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菜根譚》是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精品,是人們修身養性的經典讀物。梳理《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現狀,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發現其中的不足,以期對《菜根譚》以后的探索有所裨益,同時也能給對《菜根譚》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綜述
《菜根譚》是明朝萬歷年間人洪應明所著,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經典之作。它問世四五百年以來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菜根譚》的日本熱現象,尤其是日本企業家把它當做經營管理準繩的做法,引起了國人的注意。
一、研究概況
由此開始,國內學術界也開始了對《菜根譚》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本文將對《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歸納現有的研究成果,發現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中國知網的檢索,獲得了與《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相關性較大的期刊論文16篇,以此為依據展開綜述。對《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淵源、道德教育內容、道德教育過程以及當代價值等幾個問題上。
二、研究內容綜述
1、道德教育淵源研究綜述
有4篇期刊論文論述了《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有的學者從儒釋道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有的學者則從三者中的某一個角度展開了解讀,可見,學者還是比較重視從道德教育淵源的角度來研究《菜根譚》。
唐月在《淺析<菜根譚>及其德育思想形成的淵源》一文中認為,《菜根譚》植根于儒家思想之中,但是也從佛、道思想中汲取了精神營養;除此之外,作者指出洪應明對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的感觸和其自身的生活閱歷也是《菜根譚》德育思想萌發的重要因素。馬倩則以《菜根譚》和《論語》為研究對象,分析兩者之間的繼承關系,試圖說明《菜根譚》道德教育思想的產生以傳統的儒家哲學為基礎,尤其受到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進而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周鐵項從道家思想的視角進行了探索,他認為道家見樸抱素、法天貴真以及辯證法思想在《菜根譚》中都有深刻的烙印,由此產生了反對驕奢淫逸,主張勤儉節約,反對驕傲自滿,主張謙虛謹慎的人生信條;同時作者也批評了道家思想給《菜根譚》所帶來的厭世避世的消極思想。周鐵項在其另一篇文章中,以儒家中庸思想的角度切入,從心性操守、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出仕入仕、享樂節儉等幾個方面,詳細探究了中庸之道對《菜根譚》的深遠影響,后世仍可借鑒,但也批判了中庸思想對其負面影響。
2、道德教育內容研究綜述
有6篇文章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菜根譚》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就某一項或者兩項內容展開分析,比如一些學者從恩倫觀念的方向,一些學者從人身修養的角度,還有的學者從禪宗意境的視角進行解讀;另外一個方面則是全面分析《菜根譚》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內容。
劉寶才認為,書中的恩論格言,主要是教育人們受人恩惠要感恩戴德,施人恩惠不求回報,這些言論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孫翔、李鋒敏則從制欲正心、謙虛求學,克己忍讓、心平氣和,磨練意志、正直誠信,寄情自然、返璞歸真四個方面,分析了《菜根譚》中有關修身養性的內容,其中的一些做法還是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的。桑榆從四個境界解讀了《菜根譚》蘊含的禪宗意境,即和諧空靈的自然之境、淡中知味的平常之境、舒卷自在的自由之境、達人觀物的曠達之境,書中這些包含禪理的內容蕩滌了人們的心田,化解了人們的憂愁。王建從修身和處世兩個方面分析了書中的內容,關于修身他指出逆境的磨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節制欲望是必須具備的;關于處世則為寬厚忍讓,與人為善;對于其中的可取之處,應該加以繼承和發揚。以上這些文章是從一兩個角度解析了《菜根譚》的內容,下面是一些學者從較全面的角度闡釋其內容。吳家駒從為人處世的方法、進德修行的箴言、禪機佛理的闡發以及鉤玄探幽的哲語,解讀了書中道德教育的內容,指出為人要高,處世需退;保持節操,砥礪意志;節制欲望,寧靜致遠;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李錚從人品與修養、人際關系處理的方法以及教育的目的揭示了了《菜根譚》的具體內容。作者首先揭示了書中所向往的人品的真諦,進而論述了怎樣修養人品;然后詳細闡明了如何運用寬嚴法、自省法、安樂法、權宜法來處理人際關系;最后他指出《菜根譚》教育的目的在于啟迪人心,使人向善。
3、道德教育過程研究綜述
對于《菜根譚》道德教育過程的研究,相關論文不是很多,有一位專家進行了研究。由此可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所欠缺,今后應予以更多的關注。
杜云認為《菜根譚》道德教育過程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生活化的傾向,它是傳統教化理論向民間生活理論的轉型。作者認為其道德教育的過程,一方面是非常注重引起民眾的情感共鳴,是理性、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的過程;另一方面,《菜根譚》倡導在實際生活中要把道德信仰化為德性,化為習慣;并且進一步指出道德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更是一種實踐理性。
4、當代價值研究綜述
針對《菜根譚》當代價值做研究的學者比較多,其論文有5篇。研究的角度也是不盡相同,有的是從為政的角度切入,有的是從社會和諧發展的角度談起,還有的是從社會生活方式的方向進行探究。
吳媛媛、黃永宜認為《菜根譚》中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積極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然后,作者從天理與人欲、做事與品行、人際關系的和諧等方面,揭示了其在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的現實指導意義,最后號召現實的人們主動去閱讀這本書,從而提高自身修養。府建明先是分析了《菜根譚》的思想意境,指出此書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并以王陽明的心學相統攝,然后以書中的經典為例詳細解讀了三家思想,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思想基調是積極向上的;最后,筆者從重視道義、加強修養,節制物欲、安頓身心以及進退有致、和諧適度三個方面闡釋了它的現代意義。馬仲宇和劉建明的文章都是從為政的視角來發掘《菜根譚》的當代價值。前者慎獨自律、敬業勤政、謙虛謹慎、寬容通達和淡泊明志分析了書中所包含的為官之道的現實意義,認為身處多元化社會的領導干部,讀一讀這本書是很有益處的。后者則將《菜根譚》的為政思想總結為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存敬畏之心、常葆淡泊之志,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價值,值得領導干部細細品味。齊小軍、尹貴斌、馬少霞的文章獨辟蹊徑,以廉潔社會生活方式為研究對象,他們指出洪應明對奢侈的生活方式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要從文化層面引導人們節制內心的貪欲,以形成廉潔的社會生活方式。接著作者從可能性和實踐性,分析了洪應明倡導的廉潔社會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總結了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結語
總體來講,學者們都以現實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究《菜根譚》的道德教育思想,從中尋求解決當代道德教育困境的方法,為道德教育的科學化貢獻了自己的理論力量。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菜根譚》道德教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加強,需要學者們更為細致和深入的探究。
【作者簡介】
張冰濤(1991—),男,山東莘縣人,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