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認為道德判斷是推理和思考所得,是一種高級認知過程,是理性思考的結果。但后來,有人又提出了社會直覺模型來解決理性模型中所不能解釋的現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又有學者提出了雙加工理論模型,整合了認知與情緒,認為道德判斷是二者共同競爭的結果。
【關鍵詞】道德判斷;社會直覺模型;雙加工模型
一、把情緒從認知理論中拯救出來
一直以來,人們長久的持有這樣一個觀點:判斷,或者具體說到道德判斷,是人們充分理性思考的結果。從皮亞杰提出的四階段道德判斷到后來的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階段理論,無一不是和兒童的認知發展緊密結合著。他們認為人們所進行的道德判斷大致是這樣一個過程:判斷者先搜集有關線索,然后進行線索的整合,充分推理之后再進行最后的道德判斷,也就是說判斷是人們進行充分思考以后的結果。
然而生活中可能并不會給你太多的時間去進行考慮,你的決定必須快而準確,就像公交上看到老人上車,你會不假思索的站起來讓位一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學者們也越來越清醒的意識到傳統認知加工理論的局限。海德總結認知加工理論的幾點缺陷(Haidt,2001):
首先,認知理論忽略了道德判斷中的無意識過程,因為它認為道德判斷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都是意識過程;其次,認知理論無法充分解釋道德判斷主體的動機;第三,認知過程理論認為判斷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了推理過程,然而推理是一種比判斷更加高級的認知過程,并且已有研究證明推理過程是發生在判斷之后的;最后,認知神經科學證明情緒會占用人們的認知資源,這也就使得在強烈情緒狀態下人們很難做出理性決策。
當認知理論的缺陷日益明顯的同時,研究學者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重要作用。海德提出的社會直覺模型可以看做是重視情緒作用的開端。海德認為,直覺加工直接產生判斷,當各種直覺發生沖突時才會發生認知推理加工過程(李煒、袁文娟,2012)。
二、情與理并存——雙加工模型
1、雙加工模型的概述
雖然社會直覺模型開始重視無意識的作用,這其中就包括情緒對人們道德判斷的影響。隨后有學者發展出雙加工過程模型。
雙加工模型認為情緒和認知都存在于道德判斷的過程中。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存在兩套系統,一套是由情緒誘發的直覺系統,而另一套則是由認知過程產生的理性推理系統;并且前者是一個平行的自動化加工過程,而后者則是需要個體經過控制和努力實現的(田學紅等,2011)。Greene認為情緒不是先于推理加工的,認知和情緒是并存且同時加工的,而道德判斷則是二者競爭的結果。
2、雙加工模型的實驗支持
Greene等人(2001)通過三個實驗來證明雙加工模型。最重要的一個實驗就是證明情緒確實會影響人們的道德判斷,研究者通過在第一個試驗中向被試呈現兩個經典的個人道德困境(人行橋困境)和非個人道德困境(電車困境)讓被試進行判斷,結果發現被試在個人道德困境中往往做出非功利性判斷(否定殺一救五),而在非個人困境中則往往做出功利性判斷(贊成殺一救五),來自fMRI的數據表明前者往往激活了更多的與情緒相關的腦區(內側前額葉),表明這種道義判斷與情緒直接相關;而后者往往激活了更多的與認知過程相關的腦區(背外側前額葉等)。
當我們確定情緒與認知同樣都會對道德判斷產生影響影響之后,那么到底二者與道德判斷是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為了證明認知與功利道德判斷的因果關系,Greene等人(2008)又進行了一個認知負荷的實驗。實驗通過向被試呈現道德兩難問題的同時,也讓被試進行一個數字搜索的任務。實驗結果發現,當被試進行功利判斷時,數字搜索任務會增加被試的反應時,而不會影響非功利判斷的反應時,這就為功利判斷是由認知控制,而非功利判斷則是自動化的加工提供了直接證據。
除此之外,Gubbins等人也為雙加工模型提供了實驗證明,同時也進行了一定的擴展。他們的實驗證明情緒本身就是一個影響判斷的原因,絕非一個可以被替代的因素(Gubbins,2014)。首先他們通過讓被試想象有關的道德兩難的場景,然后為所做的道德判斷提供理由,實驗結果表明,當被試做好交流情緒的準備時,被試不僅僅是在個人困境中,同時也在非個人困境中提供情緒性理由,這也是之前的研究所沒有驗證過的;同樣的,當被試做好交流想法的準備時,被試在個人困境和非個人困境中提供非情緒性的理由,這也就證明了在道德判斷中無論是個人困境和非個人困境都是依賴認知和情緒雙過程的。然后,他們又通過第二個實驗發現被試在個人困境下比在非個人困境下閱讀主人公的情感信息更快,而無論是在非個人困境還是個人困境下被試閱讀主人公的行動信息是一樣快的,這也就表明了即使是非個人困境,也是會受到情緒的影響的。
3、對雙加工模型的評價
回顧道德判斷的成長歷程,我們看到從對皮亞杰、科爾伯格的道德理論的絕對推崇,到海德提出社會直覺模型,直至整合認知與情緒的雙加工模型的提出,為道德判斷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的缺口。但是我們也同時發現了雙加工模型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都知道,影響道德判斷的因素非常之多,包括判斷者的個人差異、所面臨的道德問題的性質、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的情緒狀態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判斷者,進而影響到判斷行為。然而雙加工模型在這些方面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回答。同時雙加工模型雖然將情緒納入到道德判斷的過程當中,但是只是將道德判斷看作是對認知與情緒的競爭結果,而對于二者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沒有給出實質性的回答和解釋,此為其一。其二,與許多研究者一樣,在實驗使用的研究材料中,對道德困境“個人”和“非個人”的劃分上并沒有明確的限定。同時,所選用的材料內容多與實際生活不相符,且與我們日常所經常面臨的道德問題相脫離,這也就使得道德問題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生態效度,難以推廣到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的道德判斷。其三,雖然雙加工模型借助先進的神經科學技術手段幫助我們了解到了人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與認知、情緒有關的哪些腦區受到激活,同時又是怎么樣發生變化的,但是卻并沒有有關的實驗揭示道德判斷的過程中,人們的認知與情緒發生的時間進程,這可能也是不能為情緒與認知在道德判斷過程中到底是怎么樣發生作用進行解釋的原因之一。最后,由于雙加工過程理論是最近不就才有人提出,而在國內卻鮮有人用,那么雙加工理論是否適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群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否是普遍的心理發生機制呢?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有關道德的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中心,這可能不僅僅是因為道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能更重要的是因為道德是支撐一個人品格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國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撐。但是,國內公民有關的道德滑坡事件卻屢見不鮮,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究竟在道德判斷中,什么因素起到主導和決定作用呢?這可能就要求未來的研究學者們從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對象上進行革新。
【參考文獻】
[1] 李 煒, 袁文娟. 道德判斷的雙加工理論述評[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28(4):176~178.
[2] HaidtJ.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l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108:814-834.
[3] Eoin Gubbins,Ruth M. J. Byrne. Dual processes of emotion and reason in judgments about moral dilemmas. Thinking & Reasoning, 2014,20(2),245-268.
【作者簡介】
涂亞蘭(1993—),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2014級心理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礎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