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摘要】民俗攝影具有其他其他攝影門類所沒有的特性,民俗文化需要用民俗攝影的真實性、藝術性、學術性和包容性來表現民俗生活,成為民俗生活和藝術攝影的載體。
【關鍵詞】民俗;民俗文化;民俗生活;民俗攝影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時間和社會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的概括為民間流行風尚、習俗。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文化的統稱,這些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因此,攝影人在拍攝記錄民俗活動時,更應關注與關照的是這些活動背后體現的生活積淀與文化傳承,而非簡單的外在形式。
民俗攝影,首先應該表現出民俗的特點,多方位、多角度來篩選提煉專項題目。其次,應該表現出民俗攝影的特性,這倡導攝影者沿著某一民族題材深入發掘和完整剖析。同時,便利民俗攝影者深入生活,完整素材,系統完整地去表現民俗事像。無論從形式和內容上看,民俗攝影專題都是一件以小見大、小題大做的文化工程,看似平、低、小,實則高、大、上,所以,每個主題的專項分類就顯得十分重要。民俗事項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劃分,得到三類民俗攝影的類別:
一、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采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二、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節期與活動等方面);
3、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三、精神生活民俗
1、游藝民俗(游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民間精神世界);
民俗學是一個綜合學科,它包括了人文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通俗的來說,民俗時一種社會演變過程中的約定俗成,來自百姓卻又無形中規范著百姓的活動。在這種跨界的學術范疇中,民俗攝影者更不能盲目的去拍攝,用一種獵奇的心里去看待、拍攝民俗,停留表面,就不免隔靴搔癢,不得其要了。現在很多地方還出現了專門迎合這類影友和旅游者的表演團體,按需收費進行所謂的“民俗表演”。這種脫離了生產與生活的所謂“民間文化”,充斥著對老舊形式的機械模仿與拙劣的再現,喬癡扮嬌之態令人啼笑皆非。這些“亂彈琴”的民俗活動,不僅顛覆了歷史文化,而且還引著眾多攝影者前來誤拍,拍攝的作品價值可想而知。再者,有些攝影者在拍攝民俗照片時只注重光影效果,缺少對歷史沿革和文化傳承的研究和了解,對前因后果的過程、關鍵的節點,記錄是不完整或是不準確的。當我們依據這些照片認識某種文化現象時候,也是不完整的。還有很多攝影者在后期編輯上嚴重缺欠。在表現民俗事像的時候,沒有站在歷史性、文獻性的角度來思考,拍完就走,缺少文字記錄和信息呈現,難以使照片產生價值。
民俗攝影師要找到真正的民俗攝影題材,做深、做大、做強。在現狀情況下,民俗攝影師應該做到三化:第一專業化,就是懂事;第二學術化,是方法;第三知識化,是結果。
民俗寓于生活,涵化在日常的活動在。想要真正拍攝民俗,自然也要回到生活中去。攝影家莊學本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深入當時交通極為不便的四川、云南、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采訪,拍攝了萬余幅攝影作品。從生、老、病、死、勞作、節慶等多維度進行切入,對當時當地的人民生活進行了詳實的精彩記錄,留下了一份至為珍貴的影響財富。十余年的拍攝過程中,莊學本先生在少數民族貧苦之地與當地人民同吃同睡。可謂是感鄉民之感,樂村民所樂。如此包含切身體會而拍攝所得的作品,自然會比時下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式的“民俗”拍攝要厚重、有力許多。
民俗是群體共同創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是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使得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
如果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不被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
另一方面,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權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發不傷的被重復,在千變萬化的情境中,生活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民俗也隨即發生了變化。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中,民俗自然也不例外。攝影人熱衷拍攝民俗,不應始終將目光投向過往,更應當關注當下。民俗源于我們的生活與勞作,當生活與勞作發生變化時,很多民俗便也隨之消失或改變。而這種變化與更替,恰是我們攝影人記錄時代、展現生活的絕佳素材。
民俗之俗,絕非庸俗之俗,而恰恰是經歷時間積淀過濾后流傳下的文化精粹。攝影人以與時俱進之視野、身體力行之精神,自當記錄下不俗的民俗。
民俗攝影需要文字說明,如果沒有文字可能就說不明白,尤其是外國人在看中國民俗題材的時候。另外,從文獻學、歷史學、文化學中也能體現民俗攝影的重要性,某種文化一旦消失,民俗攝影將成為恢復的依據,這點非常有意義。
研究民俗歷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內涵、特征等,是專門的學問。他要求民俗攝影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很強的民俗意識。一定要有立場,一定要有態度,一定要有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立場,有了立場才能生態度,才能更好地運用攝影語音,用獨到的方法去捕捉和呈現民俗事像。
留住歷史記憶是攝影人的責任,這個責任就要求我們做文化攝影人。攝影師客觀的去記錄民俗事項,關鍵問題是對民俗的態度和觀點,用紀實攝影的手法和手段去表現民俗,并把握好紀實攝影與民俗攝影之間產生的多種關聯,朝著專家型去努力培養,形成盡職盡收的態度。強化民俗攝影的真實性,拓展民俗影像的多樣性。一個真正的民俗攝影的工作者,既是利用攝影來做學問的學者,又是一個有學問的攝影家,做一名學者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