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總結大關縣果蔬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并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科技培訓力度, 重視集成配套技術,逐步壯大設施栽培規模,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引領果蔬多元化立體種植,建設生態示范區,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競爭力,加強配套服務,拓展果蔬銷售市場的發展對策,以期為大關縣果蔬產業發展提供參與。
關鍵詞:果蔬產業;對策;多元化;多樣性;生態示范區
中圖分類號:S6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6
隨著大關縣農業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大關縣果蔬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壯大,相繼建成了一批無公害果蔬生產基地,開發了一批名、特、優、新產品,早春早熟蔬菜(寸金黃瓜)、八月李(珍珠李)在縣內外享有盛譽,在昭通市場質優價高(珍珠李均價達8.00元/500g),市場前景看好。常年保持蔬菜種植面積8667hm2,其中商品蔬菜3000hm2,水果面積2334hm2。果蔬產業是大關縣農業產業中發展最快、效益很好的主導產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1 發展現狀
1.1 果蔬面積不斷擴大
大關縣果蔬產業持續發展,果蔬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經濟收入成為僅次于畜牧業的第2大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水果種植面積有2334hm2,其中李子1334hm2,柑桔267hm2,櫻桃200hm2,桃200hm2,枇杷134hm2,其它水果200hm2。蔬菜種植面積有8667hm2,其中商品蔬菜3000hm2。
1.2 果蔬品種結構不斷優化
大關縣果蔬種植種形成了以寸金黃瓜(地方特色品種)、小青瓜為主的早春大棚蔬菜,以茄果類、豆類為主的早春地膜蔬菜,以白菜、蘿卜為主的夏秋冷涼蔬菜,以蔥蒜類為主的綠葉蔬菜4大種植模式和基地;形成了以臍橙為主的吉利水果種植區,以枇杷為主的天星水果種植區,以李子為主的悅樂水果種植區,以櫻桃、桃、李為主的翠華水果種植區4大種植模式和區域。果蔬產業正向多樣化、精細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種植種類已達8個大類20多個品種。
1.3 果蔬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申報無公害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果蔬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在近年省級果蔬農藥殘留抽檢中,連續3a抽檢合格。
1.4 加工流通體系初級建成
產業體系初步建立果蔬加工企業2家,其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1家,果蔬集貿市場10多個,其中縣城2個。參與果蔬流通社團組織10余個,經紀人100多人,全年果蔬流通量超過10萬t。
1.5 產品規模逐步龐大
隨著早熟蔬菜等商品蔬菜基地的建成,種植面積穩定,種植水平不斷提高,產量也在逐步提高,大關縣蔬菜產量保持在16萬t左右,其中商品蔬菜6萬t左右(逐步提高);水果種植面積連續3a保持334hm2(主要是珍珠李)以上的增長,在今后3~5a將有大批量果園投產,產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將達到產量高峰期,常年產量保持在10萬t左右,其中珍珠李5萬t左右。
1.6 品牌效益有所提高
“寸金黃瓜”、“珍珠李”等地方特色品種迅速發展,以“寸金黃瓜”為主的早熟蔬菜和以“珍珠李”(晚熟)為代表的大關水果在昭通市場擁有很大的發空間,特別是品質優良和新鮮度較好,深受昭通市民青睞,近年的銷售單價均在5~8元/kg,隨著“寸金黃瓜”地理標識商標的申報和大批水果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認證,品牌建設不斷擴大,市場空間和發展效益將得到明顯提高。
2 存在的問題
2.1 科學管理水平低,產品品質參差不一
老果園種植種類多,品種雜,種植區域呈現出繁雜、零亂和空白地帶,導致統防統治和統管難;新果園規劃種植面積增速快,前3a科技管理壓力大,尤其是在保障農戶收益上沒有資金補助,直接導致農民在成林投產前種了高桿作物玉米,嚴重影響了果樹正常生長發育,3~5a難以長成標準樹型和投產見收。蔬菜種植新區規范化水平低,對新技術掌握不夠快捷,傳統種植管理成了主流,導致產量低、效益不高??茖W管理水平的差距,直接導致了產品產量、質量的差異,好的好,差的差,好的示范帶動力不強,管理差的嚴重影響積極性和帶來負面效應。
2.2 名優品牌少,無公害果蔬產量低
雖然“寸金黃瓜”、“珍珠李”等地方特色品種在昭通市場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及市場前景,但大多數消費者的認識度不夠,吃到了,很好吃,但不知道是大關產的,更別說是哪家公司在做、哪個合作社有。由長期施用化肥獲得高產轉變為無公害生產操作規程技術的實施,農家圈肥廄肥少,一下子難以達到無公害管理科技水平,產量會有一個回落后平緩上升態勢。
2.3 專業化水平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
農民科技素質普遍不高,缺乏懂技術善管理的青年農民。農民將果蔬成苗定植后,即按照傳統的栽培方式進行管理,對溫度、濕度等自然條件變化缺乏了解和掌控能力。單家獨戶種植模式,達到標準化種植管理水平的中有少數農戶,有組織、上規模的專業合作社只有一兩家,星星之火,難以尞原。
2.4 缺乏專業的技術型人才,體系不健全
制約著大關縣果蔬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基礎設施落后。伴隨著許多果蔬新區和設施果蔬產區中,需要實施專業技術匱乏。在生產力方面,主要使用人工生產,其實際的生產力水平低。對果蔬的產后加工,需要專業的技術設備以及技術實施才能夠實現,但是在該地區卻沒有這些先進的技術。當果蔬走進市場時,其產品的市場拓展能力弱,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比較低,影響果蔬產業發展。從果蔬產業鏈上分析,由于技術以及市場等方面發展不起來,使得產業鏈難以延伸難,造成果蔬產業規?;I化程度低。
2.5 缺乏市場競爭力,技術發展失衡
市場競爭力是產業在市場上得以立足的根本,但是大關縣的果蔬產業缺乏足夠的經濟市場競爭力。歸根結底,就是其果蔬生產中,技術不過關以及技術發展失衡造成的。目前該地區的果蔬種植點多面廣、種類繁多而雜、農民管理意識差、管理技術落后、科技水平低下等特點。要想實現果蔬產業的發展,必須重視生產技術的優先發展,注重栽培并銷售果蔬種苗。分析果蔬種子,以及栽培新技術得到不斷研發和推廣的原因,主要與其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有關。因此需要權衡大關山果蔬發展形式,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2.6 產業投入嚴重不足,發展缺乏后勁
大部分田地水、電、路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設施果蔬一次性投資大,大部分農戶資金不足,但財政資金補助標準低,金融部門貸款難,發展嚴重受阻;沒有形成保障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投入機制。
3 發展對策
目前,大關縣果蔬產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成果。隨著大關縣種植業結構的深人調整和“一村一品”建設的扎實推進,大關縣的果蔬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及時兌現補貼
堅持向優勢區域聚集的原則,按照產地環境條件優良、目標市場明確、區位優勢顯著和氣候適宜等進行合理規劃布局。認真搞好果蔬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嚴格驗收設施工程質量并及時兌現補貼。力爭在2020年前在昭麻高速路附近建成果蔬農產交易市場一個(占地10000m2),配套建設預冷處理設施(冷庫4000m3)。
3.2 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技術培訓。
采用科技入戶、科技下鄉、專題培訓等形式,借助一村一品、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災后重建等重大項目實施的大好時機,加大宣傳力度。深入果蔬基地、科技示范園區、重點村組,結合農時節令,通過舉辦培訓會、辦板報、印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對果蔬生產者、經營者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果蔬栽培技術知識培訓?,F場指導、解答群眾生產中的疑難問題,使廣大農民掌握先進的栽培技術,從而提升果蔬生產水平和檔次,保障果蔬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3 重視種苗生產,集成配套技術。
利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優勢,積極加強果蔬種子的科技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寸金黃瓜、珍珠李),完善果蔬種子、種苗和科研培育體系,重視種子生產,加強栽培技術的集成創新研究。加快新成果入戶率和轉化率。提高栽培管理、貯運保鮮技術水平研究,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3.4 逐步壯大設施栽培規模,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現代農業設施蔬菜栽培已發到植物工廠化生產,無土栽培、現代穴盤育苗技術、地膜覆蓋栽培、大棚日光溫室、人控溫室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在生產上,它們的用途也不一樣(果樹栽培上也在進行探索推廣),在不同的條件下,能發揮其一定的作用,加速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3.5 引領果蔬多元化立體種植,建設生態示范區。
根據大關山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點,結合山地土壤貧瘠、平地俠窄有限,合理種植多元種類的早、中、晚充分開發利用資源優勢。在海拔900m以下矮山低熱河谷區平緩坡地種植溫帶水果柑桔類和枇杷,尤其加強紅桔更新換代種植,振興老果園產區,稍陡的地種植櫻桃、桃子、李子,較平整地塊種植大棚、地膜早熟蔬菜,林下種植生姜、魚腥草(折耳根)、無蔓菜豆及綠肥,建立良好的品種多元化耕作制度;在海拔900~1100m的二半山中溫帶地區種植李子、桃子和適度規模的櫻桃、杏, 林下種植生姜、陽荷、魚腥草(折耳根)、無蔓菜豆、黃豆及綠肥,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樣性耕作制度;在海拔1100~1800m高寒山區種植彌猴桃、晚熟桃子、晚熟李子和適度規模的梨,彌猴桃適度間種矮化(1m高)刺老苞、香春等多年生木本類芽菜,林下種植魚腥草(折耳根)、陽荷、白菜、蘿卜、花生豆、黃豆及綠肥,保護性開發管理野生彌猴桃、刺老苞、魚腥草(折耳根),健全半天然的生態系統耕作保護制度。
3.6 加強配套服務,拓展果蔬銷售市場。
高度重視農技推廣工作,強化技術服務,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搞好產銷銜接,按照以銷定產的發展思路,立足當地優勢,找準目標市場,摸清目標市場緊缺的果蔬類型、數量和居民消費習慣,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運銷專業戶、經紀人等,與目標市場的經銷商簽訂購銷協議,再由他們按照訂單組織農民發展適銷對路的設施果蔬生產。
參考文獻
[1]趙紅.建立康莊鎮出口蔬菜基地及產業化發展[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1999(1).
[2] 劉衛東,南京市發展蔬菜產業的機遇、困難與對策[J].南京農專學報,2000(01).
作者簡介:徐天祿(1977-),男,漢族,云南大關人,大關縣種子管理站,研究方向: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