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銳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與民辦高校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辦學模式也趨于多樣化。隨著中外合作辦學和民辦高校的快速發展,黨建工作的重要地位也日漸彰顯。受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自身特性的限制和制約,黨建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逐步成為制約高校健康和諧發展的軟肋所在,本文在對比分析二者黨建工作存在問題的同異性,提出進一步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民辦高校;黨建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外合作辦學和民辦高校作為教育領域里出現的新生事物都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在其快速發展時期,為確保高校能夠健康和諧的發展,進一步加強其黨建工作水平就顯得更加重要。
一、充分認識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確保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需要。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的教育對象相同,都是中國學生,做好黨建工作有助于高校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切實開展針對學生的關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教育、民族文化、愛國主義和法律道德教育,把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
二是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和民辦高校的黨組織發揮應有的政治核心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都必須承認黨組織在學校中的政治核心地位,這不僅僅是憲法、黨章等賦予黨組織的神圣職責,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保障學校能夠健康、和諧、長遠發展的需要。
三是要發揮好黨組織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中的監督保證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中的黨組織僅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是不夠的、不全面的,發揮黨組織在高校中的監督保證作用黨組織實現其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必要途徑。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與民辦高校不同于公辦高校,二者都是非公組織,黨組織在高校中的監督保證作用主要是針對高校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實施,維護高校教職工的切身利益等。
二、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問題分析
對比分析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在辦學性質、辦學特點等方面的同異,可以發現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的黨建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共性之處,也存在一些差異。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與民辦高校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差異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國際環境的變化和西方文化的滲透使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黨建工作面臨著新挑戰。目前,我國合作辦學的伙伴多是來自西方發達國家,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自身的辦學過程中必然受到一些西方文化的影響,出現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中西交融和碰撞。一些西方文化產生的意識形態、價值標準等都會通過高效在辦學過程中逐步滲透到高校的各級黨組織。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黨建工作缺乏相應的規范。至今尚未出臺指導和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黨建工作的全國性文件,對高校黨組織中許多需要明確和規定的問題有所欠缺。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在黨建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共性問題:
第一,黨組織地位不牢固,黨務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受自身特點的限制和制約,往往在學院的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教學、科研和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對高校自身的黨建工作往往重視程度不夠,黨建工作往往還滯留在一些黨的基礎性工作上,即便如此,也只有部分黨務工作者參與其中,黨務工作者在黨組織建設工作中的作用發揮不明顯。更有一些黨務工作者對黨建工作認識不到位,黨建工作責任意識不強,領導、指導和工作措施不到位。
第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薄弱,影響黨建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配備不齊全,開展工作較為被動,專職的思想政治課老師較少,多數為兼職老師。部分兼職教師較普遍的臨時觀念和雇傭思想,往往只教書,不育人,導致管教分離,教而不育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是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主要職責是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中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日常性的事務過于繁重,除了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外,還要承擔教學工作方面的行政性工作,以致于不能集中精力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黨建工作。
第三,工作人員流動性過大,黨建工作困難突出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在用人制度上自由度較高,基本采用的都為類似于企業性質的合同聘任制,這種用人制度在靈活機動的優點下,有著人員流動性過強的短板。較強的人員流動性給高校的黨員隊伍建設帶來了很多困難。一方面教工黨員流動性強導致黨務工作者很難全面掌握高校黨員的整體情況,檔案管理難度大。另一方面,黨務工作者隊伍自身流動性大,也給工作的交接增加了工作難度。
三、堅持六個“注重”,進一步推進黨建工作
第一,注重強化理論武裝,加強和改進師生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政治學習制度,圍繞國際國內時政熱點,黨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教育等工作重點,積極探索政治學習的新模式、新方法,努力提高師生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發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第二,注重黨建制度化建設,為高校建設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保證監督作用。及時調整健全各系黨總支、直屬支部委員會,為基層組織補充新鮮血液,充實基層黨建工作力量。促進黨建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規范黨總支會議制度、支部會議制度,建立完善了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制度,為黨建工作有序規范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注重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極探索創新黨組織在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和民辦高校中關于黨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保證質量、發揮作用的新十六字方針,嚴格發展程序,保證黨員的發展質量,嚴把黨員發展入口關,健全學生黨員發展工作體制,為黨員發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第四,注重安全穩定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構建平安文明和諧校園。時刻保持對安全穩定工作的高度政治敏感性,不斷提高做好安全穩定工作的自覺性,始終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把安全穩定工作貫穿于學院一切工作的始終,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建立預防為主、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提高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健全了不穩定因素全面、持續、深入排查的長效機制,增強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力度,為高校營造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第五,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構建一支堅強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隊伍。要積極探索黨團工作人員考核晉升、職稱評定工作機制,鼓勵黨團干部學歷教育,提升黨團干部工作水平。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化師資隊伍,逐步形成了以高職稱教師為主導,老中青結合,結構相對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
第六,注重加強群團工作,擴大黨建工作的群眾基礎和工作覆蓋面。堅持黨建帶團建。充分相信和團結共青團、學生會等群團組織,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統一戰線在中外合作辦學和民辦高校中的積極作用,團結一切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擴大黨建工作的群眾基礎和工作覆蓋面,努力形成全員支持,團結奮進的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