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
摘 要:歌唱是人類以自身嗓音作為樂器,通過嗓音發聲來傳遞思想,抒發情感的音樂藝術。從歌唱技能的角度來講,在具體的演唱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矛盾,如:“氣息支持”與“聲音位置”、“靠前”與“靠后”、“打開”與“集中”。本文闡述了歌唱中如何在“聲音位置”與“氣息支持”這一對矛盾中找到平衡,以求得整體統一的聲音效果。
關鍵詞:歌唱;氣息支持;聲音位置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082-02
歌唱作為音樂藝術的種類之一,以人類自身作為樂器,直接抒發人們的感情,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在我們的身體中,由于不同的肌肉組合,從而產生出不同的聲音效果。有的聲音圓潤動聽,有的聲音干癟刺耳。這都是因為歌者在歌唱時對自身樂器間所產生的矛盾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和解決其的方法。這些矛盾包括:“氣息支持”與“聲音位置”、“靠前”與“靠后”、“打開”與“集中”等。而在演唱的過程中,“氣息支持”與“聲音位置”的矛盾是尤為突出和重要的。
一、歌唱中的氣息支持
無論男女,唱歌也好,吹樂器也好,最重要的是:氣息。所謂 “氣為聲之本”,就是有了足夠的底氣,唱起歌來才能夠游刃有余。因此,聲樂是指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發出優美嘹亮的歌聲,又用歌聲透過音樂化了的文學語言生動地塑造不同樂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繪歌曲意境、表達歌曲思想感情的音樂藝術。而在整個演唱的過程中,呼吸則是歌唱的生命和基礎。在上聲樂課時,老師經常會啟發我們,歌唱時我們的聲音就像一棵樹,呼吸就像是樹根,只有樹根扎得深而牢固,聲音就不會倒。
(一)氣息運動的分類
歌唱時的氣息和我們平時說話的氣息感覺是十分相似的,一般來講,歌唱的呼吸可分為兩個動作:吸氣和呼氣。吸氣要自然,吸的深、自然、恰當。氣息從口、鼻同時吸入,經過咽喉、氣管、支氣管到肺葉底部,并把吸氣的力量推向后腰部。呼氣時兩肋應高度保持吸氣的狀態,要平穩、自然、松弛、均勻的送出體外,身體不可堅硬。
(二)歌唱時的呼吸分類即位置
唱歌時的氣息一般分為三種,這三種氣息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第一種,高位置的上胸式呼吸,即吸在胸部。我們一般呼吸時的氣息就是這一類,吸氣幅度不大。在唱歌時,如果采用這種吸氣方法,很明顯的就是每次吸氣時肩膀上提,這是唱歌時的大忌,既不美觀,同時也會導致唱歌時氣息上浮,氣息支撐減少,聲音沒有張力;第二種,低位置的腹式呼吸,即吸在小腹以上胃以下,肚臍眼的周圍。這類吸氣是唱歌吸氣的一種,但并不完全正確。運用這樣的方法唱歌,由于氣位太低,無法與橫膈膜及時地發生反作用力,造成氣息不流暢;第三種,中位置胸腹式呼吸,即腰圍兩側肋骨的下半部分(橫膈膜附近,亦稱中丹田)。著名的加西亞曾著書說:“呼氣作用就是胸廓和橫膈膜壓迫充滿空氣的肺臟,使氣息漸漸地流出體外。”它運用胸腔、橫膈膜和腹肌共同控制氣息,可避免胸、頸肌的緊張,全面地調動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動作用,可保持良好的靈活性。然后利用呼氣肌和吸氣肌的對抗,找到用力的支點。避免了氣息不夠用和氣息上浮。這樣出來的聲音不會太浮也不會太沉。
(三)氣息支持的方向
歌唱時,氣息支持的方向是向下延伸。在出土的戰國初期文物《行文玉佩銘》上面,刻有這樣四十五個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可見,在兩千年前古人就將氣息支持的方向概括的淋漓盡致。
二、歌唱中的聲音位置
我們在歌唱中經常提到聲音位置的問題,聲音位置作為一種專業術語經常是指高的聲音位置狀態,這種狀態只有自身體會。它是指聲帶震動所發出的聲音,通過各種共鳴腔體,引起共振,產生大量的泛音,變成圓潤、明亮、穿透力強、傳得很遠而優美的聲音。并不是指高音區才能感受到高聲音位置,中聲區和低聲區同樣也要強調聲音的高位置。
(一)聲音位置的分類
聲音位置分為高位置和低位置。唱歌時我們的聲音是通過身體的管道通過不同比例的鼻腔以上共鳴的聲音,傳出松、通、圓、豎,明暗適度,色彩豐富,聲音滿貫全場,而體力消耗少,聲帶負荷不大的美妙且色彩變化豐富的聲音為高位置。這是由于聲音在頭部共鳴器官共振的結果。低位置的聲音大部分聽上去是開放、扁而尖,靠聲帶肌肉的壓力為支持。歌者自己感覺聲音明亮,但音量不足,沒有穿透力,聲音白而散。如果唱歌時位置變低,聲音常常會產生搖晃的聲音或岔音、破音。這是因為唱歌時口腔以下的咽部肌肉使用太多,沒有上部共鳴,并導致從咽鼓管傳過來對耳朵產生壓力,使歌者產生聽覺上的錯覺,其實不然。這樣的聲音回個聲帶產生大量負荷,容易使聲帶疲勞,長此以往引起聲帶病變。
(二)聲音位置的載體
在唱歌時,不同的音色要求我們利用各共鳴腔體進行調配,使它們達到最佳狀態,這種狀態就是良好的高位置聲音。我們人體自身有許多共鳴腔體,可分為: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而這些共鳴腔體所產生的聲音效果有所不同。頭腔共鳴是指在鼻腔上方以竇部所固定的各空間,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與軟腭,使聲音通過鼻腔進入頭腔,產生共鳴,使聲音色彩明亮柔和。口腔共鳴是指包括口腔、喉腔為可變共鳴腔,加強各種共鳴的效果及修飾吐字的作用,它是歌者嗓音個性的體現,同時也是共鳴的基石。胸腔共鳴是指聲帶以下以胸腔為共鳴腔體,以其寬闊的腔體美化聲音的色彩,加強聲音的渾厚感和震撼力。
(三)聲音位置的方向
在歌唱時聲音位置的方向是無限向上延伸,不論是高音區還是低音區,聲音的位置始終向上。但不應使整個身體狀態向上提,應使身體松而不懈,開后吸氣,使喉頭保持穩定狀態,上口蓋保持興奮狀態,在哼鳴的位置上,用氣息將聲音帶出。
三、氣息支持與聲音位置的統一
我國古代時期就有關于聲樂學方面的論著,其中有“沉于底,冠于頂”的說法。所謂“沉于底”指的是氣息深,沉得深。只有氣息沉下去,牢牢扎穩,才能夠使聲音傳得更遠。這是我國古代關于聲音位置與氣息支持這一辯證關系作出的解釋,沒有深呼吸就沒有高位置,沒有高位置說明你用的氣也不深,這就需要歌唱者用良好的呼吸作基礎。意大利著名的高音歌唱家卡魯索曾經說過:“我是看著自己的腳尖在唱歌”。這就是形象的比喻說明,擁有良好而深的呼吸,對產生高位置的必要性。這說明,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論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都強調氣息支持和聲音位置的關系即“高位置”與“深氣息”的關系。什么是“高位置”與“深氣息”?“高位置”是指一種聲音的感覺,聽起來是圓潤的、松弛的、豎的、富于色彩的,聽上去感覺高,而不是指某個部位或聲音從哪個位置發出來的。“深氣息”是一種引導,一種感覺上的描繪,是要用深處的意識、力量、感覺來呼吸。這樣造成橫膈膜下降,使下腹腔同時產生反方向的壓力,形成歌唱需要的呼吸狀態。
著名的音樂教授沈湘先生說過:“共鳴狀態和呼吸狀態特別密切,好的共鳴狀態就是好的呼吸狀態,用深呼吸的感覺把腔體打開了等在那唱,好的共鳴聲音就出來了。”所以,頭腔共鳴與呼吸的關系,就如同魚與水的關系,想讓聲音漂亮,就必須像在渠里放水那樣讓共鳴通道產生通氣的感覺,魚才能在水里游動,聲音靠著氣息才能流動。這就要求我們將聲音位置與氣息支持辯證統一地運用到歌唱中來。
在我這些年的聲樂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有學生誤解了我的意思而步入一種誤區,即學生在演唱時,為了找到老師所說的“打開喉嚨,嘆氣歌唱”,有些學生往往錯誤地理解為“喉嚨用力撐開,往胸口唱”。這樣唱出的聲音全是喉音,非但氣息不暢通,而且使發聲位置變低,造成頭部共鳴減少,下巴發緊產生壓力,使真聲使用過多,真、假聲利用不平衡;此外,還有部分學生為了追求高位置的聲音而忽略了氣息的支持,演唱時,氣息上提,聲音假聲偏多,中、低聲區聲音發虛,使聲音上下不統一,影響了聲音的美感。
當然,在聲樂的學習道路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對于聲音位置與氣息支持平衡統一這一復雜的技術問題要不斷的練習積累更多的經驗,從中找出問題之所在。只要運用方法適當,歌唱意識正確,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就會做到。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有的聲音位置欠缺,缺少共鳴;有的氣息支持欠缺,聲音缺少支撐。因此,在聲樂的學習當中就應該針對薄弱環節進行練習,開發身體機能,使聲音位置與氣息支持兩者趨于平衡統一的狀態。
最后要說明的是,歌唱中氣息支持與聲音位置出現不平衡時,不應該減少氣息支持或降低聲音位置,而是加強對某一方的注意力,降低相對一方使用過多的蠻勁,最終使雙方得到相對的平衡統一,這才符合歌唱中聲音的原則。
參考文獻:
[1]楊仲華.氣功與聲樂藝術[J].中國音樂,1990(02).
[2]羅林.淺談高位置歌唱的獲得[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