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冰珂 葛蔡銘 朱佳晨
摘 要: 近年來,農村文化禮堂作為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農民群眾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平臺,其建設工作受到了政府與群眾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從文化禮堂對農村環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平臺作用出發,研究了農村文化禮堂的發展現狀,通過實地調研總結分析了文化禮堂存在的問題及缺陷,并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旨在充分發揮文化禮堂在治理環境和精神污染的平臺作用,使農民“身有所棲,心有所寄”。
關鍵詞:文化禮堂;精神文明;環境
中圖分類號:X321;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175-01
近年來,國家和省領導對文化禮堂建設工程十分關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到要“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2013-2015年,省長李強在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上三次提到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重大文化工程建設,加快建設農村文化禮堂。2013 -2014年,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和浙江省文化廳等多個單位分別發布《關于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意見》、《2014 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施意見》等文件,闡明了文化禮堂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工作措施。
一、農村文化禮堂發展現狀
農村文化禮堂,即在農村通過舉辦各種形式活動,最終達到凝聚文化、傳承文化的一種鄉村文化建設活動。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是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推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從2013年試點開始到現在,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主題,在文化特色鮮明、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歷史文化村、美麗鄉村精品村或特色村,浙江已經建起了一批集學教、禮儀、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村文化禮堂。在農村文化禮堂出現前,農村祠堂、文化站發揮著類似的作用,自2013年出現后,文化禮堂繼承和發展了前兩者的作用,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影響廣泛。
二、實地調研
2015年8月-12月,本項目組成員為深入了解農村文化禮堂的現狀與發展,前往千島湖左口鄉芳橋村文化禮堂、嵊州市東郭文化禮堂和諸暨市趙家鎮榧皇村文化禮堂實地考察。項目組成員在各個農村文化禮堂開展的活動主要有:利用文化禮堂的平臺舉辦小型晚會和講堂、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分發環保袋和宣傳資料等。
通過與村民面對面的交流,項目組成員了解到文化禮堂開展了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舉辦各類比賽、晚會,開展會議、講堂、培訓等。各村村民參與文化禮堂活動的參與度不一,有的文化禮堂深受好評,平均每天有幾十位村民來到文化禮堂參加各類娛樂或休閑活動,而有的文化禮堂則很難吸引村民,有時甚至閑置。在環境方面,三個村的村民均認為本村的環境情況較好,村民也有較高的的環保意識,文化禮堂內也會開展與環保相關的活動,如針對“五水共治”的宣傳。除此之外,文化禮堂也是各村繼承發揚本村歷史文化的舞臺。如在東郭文化禮堂,項目小組參觀了禮堂內的道德講堂、民風廊和烈士名錄墻以及水龍等舊式農具;在榧皇村,項目小組參觀了“原始香榧博物館”。在與村民的交流中,項目小組了解到村民們希望文化禮堂除了展現其一般文化建設功能外,也能成為村民向政府反映民情的渠道,村民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希望文化禮堂能發揮渠道作用幫助反映民情、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問卷調查顯示,有43%的村民基本不參加文化禮堂活動,只有極少一部分村民積極參與,但73%的村民都對本村文化禮堂建設和活動表示滿意。受到年齡、眼界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村民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農業生產和民風民俗等十分感興趣,對時政也有一定的關注,希望他們能夠滲透在文化禮堂的活動當中,但希望通過文化禮堂學習外語知識的村民幾乎沒有。在問卷調查中,所有的村民都認為文化禮堂的建設是有必要的,希望可以持續發展下去。可以看出,大多數村民對文化禮堂的建設持肯定態度,但這又與村民參與文化禮堂活動積極性不高相矛盾,問題可能出在建設者沒有很好地做好活動開展、管理方面的工作。
此外,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對文化禮堂的關注度以及態度,本項目組特向眾多大學生作了相關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雖然3/4受訪者來自于農村,但受訪者總體對農村文化建設相關政策、項目了解程度并不高,僅2%受訪者表示對文化禮堂較為了解,僅16%受訪者知道文化禮堂的概念,28%受訪者并不知道文化禮堂的具體含義,更有54%的受訪者甚至從未聽說過這一名詞,這一結果顯示文化禮堂的宣傳力度,至少在大學生群體中尚不足,而多數大學生并不會主動關心農村文化建設發展情況,導致大學生群體與農村文化禮堂之間產生了斷層,但也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表示了對農村建設的關注與為之獻力的意愿。
三、文化禮堂存在的問題及缺陷
(一)資金
文化禮堂建設資金來源被動,主要依靠于政府支持,渠道有限,導致設備購置能力弱,設備少或者不全,進一步造成文化禮堂活動規模小,宣傳手段和能力弱,對村民吸引力小等問題。
(二)管理
浙江省在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高度重視基層文化隊伍的培育和使用,組建農村文化禮堂工作指導員、管理員、志愿者三支隊伍。然而實地走訪發現,這三支隊伍實際存在的只有管理員,即文化員,且文化員極有可能不能長期“堅守”文化禮堂。另外,文化禮堂開放時間并不固定,活動開展形式較為單一。
(三)參與度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村民對文化禮堂活動的參與度不高。一方面,常駐村民中年長者居多,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有限,對文化禮堂活動興趣不高。另一方面,村民日常忙于農活或者在外工作,身體勞累,無暇顧及。
(四)交流度
各文化禮堂之間交流度不高,不利于文化禮堂的發展壯大。一般來說,文化禮堂的活動開展范圍僅限于本村之內,活動宣傳及推廣涉及范圍也較為狹窄。新生文化禮堂向發展已較為成熟的文化禮堂汲取組織管理經驗、活動創意的渠道單一。
四、對于解決上述問題的相關建議
1.希望國家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的傾斜度,加大對文化禮堂建設與發展的支持和投入,給予更多政策與資金上的幫助。比如,引進評比與獎勵機制,鼓勵各村致力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鼓勵各村擴充文化禮堂資金來源渠道,提高主動性。比如,向杰出企業募捐,鼓勵它們協助開展活動(比如作為贊助商)。
3.各村應合理規劃文化禮堂建設資金投入比例,并將資金用到實處,必要時可以引入資金管理監督機制。
4.鼓勵大學生,尤其是本村高素質人才,在閑暇之時,積極投身于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出謀劃策。
5.設立并完善專門的文化禮堂管理機構,組織、管理和策劃文化禮堂的活動及相關事宜,并定時為文化禮堂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努力促進指導員、管理員、志愿者三支隊伍的均衡發展。
6.加強文化禮堂管理人員與村民之間的溝通交流,了解村民感興趣和愿意接受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內容上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形式上既要因地制宜,也要不斷創新,避免簡單復制。
7.文化禮堂的活動要有層次性、多樣性,要照顧到不同群體和不同年齡段的需求。
8.鼓勵“文化走親”,增進各文化禮堂間的交流,傳播成功的活動組織與管理經驗。
9.借助微博、微信等平臺,建立公眾號,宣傳禮堂活動,增進不同地區文化禮堂間的溝通交流。
10.充分發揮文化禮堂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的平臺作用。在文化禮堂的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宣傳與教育,比如播放環保類的影像資料,購置環保類的書籍。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共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北京,2011.
[2]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 2014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施意見[R].杭州,2014.