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茹
【摘要】構建符合我國企業融資需要的多層次金融市場,是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與全國資本市場相比,長江經濟帶資本市場所具有的融資及資源配置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需要建立適合長江經濟帶的優質企業融資、發展、價值提升、回報社會的良性發展機制。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重慶)實體經濟
一、長江經濟帶現狀及問題原因
1、區域環境
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他經濟帶無可比擬的。交通便捷、資源豐富、產業集中、人力資源優勢、城市密集讓長江經濟帶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2、金融結構
我國資本市場歷經二十余年的發展,體系已逐步完善,現已形成由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組成的主板市場、中小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四個板塊。長江經濟帶建設將帶動沿岸城市發展以及絲綢之路延伸,在發展過程中必定會產生眾多優質的中小企業,引入金融資本可以發揮高效的作用,提速企業的擴張與壯大,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
3、區域金融、投融資產業服務現狀
(1)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中小企業融資的融資方式眾多,以美國為例,一般說來,中小企業主自身儲蓄,占中小企業投資的45%左右;中小企業主從親朋中借款,占中小企業投資的13%左右;從商業銀行貸款;金融投資公司,他們中小企業管理局主導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是中小企業籌集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它與商業銀行一起約占29%;政府資助,即主要由中小企業管理局向中小企業提供數量很少的直接貸款,約占1%。此外,還有證券融資,這部分資金占4%左右。
但在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融資更多取決于個人融資,又缺乏所需信用記錄和合格的財務報表,信用保證能力差,難以得到外部投資者和銀行信任,因此只能依靠業主出資和內部積累來滾動發展。
(2)中小企業融資難原因
一是企業管理水平低,財務制度不夠完善,整體經營風險大。大部分中小企業處于激烈競爭的領域,進入和退出頻率相對較高等問題是其存在信用風險的主要根源,同時阻礙了資本的進入。二是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產權不夠清晰。從組織形式上看,仍實行的是單一業主制和合伙制,沒有規范的公司制度。而產權不清晰的企業在進行股權資本融資時,經常陷入內部人為爭斗,令外部股權資本無法進入。三是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普遍偏低,又缺乏增信機構和政策扶持,使投資風險增大,影響融資。四是中小企業很難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信貸支持,導致為求發展退而求次從民間高利借貸,加大中小企業經營負擔和經營風險。
(3)區域股權市場情況
“區域市場”是為市場所在地省級行政區域內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股權、債券的轉讓和融資服務的交易市場,主要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權轉讓、債券發行等資本市場服務。隨著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需要融資的企業將跨數量級的增長。場外交易市場模式的開拓必將為中小企業融資帶來解決融資難的有效途徑。
二、推進長江經濟帶實體經濟發展對策及建議
1、企業直接融資,促進長江經濟帶建設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可以看出,我國GDP增長只靠投資和外向型經濟拉動不具備可持續性,對金融危機也沒有抵御能力。長江經濟帶建設正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的方向。而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拓展中心企業的融資渠道,提供創業初期的資金支持,也可以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企業兼并重組提供便捷、高效的股全流通平臺。
2、推動建設投融資平臺,打造全方位金融服務
重慶處于長江上游,是串聯整個長江經濟帶三大城市群的重要支點,從發展潛力來看,能夠發揮它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引領和支撐作用。重慶作為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必須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為依托。所以,重慶必須要充分發揮好資本市場這個“助推器”的作用,推進區域資本市場創新業務快速發展,尤其在國家新一輪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過程中,要讓資本市場創新業務更加繁榮,并由中心輻射向整個經濟帶中下游。
(1)提升資本市場金融服務水平,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為提升資本市場服務水平,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可以從三個方面推進區域資本市場創新業務發展:1、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存量資產,擴充國有大型企業直接融資方式;2、推進有實力的中小企業新三板上市,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3、支持中小企業私募債發行,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2)發展金融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提升重慶金融核心競爭力
促進重慶資本市場創新業務發展,開發出新的交易產品及交易模式等,同時需要相關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的配套發展。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重慶資本市場創新業務發展:一是成立和引進大型基金公司;二是促進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評級機構、咨詢機構、投資顧問、新聞媒體、網絡服務與信息技術提供商、登記結算公司等中介機構的快速發展,提升區域資本市場創新業務發展配套設施;三是發展做市商,為市場交易產品提供流動性。
(3)加強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內部風控建設
資本市場創新業務的發展,相應的風險會逐漸顯現,業務風險的把控也越來越困難,這就要求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在促進業務創新的過程中,對公司內部風控建設也需加大重視程度。建設資本市場風控制度,從資本市場嚴格監管,降低實體經濟企業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從而推動長江經濟帶長期穩健發展。
(4)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基金與創業投資基金
私募股權類企業業務模式為:尋找、評估投資項目,作出投資決策,實施項目投資,參與項目管理以使其增值,最后擇機推出。重慶自2008年成立了科技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公司,政府出資10億元,截止2012年12月,公司已參股創投基金12支,規模達42億元,參股基金投資項目93個,重點分布在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等大力倡導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管是私募股權基金(PE)還是創業投資基金(VC)都是用資金的高效性來帶動和提速企業的發展,而新國九條的提出也意在鼓勵和引導創業投資基金支持中小微企業,可以預見私募投資基金將在活躍民間資本市場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3、設計區域市場向全國市場轉板的健全機制
我國主板市場有諸多廣為詬病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主板市場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背離,上市公司效益不佳、治理結構和監管機制不完善,股市與債市發展不均衡等。根據國際市場方面的經驗:發行與上市分離是轉辦機制長期存在的理論基礎,轉板需求的產生是市場間存在明顯差異,而轉板機制設計需要兼顧雙邊市場的利益。基于此,從轉板視角提出國內配套制度的改革方向:一是針對流動性特征優化交易制度,區域市場趨向于做市商為主;二是從成本效益角度發展多層次心皮制度,全國市場應更趨嚴格,區域市場則應更加靈活;三是從市場風險管理效率角度完善監管制度,全國市場集中監管,區域市場則建議中央地方協同管理;四是從風控和轉板可行性角度完善發行制度,注冊制是區域市場和全國市場的共同發展方向。
從上述研究,分別從區域市場和全國市場兩個主體提出機制建設的具體建議:首先從區域市場方面,建議通過交易、信披、監管、發行等制度的“多層次”設計,實現逐層遞升的有機系統,從低到高逐步實現和全國市場的接軌;其次在全國市場及監管部門方面,建議發行與上市分離,支持企業在區域市場上完成上市前的公開發行,成為非上市公眾公司。最后,支持全國市場對于非上市公司的上市審批權,由全國市場自行決定轉板條件和接受轉板企業,完成非上市公司到公眾公司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