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格斯
【摘要】“圓鎖”習俗是我國北方民族一種常見的民間風俗,是為長到12歲的孩子舉辦生日聚會冠以成人禮的儀式。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圓鎖”習俗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禮”興盛不衰,被人們廣泛接納和傳承,有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圓鎖;起源;社會意義
一、“圓鎖”習俗之溯源
“圓鎖”這一古老民俗很早就作為山西的地方民俗記載在乾隆時期的《大同府志》里了:“男子生彌月而周歲,辮紅線以帶之。”在內蒙古最早收錄這一民俗并把其記錄在案的則是民國二十三年的《地方志·歸綏縣志》,《歸綏縣志》記載:“邑俗,男子生賜乳名,就傅始命名,成丁乃字,十二歲圓鎖。”雖然兩處記載時間各不相同,但是書中記載的傳統“圓鎖”習俗程序卻十分相似:家族中第一個男孩在出生一歲時,家人就把他寄養在寺廟里,這時的男孩稱之為“寄僧”,即日剃發,并在脖子上掛鎖,或者用五至七枚銅錢用紅線穿起制成鎖子掛在孩子的脖子上,每日佩戴,等到孩子年滿十二歲的時候,家人要帶著貢品、掃帚、香楮布施,富裕的人家可帶著牛、驢,貧窮的人家可帶著雞贈與寺里的僧人,并用香楮把孩子所帶的紅線燒掉,寺里的僧人此時要敲著木魚說“偈畢”,并要求孩子拿著家人所帶來的掃帚打掃大殿,隨后僧人要拿著掃帚輕敲孩子的頭并同時說:“速歸汝家,此處不要爾矣!”這就意味著孩子的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回家了,這個過程稱之為“圓鎖”,也被稱為“完愿”或“還俗”。如果家中的孩子為女孩子,則在她的家人來到寺廟燒過香之后,女孩子則要登過梯子越過寺廟的墻外,這一過程稱之為“跳墻”,至此,孩子結束了在寺廟的生活回到了家中,他的家人要準備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親人們則要贈與孩子面鎖、面絲、首飾等禮品為之慶賀。
關于“圓鎖”習俗的來源,除了“寄僧說”之外,還有一種叫“坐監說”。人們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讓孩子坐幾年監獄就可以免去罪行,孩子就可以健康地長大成人。第一次掛鎖子的時間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個陰歷六月初一。這一天孩子首先要認干媽,干媽一般都選灶王奶奶,以求她能保佑孩子成人。六月初一這天要給干媽擺供,掛鎖子的孩子要給干媽磕頭。然后,孩子的祖父母(一般都是祖母)把用紅繩拴著的兩枚銅錢擺在供桌上,以示掛上了鎖子。以后每年的陰歷六月初一,都要用紅繩拴著的兩枚銅錢掛在灶王爺和善老奶奶的畫像下,直到十二歲。在孩子長到12歲時的六月初一那天,要給他(她)舉行開鎖的儀式,也就是“圓鎖”。
二、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圓鎖”禮儀
內蒙與山西相鄰,兩地的民俗文化憑借古老的社會遷徙活動得以交匯、融合。許多山西人學會了蒙語,熟悉了蒙古民俗,同時山西人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也在內蒙古落地生根。
據《包頭市郊區志》中“禮俗”的記載:“小孩初生時立乳名,一歲生日時帶鎖。十二歲生日時圓鎖,圓鎖時親戚朋友送面花、布帛,姥姥則送面圈,面圈上有九個石榴,一個佛手,還有面制鼠牛等十二屬相動物,環面圈一周。主人設酒宴招待親朋。”這與山西省祁縣的民間“圓鎖”習俗頗為相似。沿襲古制,父母要大宴賓客為孩子慶祝,但是在行禮前祖父祖母要提前為圓鎖的孩子蒸面鎖。面鎖是一個直徑約半米長的圓環形面圈,由幾個不同形狀,不同圖案的部分組成,稱“囫圇”,又稱“套頸饃”,取囫囫圇圇套住之意,也象征圓滿、喜慶。一切準備妥當后,“圓鎖”儀式開始,首先孩子的父母需上臺致辭,大致描述孩子的成長歷程,及對其今后的殷切希望。然后,司儀宣布儀式開始,令將要“圓鎖”的孩子站在中央,胸前佩帶由十二根彩線系錢制成的鎖,頭頂鯉魚,腳踩蓮花,懷抱玉兔。外祖母和祖母分別站在孩子的左右兩邊,共同將面鎖托起置于孩子頭頂上方,并從上套下至孩子胸前,然后在眾多親友面前,外祖母和祖母一起將面鎖從中間掰開,同時嘴里念著:“九石榴,一佛手,守住親娘再不走,金魚魚,活兔兔,娃娃活個沒數數。”這即為“開鎖”儀式,象征孩子此時已經成年,具有防御和保護自己的能力,可以摘掉“保護鎖”不受父母庇佑了。儀式完畢后,孩子要當眾致辭感謝,父母、親朋以及小壽星邀請來的小伙伴也要送上一些紅包或者小禮物表示祝賀。至此時禮畢,外面鞭炮齊鳴以示慶祝,里面“正席”開始進行,同時“小壽星”的生日蛋糕也開始分給大家。“套頸饃”上的十二生肖小動物也會被現場的長輩拿來給在場的小孩兒玩耍或吃食。“圓鎖”的主要儀式舉行完畢,生日宴開席,在席間將穿插一些由已圓完鎖的孩子自己以及其它親友表演的助興、慶賀節目,以使整個場面熱鬧、喜慶。
“圓鎖”儀式被當地人看作是孩子人生旅途中關鍵的一環,它標志著兒童成年,可以在父母的監護下享有成人相應的權利和履行相應的義務了,所以此儀式在蒙漢兩族中一直流傳至今。
三、“圓鎖”習俗的社會意義
“圓鎖”習俗是呼和浩特地區漢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從其產生到沿襲、變遷,都與社會大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從“圓鎖”習俗我們可以看到漢民族的諸多思想情感和倫理道德觀念,感受到它在漢族社會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圓鎖”習俗具有祈福意義。它最初出現的原因是人們對于自己子嗣平安健康的祈求。漢族認為人生下來就是帶著前世的罪孽的,今生厄運是為了償還前世,所以用鎖子把孩子今生鎖住,守住靈魂,避免孩子遭到神靈的懲處,求得健康平安。呼和浩特地區的“圓鎖”習俗也表達了這一情感。正是這種具有“祈福”意義的特征及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促成了人們對這一習俗的自愿承襲,并且代代相傳。
其次,“圓鎖”習俗具有教化意義。首先它通過各種儀式,如父母的撫養、教育的話語表達及鞠躬、敬酒等禮儀喚醒了孩子的感恩意識,不失為一種道德、倫理的教化,中國傳統的孝悌、人倫、敬祖意識得到很好的展演。
最后,“圓鎖”習俗具有聯絡情感的凝聚意義。在“圓鎖”儀式上,都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場,在進行“開鎖禮”的時候,雖然不要求家族中每一家必須到場,但是至少每個家庭會有一人到場,否則就是對老人的不尊和對主人的不敬。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改變,漢民族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逐漸弱化甚至消亡,而漢族的“圓鎖”習俗依舊保持著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每一個漢族家庭當中都會進行“圓鎖”成人禮,并誠邀親朋好友來參加,這充分說明“圓鎖”是密切關系聯絡感情的橋梁,是漢族人們溝通思想的紐帶。
圓鎖儀式是一種成人儀式,屬于民俗的范疇。民俗是一個地區廣大民眾自己創造,并不斷傳承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的主要方式。雖然圓鎖中包含著封建迷信的思想,但它更是儒家重禮思想的延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同時要給予正確引導,去除迷信愚昧的繁瑣形式,使它成為傳播尊重長輩、承擔責任等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播途徑。
【參考文獻】
[1] 丁世良, 趙 放. 中國地方志資料匯編·華北卷—歸綏縣志[M]. 北京: 北京圖書文獻出版社, 1985.
[2] 王新妮. 開鎖禮調查與文化分析[J]. 蘭臺世界:上半月, 2008(10).
[3] 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9.
[4] 鄭杭生. 社會學概論新修[M]. 上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5] 高秉中. 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6] 史亞楠. 民間“圓鎖”習俗的發展與演變——以山西,內蒙地區為例[J]. 法制與社會,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