選妙童。仿佛羽衣天半落,錦瀾西畔塔坡東。”南海、順德、番禺、三水以及廣州等四鄉遠近也帶著節目前來助興,許多遠道趕來看秋色的更是提前數天來佛山等候。
市郊大沙鄉有句俗語——大沙出色,家家掩門避親戚。生動反映了秋色時家家門庭若市,應接不暇的場面。乾隆《佛山忠義鄉志》:“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燈紗籠,沿途交映,直盡三鼓乃罷。”佛山詩人陳昌平和陳捷楊有詩云:“妾手親鐫柚子燈,鴛鴦紅艷影層層,郎攜好認關情處,妾坐階前月似冰。”,“不到雞鳴不肯休,紀綱街口鬧中秋,齊看環珮三更月,道是花神夜出游。”皆為反映了全城賞佛山秋色熱鬧之景。與此同時,佛山附近各地民俗活動也相當活躍。廣州春色、番禺沙灣飄色、市橋水色、順德的大良魚燈會都與佛山秋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4、衰落時期
民國《佛山忠義鄉志》記:“道光間,以九月舉行,適上年饑荒,其燈牌有聯云:‘終秋未了中秋興,賽色當思菜色年。”此時的出秋色,已與盛時無法相比,更有詩云:“紙醉金迷色色秋,簫聲吹月浸街頭。郎君敷粉花車坐,不是豐年莫浪游。”由此可見,出秋色只適宜在國泰民安,豐年世泰之時舉行,而于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之時則自然會遭受沖擊。
鴉片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后,佛山經濟遭受打擊,出秋色逐漸凋零,1860年以后,洋貨充斥中國,佛山首當其沖,1929-1938年,佛山經濟遭遇外侵內患而繼續衰落。從民國20年(1931)《南海日報》的一則記錄也可看出,佛山秋色繁華之勢已去,“佛山人士,在昔時和世泰民康物阜之秋,雅慕古人之秉燭夜游、及時行樂之舉,輒于每年秋令,乘天氣晴爽之夜,而作秋景之巡行,以資娛樂。”1938年10月,佛山淪陷,在日軍摧殘下,38條街道被拆燒,人口由30多萬銳減至7萬多。秋色藝人或死于饑荒,或逃難外地,余下不到20人,佛山民間秋色習俗從此跌至谷底。僅于1938年抗戰周年紀念以及1945年慶祝抗戰勝利,發動學生扎制燈籠,舉行過小規模的提燈會。
5、新生時期
1949年10月15日佛山宣布解放,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佛山秋色藝術重獲新生。1954年,佛山市政府先后組織了八個調查組,走訪了民間藝人,收集了尚存的秋色工藝品。1956年春節,在中山公園舉行了“佛山市秋色、剪紙、盆栽藝術觀賞會”。展出尚存作品。消失多年后的重放異彩,展覽轟動了省港澳,十天觀眾多達十多萬人次。隨后佛山市政府在1956年5月4日成立了佛山秋色工藝社,9月改名為“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1959年底,全社由成立初期的10個人左右發展到50人。
改革開放后,佛山秋色逐漸恢復先前規模,七色品種日益豐富,佛山市民參與熱情也愈發高漲,各大媒體報紙都陸續報道了佛山的大型秋色賽會。著名詩人劉逸生寫的《秋色頌升平》這樣贊頌1982年的佛山秋色賽會:“長街十里火龍馳,簫鼓喧揚萬彩姿。秋色遠比春色好,更知人巧奪天機。”,畫家梁根祥也曾賦詩一首以記1999年歡慶千禧年佛山秋色的盛景:“萬人空巷燈連天,人融花車舞翩躚。獅躍龍騰古城艷,歡聲樂韻過千年。”千禧年秋色賽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佛山市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泛的一次民俗文化盛會。佛山秋色不僅在國內聲名鵲起,各種秋色藝術表演也應邀參與港澳臺及國外多地展覽和演出,真正做到了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不負盛名。
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發展演變而創造的習俗,代表了佛山地區特有的民俗文化,成為集綜合性、娛樂性、群眾性、競技性于一身的民俗盛事。它不僅是與中原民間習俗交流融合的結果,更是審美情趣與現實生活相互交織的產物。如今的佛山秋色,較以往更為現代化和多元化,政府在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也要注重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將民族精神融入佛山秋色之中,必能使其大放異彩,打造成為一張佛山市對外鮮亮的名片。
【參考文獻】
[1] 乾 隆. 佛山忠義鄉志[M]. 乾隆十八年刻本.
[2] 佛山忠義鄉志[M]. 民國十五年刻本.
[3] 余婉韶. 佛山秋色藝術[M].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
[4] 林明體:《佛山秋色》,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3.
[5] [清]屈大均. 廣東新語[M]. 中華書局, 1985.
[6]吳寶祥. 佛山“出秋色”的來歷[OL] .http://www.fsonline.com.cn/2013/1221/81550.shtml.
[7] 溫靜筠. 佛山“十大城市文化名片”活動評選結果出爐[OL]. http://www.citygf.com/index2014/01/201509/t20150923_10056621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