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 訾非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討兒童早年撫養經歷中過早與父母分離或父母婚姻不穩定對子女成年后親密關系中依戀風格的影響。方法:使用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作為測量工具,在網絡上收集902名樣本,完成定量研究。結果:孩子過早地與父母分離或父母婚姻不穩定都與子女成年后的不安全依戀有關。
【關鍵詞】依戀;早年撫養;離婚
依戀理論認為:嬰兒通過與周圍客體與事物的復雜交往(有學者稱之為“自我-并相互調節”(self-and mutual regulation)系統),建立了內化了依戀對象、自身及關系的內在表征工作模型(結構化過程),之后嬰兒會根據這一模型建立不同情境的反應模式,并延續至成人關系中。該理論最早由Bowlby在Ainsworth的工作基礎上提出,是近年來飛速發展的關于心理治療/咨詢領域理論發展最快的理論之一。
目前,社會心理學家傾向于將不安全的依戀類型劃分為兩個維度,一是(對親密與依賴的)回避,一是(對被拋棄的)焦慮。Brennan,Clark和Shaver以此為基礎編制了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
本研究驗證了子女過早與父母分離以及父母的婚姻不穩定可能造成子女成年后在親密關系中呈不安全的依戀風格這一假設。
一、對象與方法
1、被試
本研究共收集902份有效網絡樣本,受訪者平均年齡為32.1±10.5歲,性別比例接近1:1。
2、工具
本研究使用李同歸和加藤和生翻譯與修訂的ECR量表,該量表包括回避依戀與焦慮依戀兩個因子,因子18個項目,采用7點計分,問卷得分越高,回避依戀和焦慮依戀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回避依戀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焦慮依戀維度為0.70。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21.0進行分析。
二、結果
本研究定量研究了下列兩種早年撫養經歷對成年后親密關系中依戀風格的影響:
1、受訪者是否過早地離開父母,包括:6歲前離開父母超過1周或2歲前離開母親超過72小時,下稱“早年分離”;
2、受訪者原生家庭的父母婚姻是否不穩定:在受訪者15歲之前,父母是否離異或瀕臨離異,下文簡稱“父母離異”。
經過數據分析發現,早年分離與父母離異均對成人后的不安全依戀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
表1:早年分離與父母離異對親密關系中依戀風格的影響(N=902)
注:* P<0.05, ** P<0.01, *** P<0.001,上表已進行F檢驗。
三、討論
與父母過早的分離會造成嬰兒早期缺乏安全感,以及在童年時期就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風格,而由于依戀具有很高的連續性,這會導致其在成人后的親密關系中仍呈現不安全的依戀風格,進而可能會對其親密關系質量造成負面影響。
本研究對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臨床指導意義是:面對有早年分離史或早年父母婚姻不穩定的來訪者,要注意其不安全依戀對其生活中的關系與咨訪關系治療同盟的影響,修通這一類早年撫養經歷中帶來的負面情感與不合理認知理念可能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
本文通訊作者: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學系 劉昭(電子郵箱:mrliuzhao@qq.com)
【參考文獻】
[1] Main M, Cassidy J.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J].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0(1/2): 66-104.
[2] Ainsworth, Salter, D. M. Patterns of attachment[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1978: 27-29.
[3] Mikulincer M, Shaver P R. 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 In Adulthood: Activation, Psychodynamic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3, 35(03): 53-152.
[4] 李同歸, 加藤和生. 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學報, 2006, (03): 399-406.
[5] 安莉娟, 叢中. 安全感研究述評[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03, 12(6): 698-699.
[6] P. F, G. G, Jurist E J, et al. 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M]. New York: Other Press, 2002.
[7] Main M, Hesse E, Kalpan N. Predictability of Attachment Behavior and Representational Processes at 1, 6, and 19 Years of Age: The Berkeley Longitudinal Study.[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