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有其特有的發展史。紳士文化要求男士有考究的著裝,文雅的舉止,并且尊重女性,尊重人格。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又是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與建造。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紳士文化發展達到了其頂峰。受這種文化熏陶的英國人,在生活、工作、為人處事等方面都以此作為一個標準。
【關鍵詞】紳士文化;維多利亞時期;原因
一、紳士的演變過程
“紳士”一詞在英國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它是英國的一種代名詞。霍普斯金曾說過:“倘若英國人不能為人類帶來其他東西,僅憑‘紳士一詞也就足夠造福全人類了。”
紳士文化的演變過程可以籠統地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需要追溯到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貴族文化。當時貴族分為五種階級,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以及男爵。貴族在與其他社會階級來往過程中,實現了權力的相互制衡,在此期間貴族文化初具雛形。英國的貴族追求獨裁統治與自由,騎士精神是貴族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它強調忠誠、英勇、奢侈和尊重女性。
直到維多利亞時期,成熟的紳士文化才得以形成。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各階級的文化規范在這一時期紛紛向貴族文化看齊。但是,出于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他們無法完全理解貴族文化的核心要點。同時,當時的貴族階級也深受中產階級創造的經濟成果的影響,開始改變其保守性和頑固性。就這樣,在貴族階級與其他階級的互相協調和妥協中,紳士文化孕育而生。這種紳士文化既繼承了貴族文化的自由主義精神和騎士文化的英勇氣概,又吸收了中產階級的實用主義和下層階級的創新精神。它強調個人修養、文明禮貌、對女士的尊重以及高尚的道德準則。
二、維多利亞時期的紳士文化
維多利亞時期是大英帝國眾多禮儀的形成時期。當時,英國成為了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在這時期以前,只有貴族階級才有足夠的財富去追求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到了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經濟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財力和時間來過貴族一般的生活。
當時男士的衣著打扮就反映著英國的紳士文化。在關于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作品和電影里,手持雨傘的紳士是很常見的形象。事實上,英國紳士素來有手持拐杖走路的傳統。拐杖是傳統意義上的紳士的必不可少的裝飾物,因為它不僅可以幫助紳士保持穩健的步伐,還能幫助紳士保持優雅的走姿。在18世紀,紳士往往會為了個人有更好的發展到處奔波,由于英國天氣變幻無常,雨傘就成了紳士外出的必備品。
維多利亞時期的許多小說家在其作品中創作了許多紳士形象。在蓋斯凱爾夫人的《南方與北方》中,黑爾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紳士。他本是南方的一位牧師,后來他帶著女兒從南方的鄉村搬遷到了北方的城市。黑爾先生飽讀詩書,在當地頗具名望,同時,他對始終仁慈寬厚地對待他人。這些特質都是紳士應具備的。狄更斯的小說《遠大前程》中的皮普通過自我教育和不懈努力,提升自己,變成紳士,過上了體面的生活。可見紳士形象在當時小說中運用之多,其外在和內在都通過文字被描繪地活靈活現。
三、維多利亞時期紳士文化盛行的原因
1837年至1901年常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這一時代前接喬治時代,后啟愛德華時代。它是英國紳士文化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英國人生活各方面都深受其影響。一種文化的盛行離不開社會其他方面的因素,維多利亞時期的經濟和教育對紳士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觀點。文化屬于上層建筑,紳士文化在維多利亞時期的盛行是基于當時英國繁榮的經濟。成為傳統紳士的前提是富有。常見紳士身邊有侍從陪伴左右,為其做開車門、拿包等繁瑣雜事。雇傭侍從必然需要花費一定金錢,只有有錢人家才有資格雇人為其打雜。另外,紳士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當時,受教育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足夠富裕的人才有資格請老師或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同時,窮人為了生計不得不做辛苦的工作,他們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財力來提高個人修養。而富人則不必為生存操心,他們擁有繼承的家產,擁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富來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經歷了農業改革和工業革命,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這一時期,農業生產方式得到完善和改良,各種農作機器也相繼出現,這些改變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率和農作物品質。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工業革命始于1760年,基本完成于1840年。到19世紀中期,英國稱為了毋庸置疑的“世界工廠”。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英國工業生產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英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縱使美國和德國的工業1850-1870年加發展迅速,英國在世界工業和貿易中也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自然會得到提高,更多人開始有財力去提高生活質量,去追求紳士般的生活。
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紳士的另一個重要特征。維多利亞時期的教育經歷了深刻的變革。為了適應英國工業革命和與他國經濟競爭的需要,英國政府召開議會,通過決議:到1851年,義務教育基本實現普及。在此基礎上,英國政府于1870年又頒發了初等教育法案。法案賦予政府協助并監督初等教育普及的權利及義務,學校設立委員會管理當地教育。據法案規定,5歲到12歲的兒童必須接受義務初等教育。地方義務教育的完善和普及給了更多人機會進入學校。在1870年,公立學校的入學人數不足125萬人,但是到了1900年,入學人數多達425萬人。英國的初等教育得到了基本完成。接受教育的英國人民的個人修養得到了普遍提高,更多人開始接觸文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精神生活得到了質的飛躍,并且更加注重個人的行為禮儀規范和道德修養。
四、總結
紳士文化集社會各階級的卓越之處于一身,成為了燦爛而悠久的英國文化的一部分精髓。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繁榮經濟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使得紳士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青睞,使其得以弘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潘曉東. 一枕黃粱:《遠大前程》中匹普的“紳士”夢的破滅及其思考[J]. 時代文學:下半月版, 2009(9):77-78.
【作者簡介】
謝迎(1994—),女,重慶市萬州區人,本科學歷,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