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霖
【摘要】在藝術體系中,舞蹈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所具有的本質,即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屬性或性質,是舞蹈藝術的動作性。舞蹈的意境是由編導、演員、觀眾等通過一定的方式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就舞蹈的本質及意境作一再思考和再探究。
【關鍵詞】舞蹈;本質;意境
一、舞蹈的本質
在上個世紀末,中國舞蹈界展開了一場關于舞蹈本質的探討。有人認為,“美”是舞蹈的本質;有人認為,“身體”是舞蹈的本質,也有人認為,“漂亮”是舞蹈的本質。這些對于舞蹈的本質的討論并未達成一致的結論,引發(fā)了許多爭議。深入到藝術的深層去討論舞蹈的本質在筆者看來是十分必要的。舞蹈被人們贊譽為“一切藝術之母”。這是對舞蹈從空間、時間等多個維度進行的定論。實際上,舞蹈的突出特征是時空的融合。正是舞蹈時空的融合決定了它作為一種肢體的藝術充分展現(xiàn)了人體的動作。然而,舞蹈的重要表現(xiàn)恰恰是通過人體運動展現(xiàn)出的美。也就是說,舞蹈的美是人體動作創(chuàng)造出的美。因此,作為舞蹈動作的演繹者——演員,本身就是美的。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對此曾說:“舞蹈以人體姿態(tài)、表情、造型而特別是動作過程為手段,以表現(xiàn)人們主觀感情的特性”。在這里,他強調的是舞蹈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本質,這也是李澤厚先生所言及的“舞蹈手段”。他所列舉出的表情、姿態(tài)、造型等,尤其注重動作連續(xù)的過程。這個以表情、姿態(tài)、造型等詞匯通過身體的延續(xù)性動作而形成的的舞蹈語言,把舞蹈與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區(qū)別開來,同時也把人體動作的個性定義在舞蹈藝術之上。隆蔭培、徐爾充在其著作《舞蹈藝術概論》一書中,認為舞蹈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本質就是其動作性。
本質是事物具有的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或性質。本質也可以稱之為根本性質,是一個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據(jù)。事物一旦失去了本質,就會消亡或不復存在。在藝術體系中,舞蹈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所具有的本質,即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屬性或性質,是舞蹈藝術的動作性。可以說,動作性是舞蹈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存在的根據(jù)。沒有了動作性,舞蹈就不再稱之為舞蹈。學者汪加千在其學術著作《人體律動的詩篇·舞蹈》一書中認為,舞蹈的本質屬性包括虛擬性、造型性、抒情性、律動性和動態(tài)性等。筆者認為,虛擬性、造型性、律動性等并非舞蹈的本質屬性,因為其他藝術形式同樣具備。而流動性則不然,流動性是舞蹈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的根本性質,即舞蹈藝術的本質。在中國近現(xiàn)代舞蹈史上,最早提及舞蹈的本質是動態(tài)性人士中國著名的舞蹈表演藝術家、舞蹈理論家和舞蹈教育家吳曉邦先生。吳曉邦先生認為,舞蹈是人體造型上動的藝術,是借著人體動的形象,通過自然或社會生活動的規(guī)律,去分析各種自然或社會的動的現(xiàn)象,而表現(xiàn)出各種形態(tài)化了的運動,這種運動不論是變了個人或者多數(shù)人的思想和情感都成為舞蹈。在這里,他把自然界、社會、人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及其規(guī)律,通過編導的藝術化加工,使之成了表現(xiàn)思想、情感的儀態(tài)化的藝術。同時,他也把舞蹈的本質與運動結合起來。因此,筆者認為舞蹈的本質是動作性。
二、舞蹈的意境
我國著名的舞蹈表演藝術家賈作光曾說:“意境就是景與情的交融,客觀的境與主觀的意完全結合。”那么什么是舞蹈的意境呢?筆者認為,舞蹈的意境是由編導、演員、觀眾等通過一定的方式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舞蹈所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形象的價值最終要通過觀眾的審美而實現(xiàn)。意境美可以說是舞蹈美的核心,也是舞蹈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的境界主要有三個層次:其一,舞蹈的心態(tài)意境。心態(tài)指的是哀樂、喜怒、憂思等人的心理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和人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舞蹈《一個士兵的日記》就是通過舞蹈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了士兵在軍營生活之中的既豐富多彩又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其二,舞蹈的情態(tài)意境。“景”是一種客觀存在,“情”是一種主觀心態(tài)。情態(tài)指稱的是情景交融的狀態(tài),良好的情態(tài)能夠為舞蹈效果的展現(xiàn)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母親·兒子》就是將母親撫育兒子成長的整個過程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展現(xiàn)出來的。其三,舞蹈的聲態(tài)意境。舞蹈從最初產(chǎn)生時的手舞足蹈開始,就與各種旋律、節(jié)奏等密不可分。舞蹈發(fā)展到今日,更是與各種音樂形式結合密切。構思精妙、韻味深長的舞蹈與美妙的音樂可謂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相得益彰。美妙的音樂根據(jù)舞蹈的種類、主題等,以合適的音樂節(jié)奏與舞蹈的形體動作珠聯(lián)璧合,在視覺和聽覺上給觀眾以全方位的洗禮和享受。如《哈達先給解放軍》從工程兵修路時敲擊出的沉重的聲音開始,到希望小學建成后瞬間響起的氣勢磅礴的音樂,給人以莫大的視覺和聽覺的震撼。
舞蹈在意境的表達方式上既與其他藝術形式有想通之處,又有自己的特點或特色。舞蹈藝術本質上是藝術化了的人體動作。對此,有學者甚至把身體視作舞蹈的本質。筆者認為,舞蹈的意境還可以從舞蹈價值的生成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舞蹈通過富有韻律感、協(xié)調性的舞者的一系列動作組合及過程表達了舞者內心的情感。具體而言,舞者在一系列的動作組合及過程中,在舞美、音樂等多種手段的配合下,使其動作的姿態(tài)、空間走向、動作力度和音樂的節(jié)奏及速度統(tǒng)一起來,并表現(xiàn)出舞者的情感傾向,彰顯出舞蹈藝術的造型美、流動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賞價值。成功的舞蹈作品,因其營造出的意境美而使人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需要注意的是,舞蹈意境的創(chuàng)造不僅要建立在對舞蹈主題的深入把握和理解之上,更要建立在調動觀眾想象力、使其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之上。舞蹈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能產(chǎn)生感染力和影響力,才能使觀眾樂于接受。比如,舞蹈作品《婆姨》通過舞蹈藝術特有的動作語言,突出地表現(xiàn)了黃土地上的婆姨們既不服輸、肯上進、吃的苦又保守、封閉、狹隘和麻木,形象的展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村婦女的真是的精神狀態(tài),其塑造的藝術形象既源于現(xiàn)實,又超越了現(xiàn)實本身。
【參考文獻】
[1] 賈作光. 論舞蹈藝術[A]. 美學講演集[C].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1.
[2] 于 平. 舞蹈文化與審美[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3] 資華筠. 中國舞蹈[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9.
[4] 袁 禾. 中國舞蹈意象論[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7.
[5] 陳 潔. 萬般風情弄倩影[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