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
摘 要:文章從“知白守黑”一詞的出處和演繹談起,解釋“知白守黑”一詞的本義,由此引申到篆刻藝術章法上對構圖的潛在要求,通過篆刻中典型的虛實、黑白、疏密、聚散等關系處理,來分析篆刻藝術中的“知白守黑”這一重要的形式法則以及對構圖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知白守黑”;篆刻;章法;構圖
中圖分類號:J2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27-01
一、“知白守黑”的出處和演繹
“知白守黑”最早出自《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河上公注:“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知:曉得,明白。白:是非,黑白。守:固守,保持,遵循。黑:暗昧。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應保持暗昧,如無所見。本意是在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大智若愚的態度。之后,“知白守黑”被用來從哲學的角度解釋太極中陰陽相抱、虛實相生、互生有無的運動圖式。后來,“知白守黑”被運用到書法、繪畫藝術創作中,主要說的是畫面中對構圖章法的要求,講求黑與白、虛與實的關系布局,最終達到布局章法的視覺合理性。
二、篆刻藝術中章法對構圖的重要性
篆刻中講究刀法、篆法和章法,好的篆刻藝術作品依托三者的高度統一。刀法反映了篆刻者扎實的基本功,篆法是通過長期的實踐可以掌握的,而章法的嫻熟運用是篆刻得以提升高度的重中之重。章法關系到印章的構圖,構圖的好壞決定著印章圖式的藝術貴賤。構圖相對于刀法和篆法來說可塑性更大,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篆法可以通過對臨別人大量的優秀印章來解決,刀法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掌握,以上這兩點都要通過從數量到質量上的大量積累才能得以實現,而構圖上的提高,可以短時間內通過對篆刻章法規律的研究和掌握彌補篆法和刀法上的幼稚,增加作品的成功性,而構圖中“知白守黑”的法則對印章起著決定性意義。
三、“知白守黑”對構圖的影響
篆刻之所以成之為藝術,是因為有其美學價值,何為美?是因為篆刻章法中對立統一的章法關系:在篆刻中講求疏與密、曲與直、方與圓、黑與白、挪讓與穿插、殘破與黏連對立與統一等關系的微妙處理。處理的得當,構圖上就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在處理這些關系時,要通過一定的法則來規范,其中“知白守黑”的構圖法則就是篆刻藝術創作中的精髓。
“知白守黑”在篆刻印面中體現的是“疏”與“密”的結合,在書法和繪畫中我們常聽人說“疏可跑馬,密不透風”的說法。意思就是指用筆的疏密排列來活躍變化構圖的方法。書法和繪畫上對“知白守黑”的運用是極其普遍的,而對篆刻也同樣適用。在篆刻的章法構圖中,更加強調疏與密、黑與白的對比關系的處理。
印面用疏密方法排列筆畫,利用疏畫之間的白色(在白文印中是紅色)與密畫構成的紅色(在白文印中是白色)形成對比變化,從而打破平庸、呆板的構圖,增強印章構圖的動態。
漢字的筆畫差異性很大,少的一畫、兩畫、多的可達五六十畫,當這種筆畫極少和極多的字組合在一個印面時,如果不加主觀的處理,筆畫少的字那一邊,留底就會覺得很空(疏),筆畫繁的字那一部分,留底會給人很滿很堵(密)的感覺,印面的重量從視覺上失去平衡,沒有美感,這就要求我們在篆刻之前妥善的安排合理的構圖,人為的讓這種不合理的構圖趨于合理,趨于美觀。在古代我們的篆刻藝術師使用緩篆系統文字入漢印,有很多字運用增刪筆畫、字形用曲形等手法,調整的比較均勻方整,使字與字之間的搭配布局平衡統一。但其缺點是在統一的同時構圖上就會顯得單調,缺少生氣,這就要求我們在篆刻安排印面時注意統一的同時,還要刻意的表現疏密開合的對比,將印面上的紅與白的關系調整的有節奏感,使作品層次更豐富,藝術性更強。例如:當一個筆畫少的字和筆畫多的字在組合成一個兩字左右布局的印面時,筆畫少的字在設計時,可以把視覺重心偏向筆畫多的字一邊,在與筆畫多的字承接的部分可以適當的處理疏朗,這樣,疏和密就有了對比,層次上就會更豐富。篆刻中的疏密開合的對比正像是太極八卦圖,在一個大圓中包含著黑與白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就相當于篆刻中陰陽兩個部分,在這個陰陽互抱的部分中又包含著對立的黑白兩個小圓球,代表著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相生,互為有無之間微妙的關系,而他們的對立又建立在這個統一的大圓中。
疏與密的方法,是印章構圖中基本的、也是注重要的手法之一。是現代印章創作中最值得研究的方法之一。但除此之外,還有不同的程式法則,如我們說的“方”與“圓”的結合,是因為在篆刻中方形印占了大多數,而中國漢字的外觀也是方形,從字形到印面,是由“方”到“方”的結合,因此在統一中難免缺乏對比和變化。作為對“方”的調劑,要用“圓”的手法實現,要求一是線條的造型上要有圓的用筆,二是要求字與字之間某些局部結構要有圓的取勢。還有“直”、“斜”法則,是要求在平整方直的印面中除了用圓勢調劑構圖的呆板,還可用“斜”的取勢豐富章法的變化。另還有挪讓和穿插的方式將整個字或字的某一局部整體移動,讓出底盤的方法讓印面中簡繁多寡不一的布局達到均齊平衡,布局合理的整體感。
總之,在篆刻構圖章法中,也有許多常用的程式法則,這些不同的技巧很難單獨承擔起構圖的全部要求,只有把他們揉和在一起,運用到整體中,才能對章法產生調劑變化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本興.怎樣學篆刻[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