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榮 孫亞輝
摘 要:算盤作為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重要器物,是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一種簡便計算工具,算盤承載了國人的精神與文化,是中國造物設計思想的寶貴遺產。算盤設計中的“制器尚象”設計思想表現在尚物象、尚意象和尚道象這三個方面。
關鍵詞:算盤;尚物象;尚意象;尚道象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044-02
算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在其發展和使用過程中更是慢慢形成了它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特色。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算盤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與其他四大發明并列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在世界各國的科學發明中獨樹一幟。算盤造型簡潔。常見的算盤大都為長方形,周為木框,內部穿插竹質直柱,俗稱“檔”,每根竹檔穿數顆算珠,中間一根橫梁把算盤分成兩欄,上欄兩粒算珠,稱為上珠,下欄五粒算珠,又稱下珠,上欄每珠當5,下欄每珠當1,算珠可沿竹檔上下滑動來進行計算。算盤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象征,是中國造物設計文化下不可或缺的寶貴遺產,承載著國人的一種精神與文化。雖然人們的生活方式、政治經濟、甚至民俗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大相同的樣貌,但算盤的種類和造型卻大致上維持了原貌,為研究算盤的造物設計思想提供了保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思想都對器物造型文化起到了影響的作用。中國古人在造物時一貫以“尚象”為思想準則。“尚象”思維可以理解為“象法天地”和“觀物取象”下的設計思維,是天、地、人的整體思考狀態,它是設計活動中的創意理念和思維方式。“制器尚象”是中國傳統的設計思想,古人們在設計器物時往往充分運用“制器尚象”來賦予器物“器以載道”的文化內涵,體現著中國古人對于文化與審美缺一不可的造物態度。“制器尚象”的設計思想分為三個層次:尚物象、尚意象和尚道象。
一、算盤設計中的尚物象
尚物象即觀物取象,通過“觀物”的方式提取觀察物的造型,這里的“物”可為自然物也可以是人工造物,但不單單是對物體外形單純的模仿,更多的是以觀物者的思考為出發點,抽象所觀察的物體,進而得出設計思路。無論是工匠制器亦或是藝術家創作,觀物取向都是常見的設計思維方式。算盤的外形較為豐富,但是其內部結構皆由框、梁、檔、珠四部分組成。典型的結構為長方形,四周為木質框架,木框內部上下穿孔來固定住13根竹檔,每根竹檔穿七粒算珠,中間用一根橫梁把算盤分成兩欄,上欄兩粒算珠每珠當5,下欄五粒算珠每珠當1。各部件用榫卯結構連接固定,有的甚至會在四周做銅包角。首先“梁”、“檔”是中國建筑和家具中常見的骨架結構,其次榫卯結構更是中國古代建筑家具中普遍使用的結構,原理是利用木構件上凸出的榫頭與凹進去的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達到功能和結構的完美統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而銅包角工藝則是明清家具傳統的裝飾工藝,在家具的邊角鑲飾銅質飾件,既有實用又兼審美的雙重功能。可以認為,算盤的演變和設計思路是受到了中國傳統建筑和家具設計理念極大的影響。臺灣民間流傳三道傳統算盤謎。其一:“兩層樓房十三幢,竹頭椽子木頭墻。弟兄七人住一門,下層五個上層倆。”其二:“弟兄七人同模樣,大哥二哥在外鄉。五弟心想合一處,中間隔著一堵墻。”其三:“一宅分兩院,兩院人馬多。多的比少的少,少的比多的多。”這三則算盤謎語同時提到了傳統建筑,佐證了算盤結構是對人造物的觀物取象。公元前三世紀的《周易》中寫道:“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以書契”。結繩而治的意思是用給繩子打結的方式來記事或計數,這是遠古生產力低下時期的計算方法之一,大事或者大數字打大結,小事或小數字打小結。由此可以認為結繩而治的方式是現代算盤撥動算珠進行計算的前身,算珠的演變是對自然物和人造物有目的性的觀物取象。
二、算盤設計中的尚意象
尚意象即“象形取意”,古人認為當完成了“觀物取象”的階段后就來到了“象形取意”的階段,如果說“觀物取象”是造物的第一層次,那么“象形取意”就是造物的第二層次。在造物時擺脫觀察物“象”的束縛,進而進行意識層面的創作,但是這并不是說完全脫離物體的“象”,而是從“象”中提取“意”,在“象”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賦予所創作的物體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寓意,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算盤在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商品買賣不可或缺的器物,從這點上講,算盤是中國傳統社會商業文化的一部分,是農耕社會經濟生活的載體。從設計角度來說,算盤的外部輪廓一般呈規則的矩形,這種形態的設計除了滿足功能需求外,還會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理性的感知,同時凸顯了算盤這一器物的計算的嚴謹和在農耕社會經濟商品交易時的可靠。其次,算盤中橫梁上欄兩粒算珠每珠當5,下欄五粒算珠每珠當1的設計不禁讓人聯想到農耕社會經濟時期的天與地,君與臣,父與子之間嚴格的尊卑關系,且算珠又右至左數值以此疊加的特點也暗示了宗族中輩分等級制度,可見算盤暗合了古時儒家學派推崇的“三綱五常”的禮制,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社會和家族的理解。不僅如此,算盤木框四平八穩,橫梁和框的結合特點為垂直的橫“丁”字形結合,在穩定的框架內又穿插著眾多大小有序的算珠,這一特點是農耕社會經濟時期“人丁興旺”和“多子多福”這種傳統思想的典型體現。
三、算盤設計中的尚道象
道,是中國獨有的哲學思想。古人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基始,是永恒的,形而上的存在。“道”,一是指宇宙萬物產生和發展的總根源,這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二是指自然規律;三是指人類社會的一種規則與法則。“道”作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無”,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無”的一面,道是“有”與“無”以及一切萬事萬物的統一,是古人心中的辯證法。而尚道象正是在造物時運用哲學思維、社會和美學規律進行造物的方法。從哲學思維上來說,算盤簡潔的外觀,近乎為零的裝飾,質樸的色彩,自然的取材,在如今的社會很符合人們對于佛學中禪意的理解,即一種直覺,一種直指人心的簡潔和對寧靜和諧的追求。從社會規律上來說,算盤的計算原理直接由算珠來決定,傳統的算盤為上二下五的七珠算盤,不僅僅是七珠算盤體積合適,更重要的是根據我國古代“十進制”和“十六進制”的計數方法而確定的。“十進制”的位值制計數,任何數位上的數碼都不大于9,當該數值滿9,即向左進位。在我國古代度量衡制度中,自秦朝統一度量衡到清朝兩千多年來,一直沿用16兩為一斤的計重方法。算盤上的上二下五的算珠正好滿足“十六進制的要求”,上面兩珠代表10,下面五珠代表5,上下珠合起來代表該數位滿15,即向左進位。從美學角度來說,一般算盤的長寬比約為2:1,上欄和下欄的比也約是2:1,這些基本數字在比例上的調和基本符合“數的和諧就是美”的美學規律。
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斷層的問題越發嚴重,如何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正在困擾著許多中國人。在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算盤早已被運算更快更精確的計算機所取代。但是算盤中所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價值、歷史沉淀、倫理制度和美學觀念是無法被取代的。可以說算盤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文化與社會風俗的一扇窗,從中也可以覬覦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商人的社會地位等等,說算盤是可供研究的一塊活化石也不為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理念、新思想不斷沖擊著我國的傳統設計文化,而在這些新事物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人們對于產品文化內涵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中國傳統器物的文化內涵,不斷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進行挖掘。
參考文獻:
[1]劉良佑.中國器物藝術[M].西安:雄獅美術,1976.
[2]李硯祖.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審美研究(審美篇)[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4]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研究(思想篇)[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5]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研究(文化篇)[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6]王琥.設計史鑒:中國傳統設計技術研究(技術篇)[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